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农业科研院所视角下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精细化管理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农业科研项目经费不断增加,农业科研院所作为科研项目的承担单位,主要通过预算管理手段来实现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由于科研经费项目在预算申报、经费使用、考核等方面不够细化,导致预算的实际执行脱离预算的编制。本研究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精细化管理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农业科研项目 经费预算 精细化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氮肥水平对粳稻苏香粳3号淀粉黏滞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苏香粳3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栽插密度、施氮水平对苏香粳3号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黏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对稻米淀粉黏滞性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的影响,其趋势表现一致,在N10处理下最高,其次是N0、N15处理,N20处理最低,消减值表现为相反的趋势;(2)种植密度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消减值均有显著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先增加后下降,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均有下降的趋势,消减值则相反;(3)从对施氮量、种植密度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崩解值、消减值的回归分析看出,影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崩解值、消减值的主导因子均为施氮量,其次是种植密度。

关键词: 密度 氮肥水平 粳稻 淀粉 黏滞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主要粳稻品种穗部性状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江苏省近年来主要推广的17份粳稻品种为材料,分析其穗部性状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 17个粳稻品种各穗部性状的变异系数为7.85%~18.41%,其中二次枝梗数、总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是影响最终穗粒数的主要因素。2采用类平均法将17个粳稻品种分为3个类群,这3个类群在产量性状上的差异较大,以第I类群单穴产量最高,表现为每穗实粒数和单穗重高于Ⅱ、Ⅲ类群,而单穴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充实度则相反。3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总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总粒数、着粒密度与单穴有效穗、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每穗实粒数、单穗重、单穴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二次枝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穗部性状均无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 水稻 粳稻 穗部性状 产量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气CO_2和O_3浓度升高对汕优63生长动态、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气二氧化碳(CO_2)和近地层臭氧(O_3)浓度升高将极大地改变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而影响作物包括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力。利用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设置室外对照(Ambient)、室内对照(CK,实时模拟室外环境)、高浓度CO_2(Ambient CO_2+200μmol/mol)、高浓度O_3(Ambient O_3的1.6倍)、高浓度CO_2+O_35个处理,研究大气组分变化对敏感水稻汕优63生长动态、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外对照和室内对照水稻的多数测定指标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O_3处理使水稻生育中后期株高和分蘖数明显下降,且随时间推移降幅逐渐增加,最大降幅分别达21%和15%,但CO_2处理使水稻生育中后期株高和分蘖数明显增加,最大增幅分别为5%和18%,CO_2+O_3处理使水稻株高最大下降为7%,但对各期分蘖数没有影响。与CK相比,O_3处理使水稻成熟期叶片、茎鞘、稻穗和根系生物量大幅下降,使全株总生物量平均下降51%,CO_2处理对绿叶和黄叶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使茎鞘、稻穗和根系生物量明显增加,使全株总生物量平均增加37%,CO_2+O_3处理对各器官和全株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臭氧处理使生物量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显著增加,而CO_2处理则表现相反,CO_2+O_3处理对水稻物质分配的影响小于单独的O_3处理。与CK相比,O_3处理使水稻抽穗期植株含氮率平均增加29%,吸氮量下降31%,而CO_2处理或CO_2+O_3处理对地上部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试验结论,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使水稻变矮、分蘖减少、生长受抑,但同步增加的二氧化碳浓度可明显缓减甚至抵消臭氧胁迫对汕优63生长发育的负效应。

关键词: 汕优63 人工气候室 二氧化碳 臭氧 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黄色葡萄球菌新型耐热核酸酶(Nuc2)的定点突变与特性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选取了F60、A62、T102和Y135这4个可能的关键位点,采用定点突变的方法成功构建了5个Nuc2的单点和多点突变体。体外表达并纯化这些核酸酶,对其活性、耐热性和二级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经方差分析(p<0.05),T102M和F60A/A62L/T102M/Y135V的核酸酶活性与野生型相比较显著下降,并且F60A/A62L/T102M/Y135V的酶活性基本丧失;T102M和F60A/A62L的耐热性明显弱于野生型;T102M和F60V/A62L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结构的含量明显低于野生型,F60A/A62L/T102M/Y135V的二级结构中包含有无规卷曲。因此,推断T102是维持Nuc2核酸酶活性、耐热性和二级结构稳定的一个关键位点;F60、A62、T102和Y135及其与邻近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维持Nuc2的性质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新型耐热核酸酶 定点突变 二级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玉30玉米高产优质制种配套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苏玉30是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HL40×YJ7育成的高产优质国审普通玉米新品种。为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扩大市场份额,研究影响苏玉30制种产量、质量的各种因素,结合多年制种经验,形成了苏玉30高产优质制种相关配套技术。

