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农业生产性服务外包对水稻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358个农户的实证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 》 2015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分析了生产环节外包对水稻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生产环节外包对水稻生产率影响的差异。研究表明,生产环节外包有助于提高水稻生产率,而不同类型的生产环节外包对水稻生产率产生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整地、移栽、收割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外包对水稻生产率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育秧、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密集型环节外包则对水稻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在推进生产性服务外包时,应做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重点发展,在扎实开展农机专业化服务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展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促进社会化技术服务的市场发育。
关键词: 水稻生产 生产环节外包 劳动密集型环节 技术密集型环节 生产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科技需求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厘清农业科技需求是开展科技创新、对接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315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梳理了农户农业技术成果采用现状,分析了农户农业技术需求程度、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总体的科技需求结构、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心理顾虑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意愿方式等,探讨了农户农业科技需求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对分散化的个体需求进行甄别和筛选,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和经营性农技服务部门的作用,促进成果转化要素与农业生产要素结合,建立以成果转化应用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需求 农户视角 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推广 江苏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根圈土壤矿质态氮及氮素径流损失对氮肥的响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氮肥梯度小区试验,研究了施氮对水稻根圈土壤及土壤溶液矿质态氮、叶片SPAD值、氮素累积量、水稻产量和氮素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显著增加了苗期水稻根圈土壤矿质态氮,追肥对水稻根圈土壤及土壤溶液矿质态氮含量影响较小;施氮对水稻顶三叶SPAD值影响较为显著,而不同氮肥梯度下SPAD值无显著差异。分蘖期后,施氮量和植株氮素累积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收获期秸秆氮累积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籽粒氮累积受施氮量影响较小。施氮量的增加对水稻增产效果并不显著,却显著提高了总氮径流损失,降低了氮肥农学效率,综合考虑产量、农学效率和总氮径流损失,该地区施氮量需低于理论最高产量施氮量(243 kg·hm-2);该季135 kg N·hm-2施氮量处理产量虽有所下降(差异不显著),但其农学效率最高且总氮径流损失最低。针对污染严重区域,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采用低氮肥投入而极大限度地降低施氮对环境的潜在污染是可行的。
关键词: SPAD值 土壤矿质态氮 土壤溶液 水稻 产量 总氮径流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对水稻土Olsen-P的影响
《土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炭如何影响土壤磷素的有效性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稻草和白杨树枝为原料,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300℃、450℃和600℃制备的生物炭在5、15和40g/kg施用量下对水稻土Olsen-P的影响。与树枝炭相比,稻草炭显著提高了水稻土Olsen-P含量;3种温度制备的稻草炭对水稻土Olsen-P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3种施用量稻草炭均显著提高了水稻土Olsen-P含量。生物炭制备原料和施用量均显著影响土壤磷素的有效性,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炭对土壤磷素的有效性影响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秸还田与氮肥互作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设置麦秸还田(T0:麦秸不还田;T1:麦秸全量还田)和施氮量(N1:施纯氮225 kg·hm-2;N2:施纯氮300 kg·hm-2;N3:施纯氮375 kg·hm-2)二因素试验,裂区设计,秸秆处理为主区,研究稻穗不同部位枝梗与颖花形成规律。【结果】麦秸还田提高大穗型杂交粳稻籽粒产量,但不显著;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显著,表现为N2>N3>N1。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与颖花形成特性因着生部位不同而异。麦秸还田与施氮量对枝梗与颖花形成有显著影响,与T0相比,T1处理显著降低了总枝梗与颖花分化数,但同时显著减少了退化数,且退化数的降幅大于分化数,导致现存数比T0显著增加;麦秸还田对一次枝梗的形成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影响了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形成。