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扶桑绵粉蚧的识别及防治

蔬菜 2024

摘要:扶桑绵粉蚧在广东、广西、海南和浙江等省甘薯上危害严重,为了精准识别和有效防控扶桑绵粉蚧,详细介绍了扶桑绵粉蚧的特征特性、分布与危害、危害症状、发生特点,并结合实践提出了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方法.

关键词: 甘薯 扶桑绵粉蚧 特征特性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农学学报 2024

摘要:蔬菜产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其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持.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进一步构建实证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数据样本为2015-2020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西藏).结果表明:(1)"十三五"时期中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上升,其中的共享、创新、绿色、协调维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开放维度则略有下滑.(2)山东、江苏两省的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处于高水平区间,河北、河南等7个省市处于中高水平,超20个省市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3)产区由大而小的排序为黄淮海与环渤海区>长江区>东北区>西北区>华南区>西南区.(4)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涉农贷款对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保险则是负向影响,数字经济、环境规制对其维度水平具有差异化的显著影响.建议优化蔬菜产业布局,疏通产品流通渠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加大产业及保障力度.

关键词: 蔬菜产业 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 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枯萎病4株生防菌株的诱变改良及抑菌机制初探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蕉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而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严重阻碍了香蕉产业的发展。生物防治技术因其绿色环保、持久抗病等特点,已成为近年来香蕉枯萎病防治的研究热点之一。防病高效、作用机制多样的生防菌株是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治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通过对已获得的4株不同种类的生防菌进行紫外-亚硝酸钠复合诱变,得到了具有良好防效的诱变菌株,抑菌活性最高提升186.24%,防治效果最高提升46.54%。对得到的4株诱变株的防病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菌株Ba62v对香蕉枯萎病菌的菌落生长抑制率最高,同时还可以诱导香蕉苗中SOD活性;菌株Blz02v对香蕉苗具有较好的促生作用,同时可以诱导香蕉苗的POD和SOD活性;菌株Bc11v对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最高,同时可诱导香蕉苗的PPO、CAT和SOD活性;菌株Pt05v对病菌的产孢抑制率最高,同时可诱导香蕉苗的POD、PPO和SOD活性。4株生防菌诱变株对病原菌和寄主的主要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存在复配增效的生防潜力,为今后抗病复合菌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菌株资源,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生物防治 诱变改良 生防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橘沙皮病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柑橘沙皮病是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在柑橘上引起的一系列病害的统称。已报道柑橘间座壳属真菌超过30种,包括多种重要的病原真菌、内生真菌和腐生真菌,以及具有内生和腐生生活史的潜在病原真菌。其中,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导致的症状最为复杂,在柑橘果实和叶片上产生的黑点和沙皮症状对柑橘危害最严重。目前,针对柑橘间座壳菌的特异性检测引物和方法已建立,可用于病菌田间动态监测和病害发生规律研究。柑橘间座壳菌在田间的侵害与柑橘受自然伤害的伤口以及连续降雨密切相关,柑橘沙皮病的防治应提倡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同时结合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应注重清理由果园枯枝败叶等产生的病菌侵染源,合理修剪和施肥以增强树势;物理防治应注重减少低温冻害、日灼和连续降雨等气象灾害造成的病害暴发;化学防治需注意早期预防、适期防治以及精准用药;生物防治仍处于前期研究阶段,筛选的拮抗菌和有效的抗菌物质对柑橘沙皮病的防治有一定效果,未来可作为化学药剂的重要补充。综述了国内外柑橘沙皮病的主要研究进展,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柑橘 柑橘沙皮病 柑橘间座壳菌 致病机制 防控技术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疮痂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产孢方法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探究甘薯疮痂病菌(Elsinoe batatas)的生物学特性,筛选疮痂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快速、大量地产生分生孢子的方法,为甘薯抗疮痂病育种提供依据.以疮痂病病原菌菌株CRI-CJ2为研究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在不同培养基、pH和光照处理条件下的菌落生长直径,利用凹玻片悬滴法测定在不同温度、pH和光照处理条件下的分生孢子萌发率,比较Fries液体培养法、摇菌法和菌丝涂布法等3种方法的诱导产孢效果.结果表明,最适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DA,pH 6~7,致死温度为48℃、10 min,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但连续光照使菌落呈鲜红色;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 5,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48℃、10 min,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影响不显著;采用菌丝涂布法可使疮痂病菌在培养第12天分生孢子产孢量达7.09*107个/mL,分生孢子萌发率为24%,产孢量和孢子活力均高于摇菌法,采用Fries液体培养法未观察到分生孢子及产孢结构.可见,选用适宜的培养基、pH能促进菌丝体生长,菌丝涂布法具有产孢快、产孢量大的优点,是一种适合甘薯疮痂病菌分生孢子诱生的方法.

