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LED光谱对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和能量分配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分别设置白光(λ_(400~780 nm))、红光(λ_(630 nm))、黄光(λ_(595 nm))、绿光(λ_(530 nm))、蓝光(λ_(455 nm))5组不同LED光谱处理组,研究5种不同LED光谱对舌齿鲈幼鱼[(29.91±0.39) g、(13.78±0.35) cm)]摄食、生长和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LED光谱对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和能量分配具有显著性影响。红光谱下舌齿鲈幼鱼生长较好(41.09±5.70) g,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生长较差(36.02±4.18) g;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DGC(daily growth coefficient)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5组LED光谱处理组舌齿鲈幼鱼摄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红光谱摄食率最高。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IGF-2测定结果表明,白光谱下IGF-1的mRNA表达量最高;黄光谱下IGF-2的mRNA表达量最高。能量分配方面,红光谱下舌齿鲈幼鱼排粪能和代谢能较低,摄食能和生长能较高;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排粪能较高,摄食能和代谢能较低,生长能最低。对舌齿鲈幼鱼肌肉和肝脏RNA/DNA比值测定结果表明,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肝脏RNA/DNA比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蓝光谱和白光谱下舌齿鲈幼鱼肌肉中RNA/DNA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各组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红光谱下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均表现较好,且红光谱下舌齿鲈幼鱼具有较高的摄食能和生长能;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表现较差,排粪能较高,生长能较低。因此,红光谱对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具有积极影响;蓝光谱对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具有不利影响。
关键词: 舌齿鲈 LED光谱 生长 摄食 能量分配 DNA/R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对水体环境缺氧状况的指示作用
《地质论评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由于人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缺氧区面积不断增大,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反演水体缺氧情况已经发展成为海洋化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详细阐述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富集机制,并总结了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富集程度反映海水缺氧程度和底质氧化还原状况的一系列指标,如Re/Mo、Cd/U、Th/U、V/Sc、V/(V+Ni)值,U—Mo共变模型,δ~(98/95)Mo,多指标微/痕量元素模型以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有机质共变模型等。沉积物中Re、Mo含量、Re/Mo值、自生Mo/U值、Th/U值对上层水体缺氧和氧化条件区分良好,可定量指征上层水体的缺氧情况。沉积物中Re含量近似于1 ng/g(地壳值),Mo含量>1μg/g(地壳值),Re/Mo值接近0.3×10~(-3),Mo—U富集系数比为(0.1~0.3)×现代海水,Th/U值>2,可指示氧化环境;Re含量在10~30 ng/g,Mo含量近似于1μg/g,Re/Mo值10×10~(-3)~30×10~(-3),Mo—U富集系数比>1×现代海水,Th/U值在0~2范围内,可指示缺氧环境;Re含量>30 ng/g,Mo富集达到20~40μg/g,Re/Mo值接近0.7×10~(-3)(海水中Re/Mo值),Mo—U富集系数比为(3~10)×现代海水,可指示极度缺氧的硫化环境。Mo_(EF)—U_(EF)交会对数坐标图、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有机质共变模型指标可定性分析上层水体的缺氧情况;V/(V+Ni)值对于次氧化沉积物指示效果不佳;Cd/U值在次缺氧条件下的变化机制复杂,还需进一步研究。生物扰动、成岩作用、人为污染、水体局限、高有机碳通量、Fe、Mn氧化物循环等因素通过影响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富集与迁移,从而影响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指标的应用,应剔除有机质吸附与陆源输入等非自生部分的影响,结合各种指标互相印证,综合判别水体氧化还原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太平洋柔鱼适宜栖息地动态变化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柔鱼(Ommastrepes bartramii)是短生命周期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生态地位,研究柔鱼资源对我国的远洋渔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2005~2016年8~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以及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数据,依据前人建立的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计算适宜柔鱼栖息地面积大小,并与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fishing effort,CPUE)和渔获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2015年平均适宜栖息地(HSI>0.6)面积范围最大,达到1087369 km2;2008年平均适宜栖息地面积范围最小,仅为618407.5km2.所选区域内适宜栖息地分布能有效反映柔鱼的资源分布情况,但其适宜栖息地面积大小与渔获量和CPUE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其原因可能有:鱿钓渔船作业集中,导致单船渔获量不能表征实际CPUE;大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柔鱼资源量;黑潮与亲潮的变化也会影响柔鱼资源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七种海水鱼背部肌肉营养成分及矿物元素分布与健康评价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7种海水鱼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及矿物元素含量,并对氨基酸进行营养评价,同时结合营养素安全摄入上限法(UL)对鱼肌肉中矿物元素进行了营养健康风险分析.结果显示,7种海水鱼粗灰分含量差异不大,粗脂肪和水分含量均差异显著,黄花鱼粗脂肪含量最高,含水量最低,分别为9.44%±0.29%和71.64%±0.44%,青点鹦嘴鱼含水量最高,粗脂肪含量最低,粗蛋白含量为18.56%±0.29%~20.97%±0.32%,差异显著;7种海水鱼肌肉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丰富,且∑E A A/∑T A A和∑EAA/∑NEAA的比值符合FAO/WHO理想模式,限制氨基酸为Val、Trp、Met+Cys,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7.57~89.04;7种海水鱼肌肉中矿物元素含量丰富,且不同鱼种同一元素含量差异显著,K平均含量最大,Na含量差异最为显著;矿物元素的风险评估显示,珠海采样的鱼类Cu在2~5、6~17、18~44、45~59这4个年龄阶段最大风险指数都大于100%,属于风险不可接受范围,平均风险指数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本研究以期为海水鱼深加工以及居民日常膳食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渔业经济改革逻辑、成效与方向——纪念改革开放40年