关键词: 玉米 高产优质 制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加速推进江苏省沿江地区裸大麦生产发展的思考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概述了裸大麦作为世界上古老的一个粮食作物所具有的丰富营养和突出的保健功能。在回顾江苏省沿江地区曾是全国重要的裸大麦生产基地基础上,明确裸大麦应实现由粮饲兼用向优质保健杂粮转型以及裸大麦在推进区域现代农作制度构建上突出作用等,提出了应重新认识江苏省沿江地区裸大麦的生产定位,最后阐明了强化科技驱动推进裸大麦生产的重点领域:一是加强优异种质挖掘,开展新品种选育;二是加强调优技术研究,实施标准化栽培;三是加强区域模式开发,构建高效化体系;四是加强产品研制开发,推进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 江苏省 沿江地区 裸大麦 产业发展 对策思考 生产定位 重点领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规模农场低碳循环生产技术体系的构建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概括了低碳循环农业的概念、规模农场发展低碳循环生产的可能性和意义,提出了规模农业低碳循环生产的4项主体技术及具体技术措施,并构建了规模农场低碳循环生产技术体系,最后评估了低碳循环生产下规模农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便规模农场低碳循环生产技术体系能够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健康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规模农场 低碳循环生产 技术体系 粮食安全 生态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污染控制的小麦品种氮磷钾吸收与移除特征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植养分高效吸收利用的作物,可以减少农田养分损失,控制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通过不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对比试验,旨在筛选养分高效吸收利用的小麦品种并探索其调控机理。以南京地区近年来新育成的12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品种氮、磷、钾吸收量及其在体内的分配,分析了影响养分吸收各因子的贡献,并计算了秸秆还田和不还田两种方式下小麦收获期从农田移除的养分量。同一肥料供应水平下,不同品种间整株养分吸收量存在显著差异。以植株氮、磷、钾吸收量作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12个育成的小麦品种中宁麦09-118属于高效吸收氮磷钾的品种。所有供试品种的氮、磷含量均以籽粒最高,其积累量分别占植株总吸收量的72.6%~77.6%和68.5%~72.9%。籽粒氮、磷积累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籽粒产量,其对氮、磷总吸收量的贡献率分别为73.1%和84.6%。收获时上中部秸秆中钾的残留量占植株吸钾总量的比例达到59.4%~69.2%。籽粒产量与植株氮磷吸收量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不同品种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相对固定,平均N/P、N/K的值分别为4.7和1.8。在秸秆还田方式下,小麦收获期从农田移除的N、P、K养分量分别为128.4、25.8、14.0 kg·hm-2;在秸秆不还田方式下,小麦收获期从农田移除的N、P、K养分量分别为153.4、30.8、74.1 kg·hm-2。两种方式从农田移除的钾量差异显著。宁09-118高产且吸收氮磷钾能力最强,应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栽种小麦的首选。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应根据不同品种的小麦吸肥特性及当地养分利用效率确定氮磷钾施用量,并且在确定钾肥施用量时,还应该考虑种植区域小麦的秸秆利用方式。

关键词: 小麦 基因型 养分 吸收 移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DV、IBDV二联灭活苗对蛋雏鸡免疫程序研究

畜牧与兽医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鸡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二联灭活疫苗在蛋雏鸡养殖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本试验。用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二联灭活疫苗及传染性法氏囊活疫苗以不同免疫程序免疫7~14日龄蛋雏鸡,定期监测NDV、IBDV抗体水平,并在雏鸡60日龄时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各二联苗免疫组NDV抗体水平在免疫后14 d即达到NDV血清学最低有效保护价标准,并维持至雏鸡60日龄。免疫后28 d,灭活苗一次性免疫各组IBDV中和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活苗两次免疫组,琼扩抗体水平与活苗两次免疫组无明显差异。雏鸡60日龄时攻毒,各免疫组均100%保护,对照组无保护。以上结果说明该二联灭活疫苗可替代IBDV活毒疫苗用于7~14日龄商品雏鸡免疫,免疫期至少为60d。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新城疫病毒 灭活疫苗 雏鸡 免疫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