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东海沿岸省市鱼类水产品中全氟烷基化合物含量调查研究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9

摘要: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inated alkylated substances,PFASs)因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显著的生物富集效应及明显的生物毒性特点,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调查分析了2015—2017年间中国东海区域4个省市(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和福建省)的17个城市12种鱼类水产品519个样品中的19种PFASs的残留情况及分布规律,发现PFASs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河鳗(Anguilla japonica)、鲫(Carassius auratus)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鱼类水产品中的检出率较高.19种PFASs中,全氟辛烷磺酸(perflurooctane sulfonates,PFOS)的检出率、含量均最高,分布最广.随着PFASs碳链长度的增加,其在生物体内的富集作用增强,长链全氟羧酸化合物在所采集的鱼类样品中均有检出,尤其是目鱼和鳙样品中.通过分析不同地域的PFASs平均检测含量,发现江苏省采集的鱼类样品中PFOS的平均检出含量最高,为0.88μg/kg;浙江省采集的样品中PFASs的检出种类最多,达10种.采用人均日摄入量法(average daily intake,ADI)评估得到PFOS的风险值低于人均日耐受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TDI),结果表明,东海沿岸省市鱼类水产品中PFOS的潜在健康风险较低,暂时不会对人体造成即时危害.本研究对了解近3年东海沿岸省市鱼类水产品中PFASs的含量水平及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可为长期监测东海沿海省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累基础数据.

关键词: 全氟烷基化合物 东海区域 含量 风险评估 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域中华绒螯蟹雄体营养成分及风味成分差异性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不同水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体的营养品质及其风味物质含量的差异性,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长江固城湖、阳澄湖水域、辽河(入海口)和黄河(中上游)等水域中华绒螯蟹雄体蟹膏和肌肉中的基本营养成分,以及矿物质元素、脂肪酸、氨基酸、核苷酸和胆固醇等营养物质的含量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固城湖、阳澄湖、辽河(入海口)和黄河(中上游)等水域的中华绒螯蟹雄蟹在矿物质、氨基酸和胆固醇等营养成分组成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辽河水域雄蟹蟹膏中铁元素含量最高,为284.3 mg/kg,显著高于其他3个水域(P<0.05);长江固城湖水域雄蟹可食部中锌元素含量最高,为63.5 mg/kg,显著高于黄河水域和阳澄湖水域(P<0.05);固城湖水域雄蟹可食部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3个水域(P<0.05);固城湖和阳澄湖水域雄蟹中氨基酸含量(呈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及总氨基酸)显著高于黄河、辽河水域(P<0.05);辽河水域雄蟹蟹膏中肌苷酸(IMP)含量最高(P<0.05).研究表明,不同水域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部位营养成分组成具有一定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建立质量标准和品质鉴定指标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营养品质 产地 氨基酸 核苷酸 胆固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墨脱四须鲃肌肉营养成分研究

生物资源 2019

摘要:墨脱四须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雅鲁藏布江下游较大型鱼类。参照国标用常规方法分析墨脱四须鲃肌肉,结果发现: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占18. 6%,粗脂肪占0. 65%,水分占79. 1%,灰分占1. 4%;检测出16种氨基酸,其氨基酸评分(AAS)77. 142,化学评分(CS)47. 368,氨基酸指数(EAAI)86. 157,第一限制氨基酸为甲硫氨酸(Met)+半胱氨酸(Cys),氨基酸支/芳值(BCAA/AAA)2. 434。检测出22种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38. 4%,其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IA)及血栓形成指数(IT)值分别为0. 352和0. 230。因此,墨脱四须鲃的肌肉是一种极佳的蛋白质及脂肪源,墨脱四须鲃具有养殖及推广的潜力。

关键词: 墨脱四须鲃 肌肉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雌雄灰海马和三斑海马营养价值与功能性成分对比分析

