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气流超微粉碎对香菇柄粉末理化及溶出特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增加香菇副产物的利用率,采用气流超微粉碎对香菇柄进行粉碎处理,以粗粉和 40目粉为对照,研究了气流超微粉碎对香菇柄粉末理化性质,以及麦醇固醇和多糖为代表的功能性成分溶出量的影响,并对麦醇固醇和多糖的累计溶出率进行Weibull模型拟合.结果表明,经过气流超微粉碎后粉体的平均粒径(D50)减小至3.21 μm,堆积密度由 0.15 g/mL增加到 0.25 g/mL,振实密度由 0.23 g/mL增加到 0.42 g/mL,L*值由 65.31上升到73.49,粉体流动性、持水力和膨胀力显著增强(P<0.05).气流超微粉碎后麦角固醇和多糖累计溶出 50%所需时间(T50)与粗粉相比分别减少了 2.56和 8.14 min;45 min的累计溶出率(Q45)分别增加了 10.88%和 19.15%.气流超微粉碎处理香菇柄以后,粉体性质有所提升,香菇柄中功能活性物质的溶出率显著增加,有利于香菇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三甲胺柱[5]芳烃的合成及其抑菌性能
《食品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合成基于三甲胺的柱[5]芳烃,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6538)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a.)为供试菌对三甲胺柱[5]芳烃的抑菌性能和抑菌机制进行分析.通过抑菌实验确定三甲胺柱[5]芳烃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并探讨其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三甲胺柱[5]芳烃对细菌细胞膜的损伤情况,并通过噻唑蓝(3-(4,5-dimethyl-2-thiaz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测定其细胞毒性.结果显示,三甲胺柱[5]芳烃对S.aureus ATCC 6538的MIC和MBC分别为0.125 mg/mL和 1.000 mg/mL,对E.coli DH5α的MIC和MBC分别为0.250 mg/mL和>1.000 mg/mL;三甲胺柱[5]芳烃对S.aureus ATCC 6538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效果优于对E.coli DH5a.TEM观察结果表明三甲胺柱[5]芳烃对不同菌株细胞膜的损伤不同;MTT实验结果表明MIC范围内三甲胺柱[5]芳烃无毒.本研究结果明确了三甲胺柱[5]芳烃的具体抑菌性能,可为其在食品领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三甲胺柱[5]芳烃 抑菌性能 细胞膜损伤 细胞毒性


外源脱落酸处理对蓝莓采后低温胁迫下生理响应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园蓝蓝莓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400,600μmol/L和800μmol/L的脱落酸溶液喷淋处理,研究脱落酸对低温贮藏蓝莓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TSS)、细胞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物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讨脱落酸处理对蓝莓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600μmol/L脱落酸处理蓝莓贮藏35d,硬度降低至对照组的87.8%,可溶性固形物增加至对照组的103.2%。相对电导率比对照组降低5.05%,丙二醛(MDA)含量降至对照组的90.7%。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16倍和1.4倍。超氧化岐化物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51,1.26倍和1.18倍,花色苷和抗坏血酸(As A)的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1.72倍和1.34倍。保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的含量,提高了蓝莓果实的抗冷性,有助保持蓝莓果实的品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系分析表明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脯氨酸(Pro)、和超氧阴离子(O2·-)与蓝莓果实的抗冷性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抗冷性的指标。


油菜素内酯和寡糖素提高杨梅对凋萎病抗性的机理初探
《园艺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免疫诱导剂油菜素内酯和寡糖素对杨梅凋萎病的抗性诱导机理,以‘东魁’杨梅幼苗为试材,研究外源诱导剂对接种凋萎病菌后杨梅的抗性、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2,4–表油菜素内酯和寡糖·链蛋白可显著降低杨梅凋萎病病情指数,抗性诱导效果分别达47.94%和39.01%;两者均能有效促进杨梅幼苗生长发育,处理后的杨梅株高、叶长和叶面积均高于对照;在接种后28 d,2,4–表油菜素内酯和寡糖·链蛋白处理显著提高了杨梅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提高13.9%~26.8%。在2,4–表油菜素内酯和寡糖·链蛋白处理下,SOD、POD和CAT酶活性短时间内显著升高,28 d时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87.4%、106.5%和77.9%,而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2,4–表油菜素内酯和寡糖·链蛋白均能显著诱导杨梅病程相关基因MrPR1、MrPR2和MrPR10上调表达,在接种后7~28 d仍维持在较高表达水平。综上,2,4–表油菜素内酯和寡糖·链蛋白对杨梅的凋萎病抗性诱导效果较好,其诱导机理可能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强以及病程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密切相关。
关键词: 杨梅 诱导剂 油菜素内酯 寡糖素 凋萎病 抗氧化酶活性 病程相关蛋白


