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去果(花)对不同成熟期桃叶片可溶性糖积累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自然条件下去果(花)对不同成熟期桃叶片可溶性糖积累的影响,以露地栽培的早熟(锡蜜)、中熟(粤172)和晚熟(冈山11号)3个果实不同成熟期的桃品种为试材,测定果实采摘前后去花和去果处理叶片净光合速率(P n)、光呼吸速率(P r)、夜晚呼吸速率(R n)、可溶性糖积累及相关环境因子指标变化。结果显示:果实库均促进3个不同成熟期桃叶片的P n和P r,同时抑制R n。去果处理可改善叶片中总可溶性糖含量,造成叶片P n和P r下降,且果实熟期越晚,库源强度改变对叶片可溶性糖积累的影响越明显。此外,叶片P n、P r、R n受环境因子综合影响,一定范围内,随着光量子通量密度(PFD)的上升,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缓慢增加,同时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可能促进蔗糖降解生成己糖(葡萄糖和果糖),高温、低湿可能促进山梨醇的降解。表明去果对不同成熟期桃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实质上是库源关系和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桃 去花 去果 净光合速率 光呼吸速率 夜晚呼吸速率 可溶性糖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冬春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苏淮安地处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33°33'N),冬季低于5℃的天数达112天,所有冬小麦都能通过春化,1月(最冷)平均气温在0.2℃以上,春小麦也可以安全越冬。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利用中国独有的太谷核不育小麦、矮败小麦以及冬春性小麦品种在淮安地区开展冬春轮回选择育种,把轮回选择交配圃中生产的具有很高潜在育种价值的材料向全国更多地方的小麦育种单位提供,建立供种与优良材料部分返还制度,把冬春杂交、轮回选择和穿梭育种的优越性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投入小,效益高的小麦育种体系,并成功培育出了一系列小麦新品种,为提高小麦育种成效、丰富小麦育种手段开辟了新途径。总结了国内外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将以解决淮北地区小麦迟播、早熟、高产间矛盾;构建抗赤霉病轮回群体,创造出优异的赤霉病抗源;以轮回群体为材料诱导小麦单倍体育种;加强同国外科研单位的合作,引入国外优良种质资源,丰富群体的遗传变异;加强与矮败小麦育种体系单位的协作等方面的研究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以期培育出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源化抗Cry1B毒素蛋白单链抗体的原核表达及生物学活性测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含有重组噬菌粒的噬菌体直接侵染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HB2151,原核分泌表达了抗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Cry1B毒素蛋白的单链抗体(single chain-variable fragment,scFv),经纯化、鉴定抗原结合活性后,建立了Cry1B毒素蛋白的ELISA检测方法。方法以展示scFv抗体的重组噬菌体感染E.coli HB2151,经PCR和基因测序检测克隆scFv基因片段的完整性,用SDS-PAGE方法检测scFv在E.coli HB2151宿主菌中的表达水平,用ELISA测定法检测scFv的抗原结合活性,通过时间梯度优化获得可溶性表达蛋白的最佳培养时间。结果表明:经PCR、DNA电泳及基因测序等,均证实重组噬菌体对E.coli HB2151宿主菌侵染成功,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scFv抗体表达成功,纯化后的蛋白质量浓度为132μg.mL-1。以纯化的scFv蛋白为基础建立了对Cry1B毒素蛋白的间接竞争ELISA法,方法的抑制中质量浓度(IC50)为1.398μg.mL-1,最低检测限(IC10)为0.025 7μg.mL-1,线性检测范围为0.5~5.0μg.mL-1,scFv对Cry1C的交叉反应率为7.51%;与Cry1Ab、Cry1Ac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1%;在培养温度30℃,1 mmol.L-1IPTG诱导条件下,scFv在E.coliHB2151宿主中的最佳诱导表达时间为12 h。本研究成功地将抗Cry1B毒素蛋白的scFv在E.coli HB2151中进行了可溶性表达,获得了具有抗原结合活性的scFv融合型抗体,为实际生产应用与试剂盒研发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Cry1B毒素蛋白 单链抗体 可溶性表达 抗原结合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Rubisco大亚基含量QTL定位(英文)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Rubisco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关键酶。高等植物Rubisco由叶绿体基因编码的大亚基和核基因编码的小亚基组成,其催化活性位点位于大亚基。利用来自大豆品种科丰1号和南农1138-2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及其分子遗传图谱,通过盆栽试验定位与Rubisco大亚基含量有关的QTL。检测到3个QTL,分别位于D2(染色体Gm 17)、G(染色体Gm 18)和O(染色体Gm 10)连锁群上,LOD值为2.00~4.60,贡献率为4.50%~19.00%。这一结果表明,尽管大亚基由叶绿体基因编码,核基因组染色体的某些区段可调控其含量变化。这些区段内可能存在负责细胞核质间物质转运和/或信号传导的基因。
