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SNP芯片玉米抗倒性状的QTL定位
《玉米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0K SNP芯片和玉米F2∶3家系,共定位到18个与茎秆穿刺强度、茎粗和穗位高性状相关的QTL.结果表明,5个茎秆穿刺强度QTL分别位于第1、3、4、6、7染色体,4个茎粗QTL分别位于第1、2、4、8染色体上,9个穗位高QTL分别位于第1、2、3、4、6、7、8、9染色体上.在第4染色体2.2~11.7 Mb区段上检测到同时控制地上第3节茎秆穿刺强度、茎粗和穗位高3个性状的QTL;在第8染色体C8M179标记(物理位置118 050 940 bp)附近检测到同时控制地上第3节茎粗和穗位高2个性状的QTL.


花生萌发期对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花生品种低温胁迫下的萌发差异成因,为花生耐低温种植及抗冷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耐低温品种豫花22号和中间耐性品种漯花16号以及低温敏感型品种泉花6号、鲁花11号为材料,测定不同温度处理条件下萌发相关的生理指标。结果显示,与CK相比,低温处理显著降低了各花生品种的露白率、发芽率、相对发芽率,不同抗性品种存在较大差异,耐低温花生品种下降幅度小于10%,而中间型和敏感型品种降幅为30%~100%。低温胁迫24 h后,敏感型品种电导率值显著高于耐低温型及中间型品种。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各品种SOD、POD活性上升,CAT活性下降。2℃胁迫48 h,各品种可溶性糖(Ss)含量均高于CK,可溶性蛋白(SP)含量均低于CK。敏感型品种MDA含量大幅增加,耐低温型品种增加幅度较小;耐低温品种SOD活性高于中间型及敏感型品种,CAT活性较中间型及敏感型品种下降幅度更大。恢复期中,各品种MDA含量均低于CK,SP积累量均高于CK,耐低温型品种和中间型品种Ss积累量高于敏感型品种。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表现出相同的趋势,随着萌发时间的延长,抗冷性越强的花生品种其酶活性越高。各指标差异均较好地反映了不同花生品种的低温耐性差异。本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完善防御花生低温冷害的农艺措施和进行耐低温花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温度变化对休耕期冬水田天敌捕食猎物的影响及天敌耐冷性分析
《生态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冬水田休耕季节长达6-8个月温度变化对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通过觅食策略维持其种群发生的影响,在室内测定了两种代表性温度下青翅蚁形隐翅甲Paederus fuscipes成虫、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和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成蛛、亚成蛛对天台刺齿(虫兆)Homidia tiantaiensis和白翅叶蝉Thaia rubiginosa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自身密度干扰效应以及捕食偏好性;测定了这些捕食者在这两种温度诱导下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和结冰点(Freezing point,FP).结果表明,温度变化显著影响了捕食性天敌的捕食功能反应、对猎物的搜寻效应以及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在22℃和12℃下,捕食者对刺齿(虫兆)和叶蝉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由捕食功能反应可知,22℃下捕食者对两种猎物的捕食量均高于12℃下的捕食量,两种温度下捕食者对刺齿(虫兆)的捕食量要显著高于对叶蝉的捕食量.22℃下捕食者对两种猎物的瞬时攻击率、最大捕食量和a/Th值均相应地高于12℃下的值,而22℃下它们对两种猎物的处理时间则相应地小于12℃下的处理时间.在同一猎物相同温度下,狼蛛和豹蛛亚成蛛的瞬时攻击率、最大捕食量和a/Th值均相应地高于狼蛛和豹蛛成蛛的值,它们的处理时间则明显小于其成蛛的处理时间.隐翅甲的最大捕食量和a/Th值在12℃叶蝉试验中均最大,而其处理时间则最小;其它条件下的隐翅甲参数值通常介于狼蛛和豹蛛成蛛、亚成蛛各参数值之间.捕食者对两种猎物的搜寻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温度变化对捕食者搜寻效应的影响程度与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类有关;22℃下的搜寻效应值均高于12℃下的搜寻效应值.捕食者对两种猎物的捕食作用均随自身密度升高而下降,22℃下对两种猎物和12℃下对刺齿(虫兆)的搜寻常数和干扰系数值均以狼蛛和豹蛛亚成蛛的为最高,而12℃下对叶蝉的这2个值以豹蛛亚成蛛和隐翅甲的为最高.两种温度下捕食者对这两种猎物存在选择偏好性,更嗜食刺齿(虫兆),但温度变化没有对捕食者的这种猎物偏好性产生影响.在这两种温度快速冷驯化下这些捕食者间的SCP和FP均差异显著,通常温度降低能诱导亚成蛛的SCP和FP下降,而成蛛的升高,隐翅甲的变化很小或下降,说明不同捕食者适应温度降低的耐冷特性与其捕食作用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 冬水田 休耕季节温度 捕食性节肢动物 天台刺齿䖴 捕食作用 过冷却点


