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锁核酸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24
摘要:为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早期痕量检测方法,该研究以PEDV的M基因为靶基因,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和锁核酸(Locked Nucleic Acid,LNA)-TaqMan探针,经过条件优化,建立了基于LNA-TaqMan探针的PEDV荧光定量PCR方法,并与常规TaqMan探针法进行了比对。结果显示,所建立的PEDV的LNA-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最低检测限为3.2拷贝/微升,较常规TaqMan探针法提高了10倍;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和猪德尔塔冠状病毒等多种病原不存在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批内和批间重复性结果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重复性较好。应用该方法对103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PEDV阳性样品47份,阳性率45.63%,与常规TaqMan探针法检测结果的阳性符合率为90.38%。本研究建立的基于LNA-TaqMan探针的荧光定量PCR方法为PEDV的精准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选择。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M基因 LNA-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


红彩瑞猎蝽微胶囊人工饲料饲养效果评价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展红彩瑞猎蝽的人工规模化繁育,研制了一种以自然猎物血淋巴为主,烟草汁液为辅的微胶囊人工饲料,并对其性状和饲养效果进行了评价,以面包虫饲养的猎蝽作对照。结果表明,人工饲料微胶囊成品率73.17%,含水率92.35%,综合感官评定86.8分。取食微胶囊的红彩瑞猎蝽若虫发育历期均显著长于对照,若虫的存活率、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随龄期的增长与对照差异的显著性逐渐减小;处理组成虫获得率16.7%,对照68.9%;成虫产卵前期显著长于对照,但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无显著差异。猎物斜纹夜蛾幼虫密度为8头/皿时,微胶囊饲养的红彩瑞猎蝽的捕食量显著低于对照,但在较低猎物密度时无显著差异。此种人工饲料能基本满足红彩瑞猎蝽的生长发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面包虫。


成都假单胞菌处理畜禽养殖污水的效果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成都假单胞菌WD211是一株从养殖污水中筛选得到的具有良好脱氮性能、良好抗逆性的菌株。文章从畜禽养殖污水原液处理、模拟污水处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分析等方向对WD211菌污水处理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添加WD211菌对畜禽养殖污水的TN和NH4+-N的去除效率有明显提升,可达25.03%和27.30%,高于空白对照;外源添加WD211菌对畜禽养殖污水的NH4+-N的生化去除能力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在2%添加剂量时更为明显。模拟污水中WD211菌对COD、TN、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83.16%、28.35%、44.58%,仅积累少量的NO3--N(0.907 mg/L)和NO2--N(0.047 mg/L)。WD211菌在NH4+-N浓度较高的条件下能发挥较好的性能;外源添加WD211菌后,水样中假单胞菌属、类产碱菌属和副球菌属等脱氮相关菌属丰度上升。


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荔枝蒂蛀虫应用潜力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系统评价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荔枝蒂蛀虫的应用潜力,采用浸卵法和药膜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蒂蛀虫卵和成虫的生物活性,研究其对蒂蛀虫成虫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并开展田间防效试验。室内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蒂蛀虫2日龄卵的LC50为10.650 mg/L,杀卵活性显著高于高效氯氟氰菊酯,但低于除虫脲;对成虫24 h的LC50为145.856 mg/L,与高效氯氟氰菊酯相当。氯虫苯甲酰胺LC10和LC30剂量对荔枝蒂蛀虫雄蛾寿命和子一代卵孵化率影响较小,但可有效降低雌蛾寿命和产卵量。在蒂蛀虫处于成虫产卵盛期至卵孵化期时施药1次,药后14 d调查发现,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0、3000倍液处理区防效达95.29%,4500倍液处理区的防效为84.71%,这3个处理区的防效均显著高于200 g/L除虫脲悬浮剂1000倍液和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0倍液的防效。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对防治荔枝蒂蛀虫有较大应用价值的药剂。
关键词: 氯虫苯甲酰胺 荔枝蒂蛀虫 生物活性 亚致死效应 田间防效


嘧菌酯与甲基硫菌灵在荔枝采后贮藏保鲜中的应用及膳食暴露评估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探究了常温条件下不同浓度的嘧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对采后荔枝果实保鲜效果的影响,在贮藏期间通过对荔枝生理指标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较优的杀菌剂配方,并对筛选后的杀菌剂配方进行验证以及膳食暴露评估,最终获得可以在常温贮藏条件下延长荔枝货架期的保鲜方法。结果发现,在25℃贮藏条件下,采用25%嘧菌酯1600倍稀释液(M1600)、25%嘧菌酯1600倍稀释液复配70%甲基硫菌灵700倍稀释液(M1600+J700)处理荔枝可以显著抑制果实的呼吸强度(P<0.05),降低果皮的相对电导率(P<0.05)和果实的腐烂率(P<0.05),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果肉中可溶性固形物TSS和维生素C含量的降低,较好地维持了荔枝果实的感官品质和食用价值。经对比发现,两种杀菌剂对荔枝的保鲜效果相当,但单独使用M1600在抑制荔枝果皮褐变方面效果较优。通过对贮藏期间荔枝全果和果肉中杀菌剂残留量的检测以及膳食暴露评估发现,单独使用嘧菌酯处理荔枝后整果中嘧菌酯的风险熵RQ远小于1,可以同时达到满足提高荔枝贮藏品质、安全食用以及降低经济成本的目的。该研究为荔枝等非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品质提升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


