科研产出
桑黄游离酚提取物体外降尿酸活性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桑黄游离酚提取物体外降尿酸活性,以野生瓦宁木层孔菌、栽培粗毛纤孔菌、栽培瓦宁木层孔菌和野生粗毛纤孔菌4个不同来源的桑黄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来源桑黄游离酚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活性,及其在高尿酸细胞模型中的降尿酸作用。筛选出降尿酸活性强的桑黄游离酚提取物,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对其降尿酸活性物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栽培粗毛纤孔菌、栽培瓦宁木层孔菌和野生粗毛纤孔菌的游离酚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IC50值分别为(94.63±2.73)μg/mL、(99.69±2.50)μg/mL和(106.32±5.06)μg/mL;栽培粗毛纤孔菌和野生瓦宁木层孔菌的游离酚提取物可显著抑制高尿酸细胞模型中尿酸生成(P<0.05)。进一步通过UPLC-MS/MS分析活性较强的栽培粗毛纤孔菌游离酚中主要成分发现,其黄酮类物质中金丝桃苷、表儿茶素、茶黄素、地奥司明及木犀草苷等,可能是其降尿酸的主要活性物质。该研究可为桑黄降尿酸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部分理论参考。


火龙果响应盐旱胁迫转录组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盐旱胁迫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威胁,且两种逆境经常同时出现,对植物生长和发育造成极大伤害.生理学研究认为盐旱逆境都会导致细胞渗透压改变,造成膜损伤等,产生的表型及生理变化相似,但是针对盐旱胁迫在基因表达调控层面差异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分别使用PEG-6000及NaCl处理7日龄火龙果(Hylocereus spp.)幼苗,通过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研究盐旱胁迫下基因表达变化,发现两种逆境胁迫下部分基因的表达模式是相似的,存在共有的调控通路和信号,但是也发现有些基因响应方式在两种胁迫下完全相反,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完全不同,说明火龙果应对盐旱胁迫的基因表达调控存在不同和相似之处.本研究筛选出大量同时响应两种胁迫的基因,可为未来选育具广谱抗性的火龙果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碘添加水平对22-63日龄黄羽肉鸡生产性能、甲状腺发育、血液甲状腺激素含量以及胴体品质的影响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24
摘要:该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碘对22-63日龄快速型黄羽肉鸡生长性能、甲状腺指数、血液甲状腺激素含量以及胴体品质的影响,以确定不同生长阶段黄羽肉鸡碘需要量。分别选取22和43日龄快速型黄羽肉鸡公鸡进行2个饲养试验,每个试验的饲养周期为21天。试验一选取22日龄黄羽肉鸡公鸡1 080只,根据体重一致原则将试验鸡随机分成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30只。试验二选用43日黄羽肉鸡公鸡900只,同样根据体重一致原则随机分组,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25只。处理组1为基础饲粮组,处理组2、3、4、5、6在基础饲粮上分别添加不同梯度水平的Ca(IO3)2,使各组饲粮碘水平分别为0.00、0.20、0.40、0.60、0.80、1.00 mg/kg。结果显示:饲粮碘添加水平对22-42、43-63日龄肉鸡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0.80 mg/kg碘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的甲状腺指数和血浆T4含量(P<0.05),添加0.20 mg/kg碘显著提高63日龄肉鸡血浆T3含量(P<0.05);添加碘显著提高肉鸡胸肌率和腿肌率(P<0.05),但对屠体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以及腹脂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粮碘添加水平对22-63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影响不显著,但添加适宜量的碘可提高黄羽肉鸡血液甲状腺激素水平、胸肌率和腿肌率,改善胴体品质。以血浆甲状腺激素水平为评定指标,22-42日龄、43-63日龄快速型黄羽肉鸡饲粮碘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0.80 mg/kg和0.20 mg/kg,即饲粮适宜碘水平分别为0.91mg/kg和0.31 mg/kg,每日需要量分别为0.90 g/d和0.24 g/d。


不同废弃物对黑水虻幼虫生长、营养组成及生产性能影响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废弃物对其幼虫生长、营养组成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可将餐厨垃圾(FW)、厨余垃圾(KW)、蔬菜废弃物(VW)、猪粪(PM)、牛粪(DM)、鸡粪(CM)等转化成优质蛋白质和脂肪。以FW和KW作为基质养殖10 d后,幼虫体长(19.0 mm、17.1 mm)与单头重(171.54 mg、136.82 mg)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虫粉粗蛋白含量受废弃物种类影响相对较小。不同废弃物处理虫粉均显示出良好氨基酸谱。尽管各处理虫粉总必需氨基酸含量低于鱼粉和豆粕,但FW、KW和CM处理虫粉缬氨酸含量高于鱼粉和豆粕,VW处理虫粉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含量高于鱼粉和豆粕,PM处理虫粉组氨酸和缬氨酸含量高于鱼粉和豆粕。以FW和KW作为基质养殖10 d后,尽管虫粉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比例低于采食PM和DM的处理,但远高于其它处理的虫粉粗脂肪含量(42.13%、37.49%),虫粉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也最高;料虫比(6.06、7.90)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幼虫转化率(59.40%、52.07%)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废弃物减量化率(89.53%、84.46%)仅低于VW处理(94.86%)。利用黑水虻幼虫处理FW和KW,幼虫生长性能和营养组成优于其它废弃物处理,且生产性能最好。