小麦与不同作物多样化轮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华北平原冬小麦与不同作物多样化轮作下的土壤真菌群落差异,为生态可持续种植制度的构建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连续冬小麦-夏玉米M、冬小麦-夏花生(夏玉米)PM和冬小麦-夏大豆(夏玉米)SM轮作处理的土壤真菌群落丰度、组成和多样性.结果表明,与连续冬小麦-夏玉米处理相比,轮作花生PM2和大豆SM2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真菌ITS序列拷贝数,轮作花生或大豆处理增加了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不同轮作茬口之间土壤真菌群落存在明显分离,轮作作物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华北平原砂壤质潮土中不同作物轮作处理的土壤真菌群落均以Ascomycota为优势菌门,以Sordariomycetes和Eurotiomycetes为优势菌纲.不同轮作茬口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显著的类群,Neocosmospora、Plectosphaerella和Gibellulopsis等潜在病原真菌在冬小麦-夏花生(夏玉米)轮作处理中显著富集,而Penicillium和Zopfiella等潜在有益真菌在冬小麦-夏大豆(夏玉米)轮作处理中显著富集.与连续冬小麦-夏玉米处理相比,轮作花生或大豆处理增加了病理营养型、病理-共生营养型和腐生-共生营养型土壤真菌的相对丰度,而腐生营养型土壤真菌相对丰度有所降低.综上,在连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加入夏花生或夏大豆替代夏玉米进行不同周期轮作,可增加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其中,夏大豆茬口利于土壤潜在有益真菌的富集.


长期施肥对黄淮海平原小麦氮素吸收及氨挥发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淮海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针对该区域氮肥利用率低且损失率高等问题,以国家土壤质量新乡观测实验站为研究平台,监测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素损失规律,探讨减少黄淮海平原土壤氨挥发的科学施肥方式,为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设置了对照(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化肥增施有机肥(NPK+M)5个处理,于小麦季观测潮土氨挥发损失,分析土壤矿质氮含量、pH值对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有显著影响.各施肥处理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且籽粒、秸秆和颖壳产量以NPK+M处理最高,分别达11.6、13.38和3.34?t·hm-2,较NPK处理分别增加15.6%、39.1%和18.4%.各处理的小麦地上部吸氮量以NPK+M处理最大,达306.67?kg·hm-2,较NPK、NPK+S处理分别提高14.3%、44.7%.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氨挥发有显著影响,小麦季土壤氨挥发速率峰值主要在施肥后1~4?d内,其中NPK+S处理观测到的峰值高达N?0.40?kg·hm-2·d-1,?其次为NPK+M处理.不同长期施肥处理小麦季土壤氨挥发损失总量达9.73~13.73?kg·hm-2,且基肥期氨挥发总量(占施肥量52.7%~64.3%)高于追肥期;NPK+S处理小麦季土壤氨挥发总量最高(13.73?kg·hm-2),与NPK处理相比显著提高24.5%.而NPK+M处理小麦季土壤氨挥发总量最低,占施氮量的4.65%,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综上所述,有机无机肥配施比单施化肥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降低土壤氨挥发,有利于实现作物高产与肥料高效利用,可作为黄淮海平原小麦生产的优化施肥方式.


