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金丝楸无性系幼苗的光合生理特性比较

河南林业科技 2024

摘要:对7个金丝楸无性系的幼苗主要光合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个无性系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之间差异明显,日变化曲线依据变化趋势,可分为4种类型。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日变化趋势相同,呈正相关。

关键词: 金丝楸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气孔导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染色体加倍突变体的鉴定及生物学性状分析

山东农业科学 2024

摘要:为探索染色体加倍对芝麻染色体核型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对通过EMS诱变创制获得的97个染色体加倍突变体开展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染色体组验证、核型特征分析,并选取其中1份种质(M1-01)与其二倍体(豫芝11号)进行生物学性状比较分析.染色体观察结果显示,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突变体的染色体数目由26条增加至52条;染色体组型为3B,对称性较二倍体降低.生物学性状比较显示,四倍体突变体较二倍体花期延长11 d,生育期延长15 d,株高增加31.20 cm,茎粗增加0.63 cm,花冠长和宽分别增加0.28 cm和0.44 cm,蒴果宽和厚分别增加0.25 cm和0.39 cm,而单蒴粒数仅为10粒,较二倍体降低86.11%,结实率极差,且单株产量显著降低,降幅达83.82%.四倍体突变体籽粒油脂含量降低至37.54%,较二倍体下降14.85个百分点,而蛋白质含量为23.53%,较二倍体增加2.63个百分点;油酸含量提高12.43个百分点,亚油酸含量则下降11.24个百分点,油酸和亚油酸比值由0.88提高到1.54.本研究结果可为芝麻重要性状遗传研究及四倍体种质利用提供重要信息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 芝麻 EMS诱变 四倍体突变体 染色体核型 生物学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花药液体漂浮培养体系优化及黄淮麦区高花药培养力基因型筛选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进一步优化和提高小麦单倍体诱导效率,以中麦895、郑麦7698、万丰269等为材料,研究不同低温预处理时间、胚状体共培养时间和培养基附加成分对小麦花药液体漂浮培养体系的影响,并利用该体系对42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的花药培养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小麦花药培养效率随着低温预处理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处理1~5 d时培养效率最佳;胚状体共培养时间与绿苗分化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共培养25~35 d转出胚状体的绿苗分化率和绿苗产率较高,随后逐渐降低,55 d后基本丧失绿苗分化能力;培养基附加成分对花药培养效率的影响同样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添加3 mg/L AgNO3或60 mmol/L山梨醇能有效提高胚状体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和绿苗产率,AgNO3效果优于山梨醇.42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的花药培养特性差异明显,筛选出郑麦0856、徐麦856、郑麦1354、郑麦1936、周麦32、郑麦6687和07H508等7个高花药培养力材料.本研究结果可为小麦单倍体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筛选的高花药培养力基因型在黄淮麦区单倍体育种、DH群体构建或遗传转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关键词: 小麦 液体漂浮培养 低温预处理 共培养时间 培养基附加成分 绿苗产率 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耐热性研究进展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

摘要:随着全球平均气温持续攀升,高温胁迫日益成为小麦生产的限制因素。综述了高温胁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高温胁迫下小麦生理生化的变化以及小麦耐热性的遗传研究。通过常规育种手段与高通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融合,培育耐热、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关键词: 小麦 高温胁迫 耐热性 生理生化 遗传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南片育成小麦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黄淮南片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的抗穗发芽现状,将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试的593份小麦新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采用种子发芽指数法和整穗发芽法进行穗发芽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供试材料的抗穗发芽能力存在差异,以感型和高感型为主,但抗性品种占比呈逐年增加趋势,由5.4%增长至19.4%。鉴定出中抗整穗发芽和籽粒发芽的小麦品种有‘徐麦0054’和‘淮麦4046’;抗整穗发芽品种5个,包括‘机麦212’、‘西农733’、‘西农633’、‘保丰1530’和‘济麦44’;‘西农528’、‘龙科1221’等39个品种为中抗整穗发芽;16个品种大田穗发芽率较低。研究结果可为黄淮南片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种质资源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冬小麦 穗发芽抗性 黄淮南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干燥方式对香椿叶品质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保鲜与加工 2024

摘要: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香椿叶品质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VFD)、热泵干燥(Heat pump drying,HPD)、远红外干燥(Far infrared radiation drying,FIRD)与热泵-远红外联合干燥(Heat pump-far infrared radiation combined drying,HPD-FIRD)对新鲜香椿叶进行干燥处理,并对其干燥特性以及香椿叶干制品的复水性、色泽、营养成分(VC、还原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活性成分(多酚、黄酮含量)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种干燥方式对香椿叶干制品品质影响显著。VFD处理组所得香椿叶干制品具有更好的品质,其总色差△E为2.84±0.08,与新鲜香椿叶最为接近;复水比为7.56±0.18,大于HPD-FIRD组(6.37±0.09),复水性最好;营养成分及活性成分含量最高。在风味方面,VFD处理组样品的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含量最高。但是VFD干燥时间最长,需24 h,干燥效率最低,干燥成本高。HPD-FIRD处理组综合品质仅次于VFD处理组,且干燥时间最短,仅10 h,可有效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综合物料品质和操作成本,热泵-远红外联合干燥是更合适的干燥方式。

关键词: 香椿叶 干燥方式 热泵-远红外联合干燥 特性 品质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生态承载力和秸秆资源的河南省牛养殖潜力分析