食品科学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海马营养价值与功能性成分含量,探究因性别不同而产生主要成分的差异,对雌雄灰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和三斑海马(H. trimaculatus)营养及功能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评价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1)海马粗蛋白含量(干质量)较高,平均高达(60.61±2.83)%,粗脂肪含量(干质量)较低,平均为(3.04±0.26)%。雌雄海马的基本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2)雌雄海马氨基酸组成一致,含量相差不大。海马的7种必需氨基酸略低于FAO/WHO建议的氨基酸需求,限制氨基酸包括缬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和胱氨酸。雌海马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均高于雄性。3)雌雄海马脂肪酸组成一致,雌海马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总量均显著高于雄性。海马n-3 PUFA含量相对较高,n-6/n-3值介于0.14~0.18之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明显高于低冠心病发病率的爱斯基摩人饮食。4)雌海马胆甾醇和次黄嘌呤含量显著高于雄性,尿苷含量低于雄性。综上所述,灰海马和三斑海马可作为较优的蛋白质和n-3 PUFA来源。此外,除尿苷含量低于雄性,同种雌海马的营养成分和主要功能性成分(胆甾醇和次黄嘌呤)含量均高于雄性。研究结果为特异性开发海马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雌雄 海马 营养成分 营养评价 功能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28S rDNA的南海刺长腹剑水蚤(Oithona setigera)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热带海洋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腹剑水蚤属是海洋中小型浮游动物中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在生物地理学与海洋生态学研究中均具有重要地位。本研究基于28S rDNA分析了南海长腹剑水蚤属中较为常见的刺长腹剑水蚤Oithona setigera的单倍型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结果显示, 792bp长度的核苷酸片段中,碱基G+C的平均含量为58.2%,高于A+T含量(41.8%)。种群平均遗传距离Φ_(ST)为0.011。在22个种群共计186个个体中,发现了28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10在21个种群中均被发现,最远距离超过1000km,说明刺长腹剑水蚤可以实现远距离的扩散且受到南海海流影响。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刺长腹剑水蚤种群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无线性相关性(R=–0.04615, P=0.678); RDA变差分解结果显示,空间变量全模型对种群遗传结构的解释率为53.3%,结合种群平均遗传距离Φ_(ST)为0.011,我们判断目前观测到的刺长腹剑水蚤的种群遗传结构可能由历史上种群扩展带来的拓殖隔离造成。

关键词: 刺长腹剑水蚤 28S rDNA 南海 遗传分化 空间隔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饵料对草鱼血清酶活性和肠道组织结构及细菌菌群的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同饵料会影响草鱼的代谢,改变肠道组织结构和肠道菌群组成,进而影响其肌肉品质和免疫力,由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投喂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粉饲料、蚕豆(Vicia faba)、人工配合饲料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代谢和肠道结构及菌群的影响。本实验主要检测与草鱼代谢相关的血清酶活性变化,观察肠道组织学差异,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组成的丰度,并探索可能的代谢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发现,摄食皇竹草粉饲料的草鱼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最强,免疫力较强,肠道结构完整,拟杆菌(Bacteroides)等益生菌丰度最高,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的丰度最高;投喂蚕豆会使草鱼胰蛋白酶活力升高,肠道受损,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等条件致病菌增多,其传染性疾病通路的丰度最高;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组的草鱼生长速度最快,增重率为74.52%,肠道组织结构较为完整,碱性磷酸酶活力最高,多糖生物合成代谢通路的丰度最高。结果表明,投喂皇竹草粉饲料有益于维持草鱼肠道组织结构完整、调节肠道菌群、提升其免疫力,投喂蚕豆单一饵料会引起草鱼肠道炎症、降低免疫能力,而人工配合饲料尽管营养价值最高,但也出现一定程度的肠道损失和免疫力下降。本研究对草鱼饵料的选择与搭配、新型饲料的研发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草鱼 皇竹草粉饲料 血清酶活性 肠道组织结构 肠道菌群丰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龙虾蜕壳死亡原因及预防对策