芍药花药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植物生理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芍药(Paeonia lactiflora)花药培养及植株再生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芍药遗传理论研究及实际育种提供新材料和技术支持。以4个芍药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低温预处理时间、黑暗培养时间、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并比较了4个品种愈伤组织诱导率、体胚发生率和成苗率差异。结果表明:低温预处理6~8 d及黑暗培养0~7 d能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不同品种对2,4-D浓度需求不同,‘鱼鳞红’和‘东海朝阳’以0.5 mg·L-1为宜,‘大富贵’和‘粉玉奴’以1.5 mg·L-1为宜;仅‘大富贵’和‘粉玉奴’获得再生植株,包括单倍体、二倍体、非整倍体植株,以及少量的三倍体和四倍体植株等多种类型。因此,选择合适低温预处理时间和黑暗培养时间有利于提高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不同品种对芍药花药离体培养效果不同。


平菇发酵料不同发酵阶段功能菌的分离与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从平菇发酵料中分离筛选出对平菇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及对木霉有抑制作用的优势菌株,从不同时期的平菇发酵料中分离出94株细菌,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平菇促进以及木霉抑制作用筛选,并对有效果的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4株筛选菌对黑平17具有良好的促生作用,菌株PC18促生率最高,为38.97%,属于Pseudoxanthomonas(假黄单胞菌属)。11株筛选菌对木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PA6抑制率最高,为30.43%。11株筛选菌具有双重效果,其中,菌株PA6、PA13、PA15、PA17既能抑制木霉菌生长又能促进平菇黑平17生长,同时具有产生长素IAA的能力,均被鉴定为Brevibacillus(短芽孢杆菌属)。
关键词: 平菇发酵料 促生作用 鉴定 抑制作用 木霉 优势菌


基于多世代分离群体的花生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花生网斑病抗性的遗传规律,以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的2个亲本组配的2个多世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分离群体分析方法(SEA)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网斑病的抗性遗传表现为E-1(MX2-ADI-AD)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与抗性相关的主基因遗传率在不同群体材料(W1701:YH×G99,W1702:G99×YH)中分别表现为80.09%和88.29%,基因的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为主。研究结果为花生网斑病抗性基因定位和抗性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怀地黄脱毒技术的优选
《植物生理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怀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脱毒方法,以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复合感染的怀地黄‘怀丰’组培苗1.5 cm左右的茎段(具1节、1叶)和具2个叶原基的茎尖分生组织为实验材料,对其分别进行化学药剂和电流刺激处理。化学药剂处理中,将其分别接入含有利巴韦林、2-硫脲嘧啶、阿昔洛韦的MS+0.5 mg·L-1 6-BA+0.1 mg·L-1 GA3+0.1 mg·L-1 NAA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三种化学药剂均设置0、10、20、30 mg·L-1 4个浓度梯度;电流刺激处理中将上述两种材料分别用5、15、30 m A电流刺激0、1、5、10 min后接种到MS+0.5 mg·L-1 6-BA+0.1 mg·L-1 GA3+0.1 mg·L-1NAA培养基中;培养期间观察培养物的生长情况,30 d后统计其株高、生根情况等,并采用RT-PCR检测脱毒效果。结果显示:3种化学药剂对茎尖、怀地黄茎段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2-硫脲嘧啶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当其浓度为20 mg·L-1时成苗率为20%,生长过程中部分植株出现死亡,30mg·L-1时,植株全部死亡。电流刺激不仅提高了怀地黄茎尖脱毒效果,且适当的电流处理可促进怀地黄植株的生长,特别是在15 m A、5 min的处理下,脱毒率为75%,且茎尖苗增殖了5倍。电流刺激茎尖处理获得的脱毒苗长势健壮,叶片浓绿,且叶片内毛蕊花糖苷、梓醇含量分别为病毒苗的1.65、3.03倍。因此电流刺激茎尖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怀地黄脱毒方法,该技术可为其他中药材脱毒苗的研究、生产应用提供示范参考作用。


氮肥减施下施用炭吸附聚谷氨酸叶面肥对夏玉米产量、氮素累积和转运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田间试验设置正常氮和减氮20%两个施氮水平,每个氮处理下设置不喷施、3或8叶期小剂量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1.8 kg/hm2)、3或8叶期大剂量喷施(3.6 kg/hm2)等5个处理,研究氮肥减施下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对玉米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分配及子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对各器官干物质量的累积分配无显著影响,氮肥减施后氮素累积量明显降低,但子粒中氮素分配比例提高5.6%.与不喷施相比,3叶期喷施显著增加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子粒氮素分配比例在8叶期小剂量喷施下最高为61.39%,8叶期喷施显著提高了营养器官花后氮素转运量和转运效率.喷施处理显著提高了果穗行粒数,正常氮下3叶期小剂量喷施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1.87 t/hm2o氮肥减施小剂量喷施下的产量与正常氮不喷施处理无显著差异,因此,在夏玉米生产中,氮肥减施20%下3或8叶期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1.8 kg/hm2能够维持玉米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