关键词: 大豆 重组自交系 Rubisco大亚基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肺炎支原体P97R1抗原免疫刺激复合物的制备及对活疫苗免疫刺激能力的增强作用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增强肌肉注射免疫条件下猪肺炎支原体(Mhp)活疫苗的免疫刺激能力,并补充其缺乏的针对重要黏附因子P97R1的应答,本实验采用透析法制备含有P97R1的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P97R1),并将ISCOMP97R1作为活疫苗的佐剂,通过小鼠模型进行免疫学评价。结果表明,电镜下观察所制备的ISCOM-P97R1具有ISCOM的典型蜂窝状结构,直径为30 nm~40 nm,P97R1蛋白的包封率可达85.6%。免疫后7 d即可在小鼠血清中检测到高水平的特异性P97R1抗体,并且其针对Mhp全菌蛋白的抗体也显著高于无佐剂的活疫苗对照组。结果表明,ISCOM-P97R1对Mhp活疫苗免疫刺激能力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同时可以有效诱导产生针对P97R1的免疫应答,进一步增强了疫苗的保护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调贮藏对‘红阳’猕猴桃果胶含量及相关酶活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气调对采后‘红阳’猕猴桃贮藏期间果实硬度、果胶(可溶性果胶、原果胶)含量及果胶代谢相关酶(果胶甲酯酶P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纤维素酶CX)活性的影响。在温度(1±0.5)℃、相对湿度80%~98%的条件下,以空气为对照(CK),采用了4种不同的气调组分CA1(2%O2+3%CO2)、CA2(2%O2+6%CO2)、CA3(5%O2+3%CO2)、CA4(5%O2+6%CO2)。试验表明:红阳猕猴桃后期贮藏过程中,果实软化与PG和CX有密切联系,而与PE可能无直接联系。气调贮藏可显著延长果实贮藏期,其中CA1和CA3处理的果实贮藏期长达120 d,而CA1可更有效地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抑制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更好地保持‘红阳’猕猴桃的商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适用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快速检测方法,本试验根据IBV衣壳蛋白M基因保守区域设计了一套特异性引物,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建立了IBV的RT-LAMP检测方法,该方法既可通过将反应产物进行凝胶电流观察结果,也可直接通过向反应产物中加入荧光染料对结果进行可视化观察。该方法具特异性,对鸡新城疫病毒(NDV)、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 H9)、坦布苏病毒(TMUV)及正常鸡胚尿囊液均无扩增反应。该方法对IBV的最小检测量为12 fg。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简便而快速,灵敏而特异,适合于兽医临床对IBV的快速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波峰的LED红蓝光质组合对黄瓜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波峰660 nm的红光(R)+波峰450 nm的蓝光(B)LEDA型和波峰630 nm红光(R)+波峰460nm蓝光(B)的LEDB型2种光源,并分别设置不同红蓝光配比(R/B)为5、7、9和20,用于黄瓜育苗。结果表明:不同R/B光质处理对黄瓜幼苗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其中对干质量、鲜质量、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的调节变化趋势相同,即随着R/B值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LEDA型光源和LEDB型光源在黄瓜育苗的整体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但最适R/B值不同,LEDA型光源下R/B值为7的处理各项指标综合表现优于其他处理,LEDB型光源下R/B值为9的处理各项指标综合表现优于其他处理。此外,LEDB型光源红、蓝光的电能转化效率比LEDA型光源分别提高了317.9%和38.5%,而且LEDB光源的能效比LEDA光源和荧光灯分别提高了55%和13%。因此LEDB型光源较有利于在黄瓜育苗中应用。
关键词: 发光二极管(LED) 红蓝光配比 波峰 黄瓜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求适宜当地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最适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方式组合,通过开展2年(2009-2011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翻耕还是旋耕,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秸秆不还田,除速效钾外,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两季秸秆均还田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两季秸秆均不还田;除旋耕秸秆两季均还田外,旋耕麦季稻秸还田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与翻耕秸秆不还田相比,翻耕两季秸秆均还田和旋耕两季秸秆均还田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脲酶提高了10.96%和9.72%,蔗糖酶提高了30.36%和17.87%.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措施 土壤养分 微生物量碳和氮 土壤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