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双孢菇远红外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的变化规律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析远红外干燥双孢菇内部水分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在50、60、70℃条件下,切片厚度为3、5、7 mm双孢菇切片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变化。结果表明:双孢菇中主要存在自由水、弱结合水和结合水3种状态水,其中切片厚度为3、5、7 mm双孢菇片自由水含量(M23值)分别为9 048.26、12 038.71、17 532.27,在3种状态水中所占比例最大。在相同干燥温度条件下,切片厚度为3 mm的双孢菇自由水和弱结合水去除所需的时间最短;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3、5、7 mm双孢菇片中自由水和弱结合水含量逐渐降低。3种切片厚度的双孢菇在不同温度干燥过程中结合水含量无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干燥过程中脱去的主要是自由水和部分弱结合水,结合水基本不会去除,因此结合水含量对双孢菇远红外干燥效果无明显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胁迫下苗期栽培大豆生理响应及Na~+动态平衡关键基因的表达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耐盐栽培大豆和盐敏感栽培大豆对盐胁迫的响应,特别是盐胁迫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离子含量及Na~+动态平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比较盐胁迫下不同大豆品种的响应差异,揭示不同基因型大豆耐盐机制,为大豆栽培管理、耐盐品种的选育及人工调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耐盐栽培大豆(Y8D6008、Y8D6013)和盐敏感栽培大豆(Y8D6132、Y8D6136)为材料,选取长势一致的大豆幼苗于1/2×Hoagland营养液中培养,待第一片复叶完全展开时,营养液中加入Na Cl,每天递增50 mmol·L~(-1)到达处理浓度150 mmol·L~(-1),处理持续7 d。以不加Na Cl的1/2×Hoagland营养液作为对照,研究盐胁迫下大豆幼苗的光合特性、离子含量及Na~+动态平衡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结果】150 mmol·L~(-1) Na Cl不同程度地抑制了4种大豆幼苗生长,同时显著降低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但是Na Cl胁迫对盐敏感大豆影响程度显著高于耐盐品种;盐胁迫显著降低耐盐大豆的胞间CO2浓度,而盐敏感大豆与之相反,说明150 mmol·L~(-1) Na Cl处理下气孔限制是引起耐盐品种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因素,而盐敏感品种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因素是非气孔限制。对大豆植株的不同离子含量进行测定,发现盐胁迫下4种大豆叶片中Na~+积累均显著升高,盐敏感品种上升幅度显著高于耐盐品种,而K~+含量与Na~+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盐敏感大豆叶片中磷含量(P)均受盐胁迫显著下降,而耐盐大豆叶片P在胁迫后略有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变化幅度与叶片中Na~+、K~+和P含量变化幅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6个参与大豆植株体内Na~+动态平衡相关基因Gm SOS1、Gm Ncl1、Gm SALT3、Gm NHX1(离子通道基因)、Gm CIPK1(信号转导基因)和Gm AVP1(能量运输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盐胁迫后4种大豆的Gm Ncl1表达量均显著上调,盐敏感品种上调倍数高于耐盐大豆品种,这种表达变化与大豆的耐盐性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其他5个基因表达量与大豆的耐盐性没有明显的关联性。【结论】与盐敏感大豆相比,耐盐大豆在盐胁迫环境条件下减少Na~+在叶片中的积累,保持相对较高的K~+和P含量,并维持相对较高的光合速率,这是耐盐大豆比盐敏感大豆具有较强耐盐特性的因素之一,另外Na~+动态平衡相关基因GmNcl1可能与大豆耐盐特性有一定关联性。
关键词: 栽培大豆 盐胁迫 光合特性 离子含量 基因表达 Na~+动态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黄素及其顺式异构体的快速检测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分离度好、分离效率高的叶黄素顺、反异构体检测方法。通过对检测波长、流动相、流动相比例和流速等色谱条件的摸索和优化,确定最佳色谱条件,并采用光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方法对叶黄素顺、反异构体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流动相为二氯甲烷-乙腈-甲醇(20∶30∶50,V/V),流速为1.0 m L/min,叶黄素热异构化样品中各物质在12 min内达到有效分离,无拖尾现象,峰形较好;在叶黄素热异构化样品中鉴定出15-顺式、13/13′-顺式和9/9′-顺式叶黄素顺式异构体及全反式叶黄素,全反式叶黄素在4~260 ng范围内峰面积与进样量呈良好线形性关系,回收率在95%以上,精密度和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该方法分离度好、准确性高、重现性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解析陆地棉铃重与铃壳率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棉花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棉花杂种F1铃重超亲优势的遗传基础,利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P1、P2、F1和F2群体联合分析方法,分析了铃重有超亲优势的3个组合L178×L029(Ⅰ)、L178×L057(Ⅱ)与L029×GP72(Ⅲ)的铃重与铃壳率。结果表明:3个组合F1铃重的超亲优势和铃壳率的负向中亲优势表现稳定。组合Ⅰ和ⅡF2群体的铃重与铃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铃重和铃壳率均呈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但主基因作用方式在组合间有所不同。铃重超亲优势主要来自多基因显性效应,而组合Ⅲ的主基因显性×显性互作对铃重的超亲优势也有很大作用。组合Ⅰ和Ⅲ铃壳率的负向中亲优势主要来自于主基因显性效应,组合Ⅱ铃壳率的负向优势主要来自于多基因显性效应。因此,改良铃重和铃壳率时可通过轮回选择或修饰回交聚集增效基因来实现。