《世界农业 》 2019
摘要:梳理40年来渔业经济发展成效,剖析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新时代中国渔业发展提供参考。通过释放市场化改革、加强政府管理,中国渔业实现了供给增加、结构更符合资源禀赋、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增加、要素生产率和水产品竞争力提升。目前,已经由短缺经过充足到了结构性过剩,生态功能已超越经济功能。未来,中国渔业经济政策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双手并用",发挥市场在渔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晰和改革渔业资源产权、入渔权和扩大开放、参与国际专业化分工,同时发挥政府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设施投资、税收优惠、科研投入、品牌培育等具有外部性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渔业经济 改革开放 经济政策 供给结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湾口游泳生物群落季节异质特征与生态效应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基于2015年大亚湾湾口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游泳生物资源动态、多样性水平与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夏季游泳生物资源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F=4.556, P=0.01),且主要受鱼类优势群体季节更替的影响;春、夏、秋、冬各季度第一优势种类分别为二长棘鲷(Paerargyrops edita)、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拥剑梭子蟹(Portunus gladiator);不同季节游泳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介于2.35~2.66,差异不显著(F=0.597, P=0.623);而聚类(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结果显示,该海域游泳生物群落季节特异性为69.13%~80.77%。由此可知,单一的α多样性指数并不能有效地反映该海域游泳生物群落特征;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该海域游泳生物群落季节异质特征与水温、溶解氧、盐度、透明度、pH和叶绿素a等环境因子间存在明确的效应关系。
关键词: 游泳生物 资源动态 多样性评价 群落结构 生态效应 大亚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沿海地区凡纳滨对虾EHP、VPAHPND和SHIV感染情况调查与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掌握广东沿海对虾主养区虾肝肠胞虫(EHP)、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AHPND)和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3种病原的流行趋势及特点,为广东省对虾养殖业的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针对EHP、VPAHPND和SHIV的PCR检测方法,在广东茂名和汕尾两地区采集凡纳滨对虾样品检测EHP、VPAHPND和SHIV 3种病原,并针对生长缓慢或个体规格差异明显的部分养殖凡纳滨对虾进行病原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广东茂名地区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VPAHPND和SHIV携带率分别为20.24%、2.38%和9.52%,汕尾地区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VPAHPND和SHIV携带率分别为26.98%、4.76%和42.86%.根据养殖模式划分,土塘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以携带EHP为主,携带率高达40.48%;高位池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主要感染SHIV,携带率为29.27%;工厂化池塘中,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和SHIV携带率较高,分别为21.88%和23.44%.池塘水、水源水、虾苗及丰年虫等养殖要素均能检出病原,其中池塘水和水源水中EHP和SHIV的检出率较高.对个体规格差异明显的患病凡纳滨对虾群体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大、小规格样品的EHP感染率分别为30.00%和80.00%;在表现生长缓慢的患病凡纳滨对虾群体中,大、小规格幼虾样品的EHP携带率分别为95.00%和100.00%.[结论]广东沿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的EHP和SHIV携带率较高、流行趋势明显,而VPAHPND检出率较低、流行趋势不明显.养殖水体是EHP、VPAHPND和SHIV的重要传播媒介,生物饵料也是养殖过程中病原传播的源头.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病原流行特点,尤其针对EHP和SHIV高携带率的现象,从病原、宿主和环境三方面同时着手进行防控,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减少病害发生.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虾肝肠胞虫(EHP) AHPND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AHPND) 虹彩病毒(SHIV) 携带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着生藻类的松花江哈尔滨段明水期三季健康评价
《水产学杂志 》 2019
摘要: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明水期,依人为干扰类型不同在松花江哈尔滨段设8个样点,用人工基质-载玻片法7次调查着生藻类的28个候选指标,筛选核心参数,建立健康评价标准,并评价调查水域春、夏、秋三季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段着生藻类的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核心参数包括着生藻类属的总数、硅藻分类单元相对多度、绿藻分类单元相对多度、硅藻百分比、可运动硅藻百分比、曲壳藻Achnanthes百分比、丝状绿藻百分比以及单位面积着生藻类密度.不同季节核心参数不同.城市河段、乡村河段、工程河段对河流健康状况的影响表现为:城市>乡村>工程;城市影响的月变化比乡村的影响大;工程对河流坝上、坝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同,坝上优于坝下.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人为干扰对河流健康状况的影响,以期为松花江流域健康评价奠定基础.
关键词: 着生藻类 河流健康评价 着生藻类的生物整体性指数(P-IB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中国大黄鱼产业技术创新探析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9
摘要:大黄鱼是中国海水鱼类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技术创新在推动大黄鱼产业规模扩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借助专利情报分析方法,对1997-2018年中国大黄鱼专利申请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大黄鱼技术创新发展特征,具体表现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大黄鱼专利申请的重要主体;大黄鱼专利申请量与养殖产量在不同省份呈现不协调发展;饲料、加工和养殖技术仍是短期内专利申请的重点领域.通过人工标引方式,对中国大黄鱼专利申请文献信息进行了关键词提取,并从养殖、饲料、加工、质量安全和绿色发展等技术领域绘制了中国大黄鱼专利技术信息的知识图谱.最后,提出鼓励企业加大大黄鱼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大黄鱼主产省份的全产业链专利技术布局、开展大黄鱼深远海养殖项目的系统性试验等建议,以促进中国大黄鱼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