中国水产 2019

摘要:目前,小龙虾因蜕壳导致的死亡率高达10%~20%,是继发病感染死亡之后的第二大杀手.蜕壳过程是小龙虾的"重生"之旅.本文结合小龙虾现有的养殖模式及养殖状况,针对小龙虾蜕壳导致的高死亡率,简要总结了小龙虾在蜕壳期死亡的几点原因,概括了几点相应的预防对策,以期为小龙虾蜕壳死亡现象提供实用性解决方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回捕牙鲆生长和摄食状况调查研究

天津农业科学 2019

摘要:以秦皇岛海域回捕牙鲆为材料,应用分子标记将其分成放流和非放流2组,采用形态学测量、鉴定方法并结合DNA条形码技术对比分析了2组牙鲆的生长和摄食状况。结果显示:(1)放流牙鲆的体长和体质量略大于非放流牙鲆,肥满度、脂肪含量和肠体比值略小,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各参数值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2) 2组牙鲆的空胃率较高,摄食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3)胃含物组成和种类基本一致,包括鱼类、软体动物、多毛类和虾类;(4)针对4种不可辨认的胃含物提取组织DNA,选用线粒体DNA COI基因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在Gen Bank中进行比对分析,并利用MEGA 4.0构建NJ系统进化树,结果鉴定出一种鰕虎鱼(Gobiidae sp.)、一种石首鱼(Sciaenidae sp.)、赤鼻绫鯷(Thryssa kammalensis)和火枪乌贼(Loliolus beka)。进而说明放流牙鲆经过禁渔期的适应,已经恢复了在增殖海域生存的能力。

关键词: 牙鲆 增殖放流 生长指标 胃含物 DNA条形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带干燥系统的改进设计与试验

江西农业学报 2019

摘要:为提高海带太阳能辅热耦合干燥系统的效率和降低海带的干燥能耗,采用风道风速统计法和节能保温技术,进行改进设计及性能测试.通过调节可拆卸导风板提高海带干燥的均匀性,采用锯齿夹撑开海带两端,增加烘干面积,提高海带干燥的效率;同时为了解决原系统散热性高的问题,增加橡塑海绵保温材料,提高保温性.改进后风速测试显示,风道内各点风速大小有所提高,其中后上、后中风速比原始后上、后中风速提高了3倍;保温性测试表明,从50℃降到40℃,时间为46.4 min,改进后的降温时间比原始的降温时间增加了16倍,热损耗减少了95%;在最高温度为28.7℃、光照度为110000 lx下,鲜海带为60.0 kg,自然晾晒+储热+热泵干燥模式下的干燥时间为11.5 h,热泵开启时间为4.5 h,干海带含水率为8.21%.研究表明,改进的海带太阳能辅热耦合干燥系统效率高,提高了对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率,能耗低.

关键词: 导风板 风速检测 保温性 含水率 海带 干燥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风信子鹿角珊瑚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

海洋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由于经济生产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等原因,大亚湾珊瑚礁资源退化严重.为了保护珊瑚资源,以大亚湾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小生境生态模拟实验,研究了风信子鹿角珊瑚在不同环境因子(温度、盐度、pH、光强)变化下的响应.结果表明:影响风信子鹿角珊瑚状态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温度、pH、盐度,次要影响因素为光强,当温度为25℃、pH为8.3、盐度为33、光强为6 000 lx时,珊瑚生存状态最佳;29℃以上是珊瑚的致死温度,pH在6.3以下或8.3以上会导致珊瑚白化死亡;当盐度在37以上时珊瑚发生白化死亡,当盐度在29以下时珊瑚触手不再伸出摆动,并伴有粘液分泌覆盖其表面;光照的强弱在5 d内对珊瑚生理状况无显著影响,光强为6 000 lx时正交试验方差最大.研究结果确定了风信子鹿角珊瑚的最适环境因子,可为将来室内培育珊瑚以及野外珊瑚移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风信子鹿角珊瑚 环境因子 珊瑚白化 大亚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