杀菌剂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田间药效调查方法比较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杀菌剂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的准确、高效、方便的药效调查方法,选择生产中常用的嘧霉胺、唑醚·氟酰胺、氟菌·肟菌酯3种杀菌剂,采用叶片病斑分级、整株病斑分级、整株病叶率分级、茎秆发病率、茎秆发病分级5种调查方法,对比不同方法对防治效果评价的影响。5种调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叶片病斑分级法样本量大,采集数据多,其结果更接近实际;整株病斑分级法相对简便,可增加植株的取样量,使样本更具代表性,但操作中易产生判断误差;整株病叶率分级法和茎秆发病率法简便,但会放大病害的危害程度,高估或低估药剂防治效果;茎秆发病分级法结合病斑大小、形状等特征能较准确地评价植株发病情况。采用不同评价方法,3种杀菌剂对浙贝母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表现较一致,唑醚·氟酰胺和氟菌·肟菌酯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在75.22%~88.83%、68.87~86.82%之间,而嘧霉胺的防治效果略差(57.86%~77.89%)。


气调贮藏对毛豆采后叶绿素降解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 5%O2气调贮藏条件下,不同体积分数CO2(4%CO2、8%CO2、12%CO2)对毛豆叶绿素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调贮藏能够有效延缓毛豆荚的黄化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分解,保持较好的外观品质;在毛豆贮藏过程中CO2处理显著抑制了脱植基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a含量的上升,延缓叶绿素的降解,贮藏第20天时,8%CO2贮藏组叶绿素a/b含量分别为40.32 μg/g和20.37 μg/g,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CO2贮藏组显著钝化脱镁螯合酶以及脱镁叶绿素酶的活性,在贮藏末期8%CO2贮藏组酶活性相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 19.8%和7.2%.因此,毛豆在5%O2+8%CO2气调贮藏条件下效果最佳.


我国桑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展望:桑黄产业发展千岛湖宣言
《菌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黄是最早收录于我国中药古籍中的一类大型珍稀药用真菌的总称,具有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和降尿酸等多种功效作用。现代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桑黄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广泛分布于我国及北半球不同地区,并生长在桑树、杨树、丁香、忍冬、栎树、锦带花、水曲柳、枣树和核桃楸等多种阔叶树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桑黄人工驯化,目前主要用于桑黄产业的种类有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瓦尼桑黄(又称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鲍姆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和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等,产业规模正在逐年扩大,形成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健康产业,产生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本文从桑黄的历史记载、分类地位的演变、功效研究、产业发展进程及面临的瓶颈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促进桑黄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并对产业发展愿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桑黄 分类 历史演变 功效作用 产业问题 发展建议


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学生物传感器在中药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 》 2023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药材质量安全日益受到关注.其中,真菌毒素污染不仅影响中药材质量,而且可能存在毒性,严重时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危害,已成为中药材安全性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快速准确检测中药中真菌毒素对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意义重大.光学生物传感器具有操作简单、响应快速、灵敏度高和准确性好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用于光学生物传感器中.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学生物传感器用于真菌毒素检测的研究进展,包括各种光学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应用特点及构建方法,并着重分析了中药材的主要基质成分对光学生物传感器的影响,讨论了光学生物传感器用于中药中真菌毒素检测所面临的挑战.


不同生态因子对暗黑赤眼蜂寄生番茄潜叶蛾卵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暗黑赤眼蜂是鳞翅目害虫的卵寄生性天敌,明确其对番茄潜叶蛾的寄生能力,为暗黑赤眼蜂田间防控番茄潜叶蛾提供研究基础。本文通过设置不同水平的番茄潜叶蛾卵密度、温度、湿度、有无光照及番茄潜叶蛾卵的产出天数,评价影响暗黑赤眼蜂寄生番茄潜叶蛾卵的主要因素。暗黑赤眼蜂单雌在寄生卵密度为30粒卵/管,温度26℃、相对湿度75%、黑暗条件下的寄生率最高,可达93.33%。番茄潜叶蛾卵的产出时间越长,暗黑赤眼蜂对其寄生能力越弱。根据拟合结果表明,暗黑赤眼蜂对番茄潜叶蛾卵的寄生与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的圆盘方程相符,说明暗黑赤眼蜂是防治番茄潜叶蛾的潜在寄生蜂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