关键词: 甘薯疮痂病 Elsinoe BATATAS 生物学特性 产孢 菌丝涂布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镁肥用量对4种叶类蔬菜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探究不同镁肥用量对不同叶类蔬菜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为叶菜优质生产提供科学施肥方案.以4个不同叶类蔬菜品种(水东芥菜、吕田芥菜、增城菜心、'粤薹1号'菜心)为供试材料,设置 0 kg/hm2(CK)、30 kg/hm2(Mg1)、60 kg/hm2(Mg2)、90 kg/hm2(Mg3)、120 kg/hm2(Mg4)5 个不同镁肥用量处理,分析施镁对4种叶类蔬菜产量、品质、产值收益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综合蔬菜产量与品质特性,本试验中水东芥菜Mg1处理、吕田芥菜Mg4处理、增城菜心Mg4处理、'粤薹1号'菜心Mg3处理的增产、提质效果最优.与CK相比,水东芥菜在Mg1处理的产量增加36.8%、收益增加47.1%、可溶性糖含量增加54.9%、维生素C含量增加18.5%、镁含量增加0.1%、磷吸收量增加182.7%;吕田芥菜在Mg4处理下产量增加43.4%、收益增加44.5%、可溶性糖含量增加105.6%、氮吸收量增加29.6%、钾吸收量增加117.8%;增城菜心在Mg4处理下产量增加79.3%、收益增加95.3%、镁含量增加0.2%、氮吸收量增加90.0%、钾吸收量增加167.2%;'粤薹1号'菜心在Mg3处理下产量增加56.1%、收益增加64.1%、维生素C含量增加16.7%、纤维素含量增加39.0%、镁含量增加0.3%,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增加75.7%、58.9%、66.2%.综上所述,施镁可以提高叶类蔬菜产量、改善蔬菜品质、提升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增加收益.因此,在叶类蔬菜实际生产中应适当配施镁肥,以达到蔬菜高产、优质、绿色生产的目的.

关键词: 芥菜 菜心 镁肥用量 产量 品质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进展

生态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生物炭在农业生产中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问题,论文综述了近几年有关生物炭对农田生态系统CO2、CH4 和N2O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生物炭总体上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其实际效果受生物炭种类、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与丰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进一步总结了生物炭影响农田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机理.提出了三条可能机制:(1)生物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依靠自身的吸附作用吸收土壤中的温室气体;(2)生物炭能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使土壤疏松,团聚体和固体物含量提升,抑制土壤矿化,固碳能力提升,吸附性增强;(3)生物炭能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丰度和活性,微生物活动增强,可以更多地固定土壤中的氮,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生物炭途径可助力农业碳减排.