3种氮肥水平下,N2处理的总枝梗数、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最高,而退化数率最低,且对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麦秸还田与施氮量存在互作效应,T0N2处理下枝梗和颖花的分化数最高,但T1N2处理下的枝梗和颖花的退化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现存数最高;麦秸还田和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上部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不显著,但显著影响了中、下部枝梗与颖花形成,特别是下部二次颖花的分化与退化对总颖花数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枝梗及颖花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现存数与产量及每穗总粒数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枝梗与颖花的分化数和现存数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但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大穗型杂交粳稻稻穗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规律有差异;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枝梗和颖花形成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因稻穗部位不同而异,中下部和二次枝梗受影响较大;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存在互作效应,麦秸全量还田和适宜的氮肥水平有利于枝梗和颖花的形成。
关键词: 大穗型杂交粳稻 麦秸还田 施氮量 枝梗与颖花的形成 稻穗部位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原料来源生物质炭对蔬菜种植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由竹子、水稻秸秆和烟草杆制成的生物质炭,研究不同原料来源生物质炭在不同添加量条件下对蔬菜生长和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种类和添加量对蔬菜生长和下渗水量产生了影响,且各处理均降低了氮磷流失,但各处理间规律不明显。对总氮和总磷流失,竹炭分别降低2.6%~19.4%和9.1%~30.3%,秸秆炭分别降低5.5%~20.4%和13.9%~19.0%,烟草杆炭分别降低4.1%~17.9%和17.6%~28.7%,生物质炭添加对降低总磷流失效果优于总氮。当竹炭和烟草杆炭添加量为5%时,对总氮总磷流失降低效果较佳,可作为实际应用参考添加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茶果间作下洞庭碧螺春茶叶中矿质元素与茶多酚等有效成分的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园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为研究不同茶果间作模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以不同茶果间作茶园茶叶为材料,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茶叶中矿质营养元素和茶多酚等有效成分的差异。结果发现,茶果间作促进茶叶中铁(Fe)、铜(Cu)、镁(Mg)、锌(Zn)、钾(K)、纳(Na)等矿质元素的累积,降低了茶鲜叶可可碱和咖啡碱含量,提高了茶碱和没食子酸的含量;茶叶中非酯型儿茶素(EC、EGC)含量增加,酯型儿茶素(EGCG)含量降低。各有效成分含量之间的差异性在不同茶果间作类型间有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变异系数。
关键词: 茶果间作 碧螺春茶叶 矿质营养元素 茶多酚 生物碱 儿茶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工作的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农业综合开发无固定科教单位且工程量大,常致其科技推广边缘化,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技术推广之间脱节严重的状况,创立了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委托服务及其项目任务合同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实施过程监管制和工作绩效考评制有机配套的推广模式;构建了以"四有三结合两控制"为配套的方法体系;创建了以提升科技推广成效为目的工作机制。研制的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新模式全面运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实施,有效支撑了区域主导产业的高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关键词: 农业综合开发 科技推广 模式创新 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土壤添加剂对太湖流域小麦产量及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土壤添加剂对太湖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的效果,采用盆栽试验,选用树脂、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作为供试材料,研究其单独施用、两两配施以及三者同时施用对冬小麦产量、氮磷养分吸收、氮磷径流渗漏损失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添加剂处理均促进了小麦的地上部生物量,除单施树脂处理外,其他添加剂处理的产量都比施肥对照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13%~133%,以添加剂的两两配施效果较佳;各添加剂处理均促进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除单施树脂处理外,其余处理均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以两两配施效果最为显著,显著高于施肥处理;与施肥对照相比,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的单施及配施均降低了径流和渗漏液中TN和TP浓度,减少麦季氮流失57%~71%、磷流失26%~46%,而有树脂施入的处理其氮磷损失量有所提高。综合比较得出,施化肥的同时配施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可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增产103%),氮肥农学效率和生理效率显著提高,整个麦季通过径流和渗漏损失的氮磷分别减少了68.8%和26.1%,值得在太湖流域麦田的面源污染控制上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 小麦 土壤添加剂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径流 渗漏 氮磷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