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5种牧草对新疆伊犁河谷三裂叶豚草生物替代控制作用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5种牧草对三裂叶豚草的替代效果,为外来入侵物种三裂叶豚草的种群替代技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选用高羊茅、白车轴草、黑麦草、苜蓿和披碱草5种牧草对三裂叶豚草进行小区竞争试验,三裂叶豚草密度设为10株/m2。动态监测各群落三裂叶豚草分支数和茎节数、各植物优势度和鲜重等指标,评价5种牧草对外来入侵物种三裂叶豚草的替代效果。【结果】高羊茅、苜蓿和白车轴草的混种显著抑制了三裂叶豚草的分支和分节生长。5种牧草均可显著抑制三裂叶豚草株高(P<0.05)。混种区牧草株高均呈显著性下降,下降百分比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白车轴草>黑麦草>披碱草>高羊茅>苜蓿,分别为65.34%、45.58%、37.96%、27.23%和23.85%。除高羊茅外,其他4种牧草在混种区的株数相比单种区均存在显著性下降;高羊茅、苜蓿和黑麦草的在混种区的相对盖度均显著大于披碱草和白车轴草的相对盖度。高羊茅、苜蓿、黑麦草和披碱草相对三裂叶豚草均为优势种,白车轴草与三裂叶豚草的优势度相当。苜蓿和高羊茅在混种区和单种区无显著性差异,三裂叶豚草的鲜重影响受高羊茅和苜蓿影响最大,下降百分比分别为41.06%(P<0.05)和36.71%(P<0.05)。【结论】高羊茅、苜蓿、黑麦草和披碱草相对三裂叶豚草均为优势种,白车轴草与三裂叶豚草的优势度相当。苜蓿和高羊茅对三裂叶豚草生物替代作用最佳,其次为披碱草和黑麦草,白车轴草对三裂叶豚草生物替代效果较差。


超声波辅助蒸馏酒提取葡萄皮渣粉末中多酚的研究
《食品与发酵科技 》 2024
摘要:葡萄皮渣中含有大量的多酚物质,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较大的利用价值,但目前对其多酚物质的提取研究较少且多用化学溶剂,提取物应用范围受限。该文使用蒸馏酒替代水和有机溶剂进行提取,并结合超声波辅助法对葡萄皮渣粉末中的多酚进行提取,探讨了蒸馏酒酒精度、料液比、超声时间和超声温度等因素对多酚提取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响应面实验确定提取葡萄皮渣粉末中多酚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蒸馏酒酒精度45%vol、料液比1∶23 g/mL、超声时间30 min、超声温度70℃,在此条件下提取的葡萄皮渣粉末中多酚含量为11.33 mg/g,在高效提取葡萄皮渣多酚物质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提取多酚物质的安全性。


"棉、油、糖"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应用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述“棉、油、糖”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应用分析。【方法】以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国家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经作所)为例,采用统计学及文献查阅收集整分析归纳方法,分析“棉、油、糖”产业成果转化应用现状。【结果】经作所科研人员制定新疆棉花行业现行地方标准37项、油料行业现行地方标准7项、甜菜行业现行地方标准7项;申请棉花发明专利30件、油料发明专利5件和甜菜方面发明专利7件;“棉、油、糖”选育优良品种多个,获得奖项多项;相关部分成果进行了转化和应用。【结论】科技成果转化主要表现为品种转让以及部分专利转化,科技成果应用主要表现为关键核心技术机理的解析,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应用,新产品、新工艺的突破,应进一步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要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底盘技术核心技术攻关、产出突破性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GhERF020功能的初步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萎病(Verticilliumwilt)是影响我国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其病原菌是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AP2/ERF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适应性响应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为挖掘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并探究其生物学功能,利用拟南芥抗大丽轮枝菌相关基因AT1G22810.1,同源比对获得棉花抗黄萎病候选基因GhERF020(XM_016842745.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GhERF020开放阅读框的长度为441 bp,编码147个氨基酸;其蛋白含有1个保守的AP2结构域,相对分子质量为16.16 kD,无跨膜结构,属于亲水蛋白;预测其启动子区域含有水杨酸、茉莉酸甲酯和脱落酸等响应元件。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发现,GhERF020受大丽轮枝菌侵染诱导表达。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GhERF020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 VIGS)技术下调GhERF020表达后,棉花植株对大丽轮枝菌的敏感性显著增强,病情指数和病原菌生物量明显升高。由此表明,GhERF020是棉花抗黄萎病的正向调控因子。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转录因子 GhERF020 VIGS