关键词: 陆地棉 铃重 铃壳率 主基因+多基因 杂种优势 基因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葫芦砧木种质资源耐冷性评价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宜低温环境的耐冷葫芦砧木品种,本研究以11份葫芦砧木种质资源为材料,分析其在8℃低温胁迫下的冷害指数,测定与耐冷性相关的7项生理生化指标,利用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对其耐冷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下,冷害指数、抗氧化酶(SOD、CAT)活性、氧化损伤指标(MDA含量)、渗调物质(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可作为苗期耐冷性鉴定的评价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将11份供试葫芦砧木材料分为3大类群:强耐冷性品种(NZ、CF、AS、RS、HG和QY)、中度耐冷性品种(JX、Y1、JZ和Y3)和冷敏感性品种(KC)。强耐冷葫芦砧木NZ、CF、AS、RS、HG和QY可以作为耐冷葫芦砧木资源种质改良的候选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粮食中赭曲霉毒素A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测定多种粮食样品中的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s A,OTA),建立了一种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检测方法。小麦、玉米、大豆和大米样品经乙腈-水(体积比80∶20)提取后,采用氨基固相萃取柱进行富集和洗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粮食中赭曲霉毒素A在0.5~10.0μg/kg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定量限和检出限分别为0.50μg/kg和0.25μg/kg,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71%~3.53%和0.69%~1.58%,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72%~5.56%,加标回收率为83.2%~98.6%,相对标准偏差为2.26%~6.25%。
关键词: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赭曲霉毒素A 粮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梅果实不同极性组分的抗氧化活性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青梅(Prunus mume)果实不同极性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按极性梯度对乙醇提取物的水悬液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液-液萃取,获得氯仿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及剩余的水相4个组分。分别测定乙醇提取物原液和这4个组分的多项抗氧化能力指标,包括总抗氧化能力(TEAC)、氧化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亚硝酸盐清除能力、三价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以及其中的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结果显示,经萃取后剩余水溶物的抗氧化能力比乙醇提取物降低,各萃取物比乙醇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增强,其中以正丁醇萃取物抗氧化活性最高,其次为乙酸乙酯萃取物。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也以正丁醇萃取物最高,水相含量最低,与抗氧化能力具有一致性。说明青梅主要抗氧化组分存在于正丁醇萃取物中,总黄酮和总多酚是其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面喷施杀菌剂和肥料对小麦宁麦14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给中筋小麦宁麦14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研究了杀菌剂三唑酮、多菌灵、磷酸二氢钾、硼酸和亚硫酸氢钠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喷洒三唑酮、多菌灵、磷酸二氢钾、硼酸,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的产量,亚硫酸氢钠对产量调控不显著。喷洒三唑酮、多菌灵、磷酸二氢钾、硼酸和亚硫酸氢钠可以增加穗数和每穗粒数,多菌灵和磷酸二氢钾可以显著提高千粒质量。喷洒三唑酮和亚硫酸氢钠可以显著降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磷酸二氢钾可以显著提高湿面筋含量、增加稳定时间,硼酸对品质的影响不大。因此,在小麦生产中应重视多菌灵、磷酸二氢钾和硼酸的应用,实现宁麦14优质与高产的统一。
关键词: 小麦 杀菌剂 磷酸二氢钾 硼酸 亚硫酸氢钠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精确度的演变分析
《棉花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作物区域试验精确度分析是品种和试验环境科学评价的基础。本研究分析了2000―2014年期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国家棉花区试的试验精确度分布与演变动态,并分析比较了棉花12个主要性状的精确度差异,旨在全面分析和评价我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精确度的发展水平和演变规律,为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合理布局和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单年单点棉花区域试验能鉴别出5%、8%、10%、12%、15%和20%品种间差异的比率分别约为20%、50%、70%、83%、92%和98%。(2)单年多点棉花区域试验精确度呈逐年提高的演变趋势,RLSD0.05(RLSD,relative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由2000年的11.43%下降到2014年的7.1%,其中长江流域的RLSD0.05已经连续9年、黄河流域棉区的RLSD0.05连续4年稳定在5%以下,可以稳定地鉴别品种间5%的差异;西北内陆棉区的RLSD0.05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可以可靠鉴别品种间10%的差异。(3)棉花12个主要性状的试验精确度差异显著,其中皮棉产量和结铃数的精确度较低,霜前花率、衣分、纤维长度和生育期的精确度较高,其余性状精确度中等。
关键词: 棉花 区域试验 试验精确度 品种比较精确度 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EV) 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自交系灰斑病抗性配合力及遗传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CML系列玉米自交系的灰斑病抗性配合力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为进一步选育抗灰斑病玉米新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6份CML系列玉米自交系(CML373、CML390、CML442、CML488、CML489和CML204)为材料,按Griffing双列杂交试验设计方法Ⅳ组配15个杂交组合,对玉米自交系及其配置的杂交组合的灰斑病抗性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6份玉米自交系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差异极显著(P<0.01,下同),自交系CML373和CML390的GCA效应为负向效应,以CML390的负向效应最大;CML442、CML488、CML489和CML204的GCA效应为正向效应,CML204的正向效应最大。15个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差异极显著,组合CML373×CML204的SCA负向效应最大,组合CML442×CML204的SCA正向效应最大。玉米灰斑病抗性遗传加性方差为3.63,显性方差为0.21,广义遗传力为93.74%,狭义遗传力为88.52%。【结论】CML390组配的各组合抗性表现及SCA效应均较优。玉米灰斑病的抗性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非加性效应,性状表现受环境影响较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