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蓝型矮秆油菜DW871激素敏感性及矮化突变机制的初步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甘蓝型矮秆油菜DW871及同源正常高秆油菜HW871为材料,通过光暗形态分析、对激素的敏感性分析及内源激素含量测定,初步探究DW871矮化突变类型。结果表明,DW871的光暗形态表型正常,下胚轴对外源独脚金内酯、赤霉素及油菜素内酯敏感性弱于HW871,IAA对DW871下胚轴伸长影响最小,且抽薹期外施激素后DW871的矮化表型未发生变化;测定了内源激素含量,结果 DW871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含量高于HW871,油菜素内酯与HW871无差异,独脚金内酯含量低于HW871。通过光暗形态建成与激素敏感性分析,初步推测甘蓝型矮秆油菜DW871矮化机制可能与激素缺陷关系不大。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DW871 油菜素内酯 赤霉素 生长素 独脚金内酯


贵州省云贵高原型中蜂形态多样性分析
《蜜蜂杂志 》 2024
摘要:从贵州省4个县12个采样点117群中华蜜蜂中,每群随机采集15只工蜂,对每只工蜂进行29项形态指标的测定.利用SPSS19.0对形态特征数据进行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和变异分析.因素分析提取了3个特征值较高的因素,包括了76.44%的变异.利用提取的主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4个类群:威宁雪山、黑石头镇为一类,纳雍姑开乡、新房乡、水东乡、羊场乡和赫章野马川镇、平山镇为一类,正安芙蓉江、和溪镇为一类,威宁石门、草海为一类,说明贵州省境内中蜂存在形态差异及种群分化;变异分析结果显示贵州省12个采样点中华蜜蜂29项形态指标样点间差异较大,其中,黑石头镇、雪山镇在前翅长和前翅宽两个指标及吻长、股节长、基跗节长等与个体大小相关指标平均值较大,均与其他地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该研究为贵州省中蜂资源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数据,对开发和利用蜜蜂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种植点的土壤成分与香稻‘苟当1号’挥发性成分的关系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稻米的香味除了受遗传基因影响外,栽培环境对香稻的香味物质成分及含量也有重要的影响。为探究贵州省从江县不同种植点的土壤环境对‘苟当1号’稻米香味物质成分的影响,本研究在贵州省从江县200~900 m的海拔范围内选取5个不同海拔高度的地点分别种植‘苟当1号’,并对5个地点的土壤进行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含量以及pH值测定,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各个种植点的‘苟当1号’稻米中挥发性物质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苟当1号’在不同种植点检测出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其中影响水稻香味的重要物质2-乙酰-1-吡咯啉(2-AP)在土壤中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最高的高大种植点相对含量最高,因此‘苟当1号’在该种植点的香味最浓郁。‘苟当1号’香稻稻米中含有许多挥发性成分,探究该香稻品种种植于不同种植点的土壤特性与主要的香味挥发性物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该香稻品种选择适宜的种植点提供理论依据,为香稻生产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微生物酶菌剂在青贮饲料中的应用
《北方牧业 》 2024
摘要:青贮饲料是将收获的农作物秸秆等饲料原料在密闭条件下,利用微生物作用使之发酵而成的一种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独特风味的饲料。青贮饲料不仅能够保存青绿多汁饲料的营养成分,还能够保持饲料原有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提高畜禽生产性能。但是青贮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天气、温度和湿度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造成青贮饲料品质下降,甚至出现青贮料霉变现象。微生物菌剂是一种具有分解蛋白、糖和酸等功能的生物制剂,可提高青贮饲料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菌剂在青贮饲料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为今后微生物菌剂在青贮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百里香酚对蜂糖李采后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提高对蜂糖李果实采后病害的防控能力。