新疆葡萄园化学农药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对策
《东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新疆栽培葡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化学农药的施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葡萄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展望了葡萄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发展对策.自2018年3月开始,历时3个多月,分批次对新疆葡萄生产栽培现状、病虫害发生情况、农药使用情况展开实地调研,包括问卷调研、入户访谈和讨论等.东疆制干葡萄栽培区域、北疆鲜食与酿酒葡萄栽培区域和南疆传统品种葡萄栽培区域中化学农药投入量呈现出东疆>北疆>南疆的整体态势.新疆具有生产无公害绿色葡萄产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前葡萄病虫害主要采取化学药剂治理.通过改变传统栽培模式,将低矮棚架结构改造成水平连棚架结构,规范栽培架势结构提高机械化水平,采用先进的整形修剪技术、果实调控技术和生物药剂综合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发生,以实现新疆葡萄提质增效的目的.


枣酱主要加工阶段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分析
《中国调味品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确定枣酱加工阶段条件(软化、浓缩、杀菌),该研究以残次骏枣为主要原料,以枣酱产品的色差和总抗氧化能力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Box-Behnken设计试验优化枣酱加工阶段条件,探究最佳加工阶段样品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软化阶段的最佳条件为软化温度55℃、料水比1∶4(g/mL)、软化时间3.15 h;浓缩阶段的最佳条件为柠檬酸添加量0.6 g和浓缩温度70℃;杀菌阶段的最佳条件为杀菌温度90℃和杀菌时间17 min。在此条件下,枣酱产品的色差为64.19,总抗氧化能力为7.22 U/L。主要加工阶段样品的总酸、维生素C、总酚、总黄酮等的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差异显著,同时相关性分析表明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总酚、总黄酮等的含量与抗氧化能力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基于主成分分析可将15个品质指标简化为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3.69%,枣酱的综合评分最高,为1.55。综上可知,该研究可为阐明枣酱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和枣酱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基于多尺度动力学模型的干旱区组合排水系统排水排盐效率数值模拟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4
摘要:为明确干旱区盐碱地“明沟+暗管”组合排水工程适宜参数,以满足节水、控盐、机耕等多种需求,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多尺度动力学模型的组合排水工程参数优化方法,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十七团的试验区为例,在现有明沟排水工程基础上,考虑不同暗管间距(10~100 m)、暗管埋深(1.0~2.0 m)和冬灌淋洗定额(150~360 mm),设计了共990种情景,模拟了各情景下组合排水系统的排水排盐效率,明确了排水排盐量、地下水埋深与各变量的定量关系,并遴选了适宜的暗管布局参数和配套淋洗定额。结果表明:组合排水系统及暗管的排盐量随暗管间距增大而线性减小,明沟的排盐量随暗管间距增大而线性增加。系统中优先排水路径为深度较大的排水工程,当暗管埋深增大到1.8 m后,暗管占据排水的主导地位,生育期及冬灌期暗管排水量分别占比99.5%和83.0%以上,为更好地发挥组合排水作用,应使暗管埋深与明沟的沟深相近。明沟只能控制其布置路径附近较小区域的地下水埋深至其沟深,需布设暗管才能很好地控制田间地下水位。暗管间距越小,对地下水位的控制能力越强,但小于20 m的暗管间距是过密、没有必要的。组合排水系统的排水排盐量随淋洗定额增大而线性增大。小淋洗定额下,当暗管埋深大于沟深且间距较小时,明沟无法起到排水排盐作用,如暗管间距20 m、暗管埋深1.8 m,且淋洗定额不大于240 mm时,明沟排盐量占系统总排盐量不足1%。基于上述结果,综合考虑干旱区节水、控盐、保墒需求,组合排水条件下研究区适宜的冬灌淋洗定额为300 mm,此时适宜暗管间距和埋深分别为60 m和2.0 m。


冬小麦需水量的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构建冬小麦需水量预测模型,提高需水量预测的精准度,为基于气象信息的需水量预测提供更为可靠的方法。【方法】选取新疆奇台县近5年的气象数据,采用公式Penman-Monteith计算冬小麦需水量(近似为真实需水量),基于CNN-BiLSTM模型,将平均温度、风速、湿度和降水量4个变量作为输入参数,预测冬小麦需水量,对比评估预测CNN-BiLSTM与LSTM、BiLSTM等6种模型的精准性。【结果】采用少量参数分别输入BP、RNN、LSTM、改进的BiLSTM和CNN-BiLSTM等模型中预测需水量,BP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较差。在模型评估中,CNN-BiLSTM比LSTM的R2提高约8%,MSE降低约0.56。【结论】CNN-BiLSTM模型对小麦需水量预测更加精准。
关键词: 冬小麦 需水量 预测 LSTM CNN-BiLS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