中国牛业科学 2024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及各地(市)的牛饲养潜力,为牛养殖业合理规划布局,推动种养循环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土地生态承载力、秸秆资源量等为基础,研究分析了河南省各地(市)的饲养量潜力和增量潜力.[结果]基于土地生态承载力、年可收集利用的秸秆资源量因素,河南省牛年饲养量潜力分别达5235.85、1907.81万头,分别有4597.96、1269.95万头的增量空间;其中南阳、周口、驻马店、新乡、商丘、信阳分别有588.77、577.32、552.90、335.18、435.97、395.86 万头和 107.74、203.27、136.05、103.43、134.93、140.84万头牛增量空间;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焦作、濮阳、许昌、漯河、鹤壁、济源分别有 136.15、212.37、174.78、192.07、268.41、124.44、181.77、167.54、110.77、80.78、15.88 万头和 29.16、44.93、15.78、29.60、91.51、41.61、67.22、56.89、44.42、27.39、1.40万头牛增量空间.[结论]总之,河南省发展牛养殖业秸秆资源富足,饲养量潜力和增量潜力大;应加强政策引导和区域差异化养殖模式的研究,促进种养循环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秸秆资源量 河南省 牛养殖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γ-醇溶蛋白1基因克隆及其互作蛋白筛选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γ-醇溶蛋白1基因调控小麦面粉品质的分子机制,以郑麦158(低蛋白质含量、高面团强度)为研究材料,克隆小麦γ-醇溶蛋白1基因,构建诱饵载体pGBKT7-γ-醇溶蛋白1,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郑麦158的cDNA文库中筛选γ-醇溶蛋白1的候选互作蛋白,并通过回转验证试验进一步验证其互作关系。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γ-醇溶蛋白1基因,其cDNA全长为1 020 bp。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共筛选到117个蓝色单克隆菌落,经菌液PCR检测、测序以及NCBI的BLAST比对分析,共获得10个与γ-醇溶蛋白1互作的候选蛋白,它们分别是富含半胱氨酸和跨膜结构域蛋白1(XM_044546254.1)、α-淀粉酶抑制剂(XM_044509330.1)、特异性内切-1,3:1,4-β-D-葡聚糖酶2(XM_044550285.1、XM_044594213.1)、蔗糖果糖基转移酶(XM_044554537.1)、支链淀粉酶1(XM_044577151.1)和半胱氨酸蛋白酶B-like(XM_044577994.1),还有与植物生殖生长尤其是果实或者籽粒生长有关的细胞数目调控因子CNR8-like(XM_044483337.1、XM_044491902.1)、CNR2-like(XM_044468782.1)以及参与蛋白质修饰的泛素结构域蛋白DSK2b-like(Dominant suppressor of KAR 2b like,XM_044546840.1)和CIP73(CCa MK-interacting protein of 73 ku,XM_044554473.1)。候选互作蛋白的回转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富含半胱氨酸和跨膜结构域蛋白1、α-淀粉酶抑制剂、特异性内切-1,3:1,4-β-D-葡聚糖酶2和半胱氨酸蛋白酶B-like等4个蛋白质可能与γ-醇溶蛋白1存在互作关系。推测γ-醇溶蛋白1可能与这些蛋白质相互作用参与小麦种子中贮藏蛋白(如半胱氨酸)和淀粉的合成与降解等过程。

关键词: 小麦 γ-醇溶蛋白1 酵母双杂交 互作蛋白 回转验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胁迫及灌水对不同抗低温小麦品种根系生长和活性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春季低温胁迫下小麦根系形态性状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品种抗低温能力的关系,同时明确低温灾害来临前灌水对小麦根系伤害的缓解效应,采用室外盆栽方式,以强抗低温品种百农207和弱抗低温品种周麦1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抗低温小麦品种的根系生长发育特征及灌水对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拔节期低温胁迫(T1)处理下,小麦单株总根长、根体积、根干重和根系活力随生育期的推进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单株次生根数呈下降趋势;孕穗期T1处理下,单株总根长、根体积、次生根数和根干重均呈下降趋势,根系活力呈上升趋势。拔节期和孕穗期T1处理下,强抗低温品种百农207的根系性状变化幅度较小,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弱抗低温品种周麦18。相对于T1处理,灌水+低温胁迫(T2)处理下单株次生根数增加,其中弱抗低温品种周麦18变化显著。经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春季T1处理下,抗低温品种具有较高的单株次生根数和根系活力,其中拔节期和孕穗期的T1处理下孕穗期根系活力、开花期单株根干重及孕穗期单株次生根数对产量贡献较大,T2处理下孕穗期和蜡熟期的单株次生根数贡献较大。综合来看,春季低温胁迫下,较高的根系活力和单株次生根数对小麦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低温胁迫前灌水主要通过提高小麦生育后期的单株次生根数而增加产量。

关键词: 小麦 春季低温 抗低温品种 灌水 根系形态数量性状 根系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茶叶种植面积时空变化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叶是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分析茶叶种植面积的时空演变规律可为优化河南茶叶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Landsat和Sentinel-2卫星数据,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获得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茶叶种植面积空间分布信息,采用趋势分析、重心迁移等方法对浉河区茶叶生产空间布局与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光谱+植被指数+纹理特征组合对茶叶分类精度最高,总体精度可达89.02%,Kappa系数为0.90;从时序变化来看,2000-2020年浉河区茶叶种植面积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到稳步上升趋势.从空间变化来看,浉河区茶叶种植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北部乡镇的丘陵地区和浅层山区.从重心变化来看,近20年浉河区茶叶种植面积重心呈现出由东向西转移的趋势,重心迁移总距离为5.47 km,迁移速度为0.273 5 km·a-1.研究结果为茶叶科学种植提供了数据支撑.

关键词: 茶叶 面积 多源 遥感 时空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