[方法]采用200μL/L百里香酚浸泡蜂糖李果实60 s,贮藏于(2.0±0.5)℃,检测其腐烂率、呼吸强度、硬度、外果皮h°、果肉h°和表面真菌多样性。[结果]贵州蜂糖李果实侵染性病害的致病真菌主要为葡萄孢属(Botrytis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青霉属(Penicillium sp.)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百里香酚处理可改变蜂糖李果实表面真菌群落结构,降低采后贮藏阶段表面真菌群落丰度和复杂性。并通过抑制上述4种致病菌属的增殖以及果实呼吸强度的上升,延缓蜂糖李果实硬度、外果皮h°、果肉h°的下降,从而显著抑制蜂糖李果实腐烂率,保证果实品质。[结论]百里香酚处理能有效降低蜂糖李果实贮藏过程中真菌群落丰度和复杂性,并有效抑制相关致病菌增殖,从而有效维持蜂糖李果实采后品质。
关键词: 蜂糖李 百里香酚 采后贮藏 品质 生物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贵州引进的4个菠萝品种果实主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对贵州省引进的菠萝资源进行果实主要性状评价和遗传改良,以贵州省引进的4个菠萝品种为试材,利用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对9个果实性状连续两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菠萝品种间果实主要性状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在8.01%~48.46%,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遗传改良的潜力较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总糖含量和固酸比的广义遗传力均大于90%,这些果实品质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相关性分析中两两性状间有6对达极显著水平,3对达显著水平,果实内在品质组分间的关联性强。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的多数性状差异是极显著的,在不同年份间多数性状表现差异极显著,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总糖含量、固酸比和单果重年份与品种间的互作效应极显著不同。以上结果为深入研究菠萝果实性状的内在关系奠定了基础,为贵州省引进菠萝资源进行评价及优良种质的定向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营养元素对豆科牧草-根瘤菌共生系统牧草生长及结瘤能力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营养元素对豆科牧草-根瘤菌共生系统牧草生长及结瘤能力的影响,试验选用贵州天然豆科牧草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分别与根瘤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hytofirmans)R63-1、拉格雷根瘤菌(Rhizobium laguerreae)R87-4共生,设不同浓度(100,200,300,500 mg/L)的氮肥、磷肥、钾肥3种肥料,另设不配施根瘤菌液、不配施肥料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的牧草作为空白对照(CK1、CK2),同时设只配施根瘤菌液、不配施肥料的牧草作为对照(CK3~6),共60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测定牧草农艺性状和结瘤能力,解析营养元素对固氮共生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红三叶+根瘤菌的株高、根际直径及单株鲜重与CK1、CK2相比,分别最高增加了90.93%、242.55%、714.47%,白三叶+根瘤菌分别最高增加了65.92%、69.06%、334.21%。红三叶+R63-1+200 mg/L氮肥处理的根长、干物质含量均最高,根瘤数最多,分别为29.03 cm、22.94%、202.78颗/株,比CK3分别增加63.92%(P<0.05)、41.17%(P<0.05)、87.85%(P<0.05)。红三叶+R63-1+500 mg/L磷肥处理的根际直径、单株鲜重均最高,根瘤数最多,分别为10.01 mm、16.13 g、271.67颗/株,比CK3分别高24.35%(P>0.05)、67.50%(P>0.05)、151.66%(P>0.05)。红三叶+R87-4+300 mg/L钾肥处理的株高、单株鲜重、鲜重冠根比均最高,分别为23.70 cm、16.16 g、1.51,但与CK4相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且根瘤数最多,达424.11颗/株,比CK4高485.87%(P<0.05)。白三叶+R87-4+100 mg/L氮肥处理的株高、根长、根际直径、单株鲜重均最高,根瘤数最多,分别为39.28 cm、26.25 cm、5.96 mm、13.13 g、121.33颗/株,比CK6分别高14.75%(P<0.05)、12.32%(P>0.05)、33.04%(P<0.05)、13.68%(P>0.05)、6.18%(P>0.05)。