关键词: 生物炭 温室气体 碳减排 农田生态系统 作用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冬瓜主产区土壤镁素淋洗损失规律

土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在华南典型冬瓜种植区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是农户常规施肥(CK)、化肥减量(Mg0)及在化肥减量基础上增施30、60、90、120 kg/hm~2 Mg O(Mg1、Mg2、Mg3、Mg4),通过测定不同处理冬瓜种植期内土壤Mg、N、P、K和Ca淋洗差异,评估土壤Mg营养平衡,分析不同土壤及环境因子对Mg淋洗损失的影响,旨在探明土壤Mg淋洗损失特点,明确加剧土壤Mg淋洗损失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化肥减量措施下,土壤Mg、N、P、K和Ca累积淋洗量分别减少36.19%~40.50%、29.68%~36.86%、21.14%~46.74%、39.65%~42.83%和29.65%~48.60%。外源添加镁肥会增加土壤Mg累积淋洗量,同时也提高了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与Mg0处理相比,Mg1、Mg2、Mg3和Mg4处理Mg累积淋失量分别显著增加了42.46%~78.79%、53.94%~69.92%、78.92%~101.83%、133.07%~134.37%;Mg3和Mg4处理下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分别增加了69.02%~81.10%和68.70%~78.54%,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分别提高了9.44%~34.93%和14.26%~38.31%。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Mg淋洗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分析发现,土壤交换性镁含量、降雨量、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钙和速效钾含量均会显著影响土壤Mg的淋洗。因此,在华南冬瓜种植区开展Mg营养管理时,应注重施用缓效镁肥,同时注重其他养分平衡,以提高补Mg效率。

关键词: 养分管理 淋洗损失 镁素平衡 冬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粗肋草新品种‘小红龙’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粗肋草新品种‘小红龙’是由‘吉利红’的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中的变异单株选育而成,为红色系列。株型迷你、丰满,叶片细尖、质地硬,叶色红而鲜艳,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合用作小盆栽或组合盆栽。

关键词: 粗肋草 组织培养变异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猪德尔塔冠状病毒感染ST细胞机制的初步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感染可导致仔猪出现水样腹泻和死亡,严重危害猪的健康。为研究PDCo V感染引起宿主细胞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及初步研究其感染机制,本研究提取PDCo V感染组和不感染该病毒的阴性对照组ST细胞样品总RNA,构建二者的cDNA文库后采用Illumina HiSeq 6000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结果显示,所有样品的测序错误率均≤0.03%;Q20/%和Q30/%分别达98%和94%以上;GC含量在51.09%~55.1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及感染组细胞样品各组内的R值均>0.9,上述结果表明测序数据可靠,可用于后续转录组学数据分析。采用ggplot2软件分析两组细胞组内测序结果的相关性,并以相关系数R>0.9判定各组内测序数据的准确性;采用DESeq2软件并以P<0.05和log2(Fold change)>1为条件筛选两组细胞中转录显著差异基因;采用ClusterProfiler R软件对转录显著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采用Pheatmap软件对各组ST细胞中与免疫反应相关的转录显著差异基因进行聚类分析;随机选择9个转录显著差异基因经RT-q PCR验证RNA-Seq的结果。筛选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细胞相比,共筛选出5 719个转录显著差异基因,其中3 573个转录显著上调基因,2 146个转录显著下调基因。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转录显著上调的基因与ST细胞的免疫应答、防御反应等功能有关;转录显著下调的基因与细胞的氧化还原和新陈代谢等功能有关;转录显著上调的基因参与细胞因子受体互作、天然免疫反应相关、肿瘤坏死因子等的信号通路;转录显著下调的基因与细胞物质代谢信号通路有关,包括氨基酸代谢、脂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等信号通路。与免疫反应相关的转录显著差异基因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细胞相比,PDCo V感染的ST细胞中白细胞介素基因(IL-1R1、1L-6、IL-10RB、IL-15和IL-12A等)、抗病毒基因(MX1、OAS)和干扰素基因(INFAR1、IFN-ALPHAOMEGA)的转录水平均显著上调。上述结果表明PDCo V感染后,ST细胞的天然免疫反应被激活,但细胞的代谢反应降低,这更有利于减弱病毒在ST细胞中的复制,起到一定的抗病毒效果。9个转录显著差异基因的RT-q PCR结果与RNA-seq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转录组测序数据可靠。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PDCo V的感染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 转录组测序 转录显著差异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