白花鬼针草复方提取物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促进入侵植物白花鬼针草(Bidens alba(L.)DC,BD)的资源化利用,将4.00 kg白花鬼针草、1.20 kg车前草、0.10 kg生姜、0.25 kg大蒜组成复方,用水提取,然后用乙醇沉淀,经工艺处理后获得白花鬼针草复方提取物(BD formulation extracts, BDFE)成品0.15 kg。将提取物成品按照0 mg/kg(对照组),125 mg/kg(低剂量组),250 mg/kg(中剂量组),500 mg/kg(高剂量组)比例添加到配合饲料中,饲喂杜长大生长猪。结果表明,饲喂20 d后,与对照组相比,高、中剂量组的料重比(F/G)分别降低4.52%和2.08%。饲喂10 d后,高剂量组胆固醇(CHOL)浓度和碱性磷酸酶(ALKP)活性极显著高于中剂量组(P<0.01);低剂量组谷氨酰转移酶(GGT)活性显著高于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血清磷(PHOS)浓度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饲喂20 d后,高、中、低剂量组ALKP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中、低剂量组球蛋白(GLO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中剂量组肌酐(CRE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胆固醇(CHOL)浓度和GG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白蛋白(ALB)含量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白花鬼针草复方提取物对生长猪无肝脏毒性,无肾脏毒性,无胰腺毒性,可以促进生长猪对脂肪、能量、蛋白质的新陈代谢,可以促进对钙磷矿物质的吸收,从而提高生长猪的生长性能。


不同覆盖处理对菠萝园土壤代谢物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测不同覆盖处理对菠萝园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以未覆盖为对照(CK),比较研究了聚乙烯地膜(PM)、无纺布(NW)和可降解地膜(BF)覆盖下菠萝营养生长期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以及细菌群落结构、代谢物的差异。【结果】与CK相比,NW土壤中有效磷以及BF土壤中全氮含量显著提高;3种覆盖下土壤的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但PM土壤的蛋白酶、BF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与CK相比,PM土壤的放线菌数量减少;NW的细菌数量增多,放线菌减少;BF土壤的真菌和细菌数量增多,放线菌减少。16S测序表明3种覆盖的细菌菌群多样性均低于CK,其中BF的菌群丰度相对最高。与CK相比,PM、NW、BF土壤共筛选到17种显著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糖类、有机酸、含氮化合物和醇类代谢物,3种覆盖处理中BF土壤的糖类代谢物积累最高。CCA分析表明,pH影响土壤菌群结构发生分异,土壤养分、酶活性与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正相关。【结论】3种覆盖处理中NW有利于维持营养生长期菠萝园土壤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环境。


广东省不同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无毒基因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广东省不同稻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生理小种与无毒基因的类型与分布,利用7个中国鉴别品种、11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及3个广东省优质抗源稻种三黄占2号、青六矮和珍桂矮,采用苗期喷雾接种方法对2018-2019年分别从广东省不同稻区感染稻瘟病的不同栽培稻品种上分离获得的368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与无毒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利用中国鉴别品种共鉴定出6群30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ZB和ZC,出现频率分别为44.29%和43.48%,优势生理小种为ZB13和ZC13,出现频率分别为26.90%和29.35%.利用11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鉴定出测试菌株对含有Pi9、Pi1、Pik-h和Pi50这4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的无毒性频率均大于80.00%;来自粤北、粤西和珠三角3个稻区的稻瘟病菌对抗源稻种三黄占2号的毒性频率低于11.76%,对珍桂矮的毒性频率大于69.41%.表明2018-2019年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结构复杂,多样性丰富,在粤北、粤西和珠三角稻区可利用的抗性基因一致,可推广使用含抗性基因Pi9、Pi50、Pik-h和Pi1的水稻品种;三黄占2号抗性好,抗谱较宽,可作为广东省抗稻瘟病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粤引早脆梨”在韶关市武江区的引种表现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基层农技推广 》 2024
摘要:“粤引早脆梨”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从台湾引进的砂梨优系中经过多年筛选、培育而成的砂梨优质品种,2009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优化武江区果树品种结构,提高良种市场占有率,2014年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引进“粤引早脆梨”,在武江区江湾镇开展试验试种。结果表明,该品种在武江区适应性强、丰产性好;果实大型,果心小,石细胞少,汁液多,口感清甜爽脆,具有浓郁的蜜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80%~13.20%,总糖含量8.82%~10.03%,总酸含量0.142%~0.176%,维生素C含量2.45~4.52 mg/100 g。同时根据“粤引早脆梨”在武江的引种表现和当地的自然气候环境,从建园、栽植、土壤和水分管理、施肥、整形修剪、花果管理、果实采收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一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为该品种在武江区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粤引早脆梨 引种 栽培技术 优质丰产 韶关市武江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