白三叶+R87-4+300 mg/L磷肥处理的株高、根长、单株鲜重均最大,分别为56.64 cm、27.67 cm、23.73 g,比CK6分别高65.47%(P<0.05)、18.40%(P>0.05)、105.45%(P<0.05),且根瘤数为508.67颗/株,比CK0高345.15%(P<0.05),但较大根瘤体积比CK6低62.70%(P<0.05)。白三叶+R87-4+500 mg/L钾肥处理的根长、根际直径、单株鲜重均最大,根瘤数最多,分别为24.67 cm、6.82 mm、33.34 g、375.33颗/株,比CK6分别高5.56%(P>0.05)、52.23%(P<0.05)、188.66%(P<0.05)、228.46%(P<0.05)。红三叶、白三叶在氮磷钾肥各浓度处理下,除结瘤率外,红三叶、白三叶在各指标变异系数分别在15.75%~99.32%、17.83%~90.43%之间。说明加施菌液可以让两种牧草形成根瘤,且促使两种牧草的株高、根际直径、单株鲜重增加;以单株鲜重为主进行分析,R87-4的促进作用强于R63-1,菌液对红三叶的促进作用强于白三叶。对两种牧草分别加施氮、磷、钾肥后,部分浓度对红三叶、白三叶的农艺性状和结瘤能力有抑制作用,部分浓度有促进作用,以变异系数为主进行分析,肥料对白三叶的影响大于红三叶。


不同施肥方式对从江椪柑园土壤、叶片矿质养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从江椪柑果园土壤、叶片矿质元素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15年生8306椪柑为试验材料,连续3年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进行施肥试验,设置2个处理:T1单施复合肥,T2施有机肥+复合肥,以农户传统施肥管理为对照(CK),监测试验园土壤、树体矿质元素和果实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本试验中有机肥和复合肥配施的方式,可显著提高从江椪柑园土壤碱解氮、有效锰、有效锌和有效硼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酸化程度;提高椪柑叶片氮、镁、铜、锰含量,降低椪柑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提高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和固酸比,增加单果质量,降低果皮厚度。本试验可为从江县椪柑果园合理施肥、果实品质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酶处理对杂粮-籼米粉粉质特性及鲜湿米粉品质的影响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鲜湿米粉的营养价值,通过添加α-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处理黑米、荞麦、薏米3种杂粮,酶解后的杂粮分别与籼米以质量比1∶4混合制备杂粮-籼米粉并制作鲜湿米粉,分析各杂粮粉的糊化特性、流变特性、质构特性及所制鲜湿米粉的蒸煮特性、感官品质及营养品质等。结果表明:相较于未处理杂粮,酶处理后混合粉淀粉的糊化黏度、衰减值、回生值等均降低,所制鲜湿米粉的入口细腻度及膳食纤维含量等有所升高,黑米米粉、荞麦米粉、薏米米粉的膳食纤维含量分别增加了12.21%、47.49%、51.48%;此外,酶处理后的黑米米粉和薏米米粉熟断条率及汤汁浊度显著高于荞麦米粉,而其感官评分、硬度、咀嚼性等显著低于荞麦米粉。酶处理对杂粮米粉的抗老化性、感官品质、营养品质等具有一定改善作用,相较于黑米米粉和薏米米粉,荞麦米粉具有较稳定的质构品质、蒸煮品质及较高的膳食纤维含量。


喀斯特地区农业就业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黄平县为例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精准衡量喀斯特地区农业就业供需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是实现区域就地就近就业的重要保障。以黄平县为例,运用改进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依托实际交通路网,基于供需匹配,从行政村尺度,根据地块可供给就业岗位数量和居民点就业需求人数测算农业就业可达性,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基尼系数探究可达性空间分异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测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黄平县各行政村农业就业的供需比差异大,供需不匹配显著;农业就业可达性呈现中部高可达集中,西北部一般可达围绕较高可达分布,东南部较低可达与低可达集中的特点;(2)黄平县农业就业可达性空间分异现象明显,分布呈现正相关性,居民点农业就业可达性均表现出差距较大或差距悬殊,内部不均衡性强;(3)耕地破碎程度对农业就业可达性空间分异影响力较大,同时经济发展、人口状况、地形地貌、耕地破碎程度和交通情况的交互作用对黄平县农业就业可达性空间分异影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