骨碎补大棚栽培品与野生品的广靶代谢组学比较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骨碎补是一种多年生传统中药材,目前药材原料多来源于野生采集,鲜见有人工栽培的报道.因过度采集,骨碎补野生资源破坏严重,导致药材资源锐减,人工种植成为必然趋势.在探索骨碎补设施大棚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开展大棚栽培药材与野生药材的靶向代谢组学比较研究,探讨栽培品与野生品主要代谢产物的差异,为骨碎补人工栽培技术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以骨碎补基源植物槲蕨为研究对象,采用UPLC-MS/MS分析技术对比分析设施大棚栽培3年的槲蕨根茎与其野生根茎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并开展差异代谢物富集通路分析.[结果]从两种药材检测到的749种代谢物中筛选到100种差异代谢物,且与野生品相比,大棚栽培品中有58种代谢物含量上调、42种含量下调.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酚酸类、生物碱、游离脂肪酸等.在大棚栽培品中,黄酮醇、黄酮碳糖苷、糖及糖类代谢物含量全部上调;而在野生品中,氨基酸及衍生物、酚酸类、溶血磷脂酰胆碱和花青素类代谢物含量上调幅度较大.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100个差异代谢物共注释到47条代谢通路,其中显著富集的有维生素B6代谢、芪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二芳基庚烷生物合成、姜酚的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半胱氨酸代谢、蛋氨酸代谢、花青素生物合成、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等途径.[结论]大棚栽培的骨碎补,其黄酮醇、黄酮碳糖苷、糖及糖类代谢物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品,因总黄酮被公认为主要药效成分,因此大棚栽培的骨碎补比野生品具有主效成分优势,可为骨碎补规模化设施栽培或人工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荔枝龙眼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现状分析与建议
《现代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了解我国荔枝和龙眼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s,MRLs)标准的制定情况,保障我国荔枝龙眼产业的发展,该研究以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为依据,结合我国农药在荔枝龙眼上的登记情况,分析了我国荔枝龙眼上农药MRLs标准现状,并按农药类别列出了MRLs、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和配套的检测方法标准。统计显示,GB 2763-2021中涉及荔枝龙眼的农药MRLs有133项,涉及农药品种125个,其中推荐有配套的检测方法标准的限量有109项,在我国登记有效的限量有33项。对比GB 2763-2019,新增限量标准53项,增长率达到66.25%。此外,新增了方法标准3个。但是,基于荔枝龙眼的农药监测数据,荔枝龙眼上MRLs以及检测方法标准仍需继续补充,加快荔枝龙眼上的MRLs和检测方法标准的制定。荔枝龙眼上的MRLs和检测方法标准的制定仍需加快。
关键词: 荔枝 龙眼 最大残留限量 GB 2763-2021


华南地区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在早、晚季的差异特征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明确华南双季稻区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在早、晚季的差异特征,以6个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按当地高产栽培条件在早、晚季种植,测定其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等。结果表明,早晚兼用型水稻在早、晚季种植时产量分别为6.68~7.91 t/hm~2和5.72~6.11 t/hm~2;早季产量显著高于晚季,平均增幅为1.53 t/hm~2。相关分析表明,较高的早季产量与其有效穗数和粒重的提高有关。早、晚季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差异显著;相对于晚季,早季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平均提高25.0%和29.5%。另外,早、晚季产量与其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显著正相关。早晚兼用型水稻在早季种植时具有较高的产量、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华南地区早晚兼用型水稻的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早晚兼用型水稻 ‘丝苗米’ 产量 干物质积累 氮素吸收


葫芦科作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中国瓜菜 》 2024
摘要:葫芦科作物是世界第四大重要的经济作物,由115个属960个种组成,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随着人们对产量和品质需求的提升,如今市场上葫芦科作物的栽培品种逐渐趋于同质化,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变窄。系统研究葫芦科作物遗传多样性可以更全面、系统地发掘种质资源信息,对促进育种工作的进展发挥关键作用。主要介绍葫芦科作物的起源与系统进化关系、种质资源收集情况,并归纳总结葫芦科作物遗传多样性的相关研究,尤其是黄瓜、南瓜、西瓜、甜瓜和冬瓜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与育种创新等主要成果,以期为葫芦科作物的多样性利用和育种奠定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