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干旱胁迫下外源激素对大豆叶片表皮透性及蜡质微形态影响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外源激素ABA、ETH处理大豆幼苗,通过人工控水研究外源激素喷施对大豆生理及叶片表皮蜡质微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BA、ETH处理14 d时,各处理之间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差异,叶片失水率则表现为当离体叶片失水80 min后ABA、ETH处理低于CK。当ABA、ETH处理28 d时,各处理相对含水量明显高于14d,ABA处理与ETH、CK处理之间叶片相对含水量差异显著,ETH与CK处理之间叶片相对含水量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的叶绿素含量低于14 d的含量,ABA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与ETH处理差异显著,与CK处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叶片的失水率不断增加,当离体叶片失水60 min时ABA、ETH处理的叶片失水率趋于相同,显著的高于CK处理。ABA、ETH、CK处理28 d,扫描电镜观察大豆叶片表皮蜡质呈棒条状,处理之间数量无明显差异,而ETH处理的茎秆表皮的蜡质数量明显少于ABA、CK处理,呈片状结构。


三江平原草甸白浆土种稻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应用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质量变化与更新是农业发展和土壤管理的判断准则.白浆土是三江平原主要水田土壤,但旱田改水田后缺乏对其土壤质量变化规律的研究.本研究以不同种稻年限白浆土为调查对象,探讨其土壤理化性质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白浆土种稻后,耕层(厚16~23 cm)和犁底层(厚6~8 cm)土壤有机碳、还原物质总量增加,耕层深度随种稻年限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犁底层无明显变化,心土层(厚20 cm)与旱田无显著差异;土壤中Fe~(2+)和Mn~(2+)有向下迁移现象,但只迁移到犁底层;耕层和犁底层土壤固相比率比种稻前增加,犁底层固相比率由47.8%增加到70.0%,容重由1.22 g·cm~(-3)增加到1.77 g·cm~(-3),土壤孔隙总量降低,微孔隙比例增加,白浆土种稻后有黏粒淋溶淀积现象.白浆土种稻后,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征与水稻土的演变规律既有一致性,又有其特殊性.


不同熟期春玉米籽粒乳线比例与含水率、粒重及激素的关系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籽粒乳线比例与含水率、粒重及激素的关系,为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地区选择熟期适宜的玉米品种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方法】试验选用熟期不同的玉米品种‘先玉335’、‘鑫鑫2号’(晚熟品种)和‘绥玉23’、‘吉单27’(中晚熟品种)为材料,测定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籽粒的乳线比例、含水率、粒重及激素含量。【结果】与晚熟品种相比,中晚熟品种籽粒乳线下移更快,含水率下降更迅速,淀粉运输和积累更快,能够安全成熟。花后55 d时,中晚熟品种籽粒乳线比例比晚熟品种大29.37%~35.20%,含水率较晚熟品种低18.52%~19.63%。各品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趋势相似,但不同熟期品种间存在差异,与晚熟品种相比,中晚熟品种IAA、GA和CTK含量更低,说明其籽粒建成更完全。灌浆前期中晚熟品种ABA含量更高,说明其灌浆启动早,后期含量更低,则说明其灌浆时间短,干物质积累快。【结论】因此,为保证玉米正常成熟,降低含水率,哈尔滨玉米种植区更适宜种植中晚熟品种。


低温发芽检测玉米耐冷性研究
《现代化农业 》 2018
摘要:低温条件下种子发芽率是玉米耐寒性的一种表现(低温条件下得出的种子发芽率与大田出苗率相关[1-6])。测定发芽率是鉴定玉米耐寒性简而易行的方法。本试验采用冷冻测定法(纸间卷土法)模拟早春田间逆境条件检测198份玉米自交系在低温条件下的出苗率。结果显示198份玉米自交系在低温条件下表现的出苗率具有显著差异,最高为100%,最低为0,同一种质资源后代抗寒性不一致。合选110、115、120、122、124、125、127、129、133、140、150、54、164、170、175、178、180、187、188、189、203、210、215、218具有较好的低温条件下发芽率,可以直接应用于三江平原玉米育种,合选105、267/244、268、166、168、249、266、137、254、269、287、225、263、288、297低温条件下发芽率低,不能直接作为育种材料。


黑龙江垦区西部矮秆高粱新品种齐杂722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农业科技通讯 》 2018
摘要:矮高粱的种植和发展长久以来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特别是在北方地区,以其高产量和高种植率在北方市场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矮高粱对干旱、水涝、盐碱和瘠薄等方面具有多重抗性,因而在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广泛种植。本文作者介绍了黑龙江垦区西部矮秆高粱新品种齐杂722的高产栽培技术。


酿造高粱品种龙杂16号及栽培技术
《中国种业 》 2018
摘要:龙杂16号是以黑龙433A为母本、哈恢591为父本,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选育的高粱杂交品种。该杂交种出苗至成熟108d,生育积温2280℃,株高120cm,穗长27cm,单穗重85g,千粒重30g,自交结实率95%以上,每hm~2产量7838.5kg;粗蛋白含量10.43%,淀粉含量71.50%,单宁含量1.27%,是高产、优质酿造高粱杂交新品种。2014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登记。


覆土对双孢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确定寒地适用的覆土材料配方,增加双孢菇的产量。[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法,应用泥炭土与田土的不同配比,进行双孢菇栽培试验。[结果]随着泥炭土比例的增加,持水率和孔隙度增大,70%泥炭土处理的持水率、孔隙度、电导率值最大,分别为59.47%、81.95%和0.456 m S/cm。泥炭土加入对双孢菇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70%泥炭土和30%田土混合产量最高,覆土30 d后产量达4.56 kg/m~2,较CK增产18.75%。该处理双孢菇品质最好,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41.49%、4.11%和10.76%;70%泥炭土双孢菇增产最多,增产0.72 kg/m~2,可增收7.2元/m~2。[结论]综合考虑建议泥炭土的添加量为50%~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