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饲用抗生素替代品在畜禽生产中应用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生素的使用给畜禽健康提供了保障,但也给畜牧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带来了负面影响。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成为保证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课题。本文综述了饲用抗生素替代品如酸化剂、微生态制剂、植物提取物、抗菌肽、微生物发酵饲料等功效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展望,以期为畜禽生产中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与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抗生素替代品 畜禽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鸟携带病原体情况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4

摘要:野生鸟类作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脊椎动物之一,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野生鸟类可携带多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尤其是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公共卫生构成潜在威胁。面对疫病传播发展的日益复杂化与不确定性,传统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对于病原学检测存在局限性。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和技术更新,极大地提升了病原微生物的识别与鉴定能力。因此,为加强对鸟类携带病原体的传播疫病情况的了解,该文着重对野生鸟类携带病原体的流行情况,传统检测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野生鸟类疫病研究中的应用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科研工作者在探究野生鸟类携带病原体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野生动物疫病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野生鸟类 人畜共患病 高通量测序 宏病毒组 16S r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控路径研究

会计师 2024

摘要: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了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控现状,包括“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控流程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的管控路径。

关键词: “放管服”改革 农业科研院所 科研经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0-2020年广东省耕地面积与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

水土保持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广东省耕地面积与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特征,为该区域耕地保护与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广东省为研究区,采用变化强度指数、重心迁移轨迹、粮耕敏感度模型等方法,在县域尺度下分析2000-2020年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粮食生产对耕地变化敏感程度.[结果]①2000-2020年广东省有88.71%的县域耕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县域从珠三角地区不断放射至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②有78.23%的县域粮食产量下降,粮食产量下降显著的县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③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的重心迁移方向均表现出"南下西移"的变化趋势,凸显出粤西地区耕地数量与粮食生产对广东省的贡献越来越大.④粮食产量对耕地面积变化具有敏感性的县域数量逐渐增加,具有敏感性的县域越来越集中分布在珠三角、粤东和粤北地区.[结论]广东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总体处于减少的趋势,粮食产量对耕地面积变化具有敏感性的县域呈现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建议广东省在政策制定上要把握耕地面积与粮食生产变迁规律,一方面因地制宜加强对种粮大县的激励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分类施策做好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监测与种粮积极性提高等工作.

关键词: 耕地 粮食生产 敏感度模型 时空演变 广东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化施肥和有机替代技术对菜心生长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优化施肥和有机替代化肥技术是实现环境友好、保持耕地质量的国家战略,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优化施肥和化肥减量措施对广东江门蔬菜地土壤理化性质及菜心产量、品质的影响,为蔬菜地平衡有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供港和珠三角蔬菜基地——广东江门市为研究基地,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置空白对照(CK)、习惯施肥(T1)、优化施肥(T2)、优化施肥+有机肥替代N肥15%(T3)、优化施肥+有机肥替代N肥30%(T4)、优化施肥+炭基有机肥替代N肥15%(T5)、优化施肥+炭基有机肥替代N肥30%(T6)7个处理,测定各处理对菜心产量、叶片营养元素累积、菜心品质及土壤养分和理化性状等的影响。【结果】除CK外,与T1相比,优化施肥和有机替代处理(T2~T6)对菜心产量无显著影响,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28.15 t/hm2),其次为T3处理(26.35 t/hm2);菜心营养元素含量并未受到有机替代的影响;干物质和营养元素累积量相比T1均有增加,其中T2处理菜心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提高12.58%),氮、磷、钾元素累积量以T6最高,分别是T1的1.19、1.18和1.18倍;但所有处理均提高了菜心的Vc含量和可溶糖含量(9.49%~22.63%和18.96%~126.37%);所有处理的肥料农学利用效率也均高于T1,而T2处理的肥料农学利用效率最高(N为2.77、P为7.38、K为3.69),其次是T6处理(N为2.17、P为5.78、K为2.89);采用有机替代处理(T3~T6)的pH值均高于单施化肥,其中T6处理与T1差异最大(0.62个单位),T2~T6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T1(9.75%~34.31%)。【结论】与T1相比,所有处理均不会使蔬菜减产,其中T2的肥料农学利用效率最高。综合考虑产量增加、菜心品质提高、效益增加和土壤性质改良的基础上,T3处理效果最佳,因此15%的有机肥替代N肥可能是最适宜江门蔬菜基地菜心成本的化肥减量增效模式。

关键词: 有机肥/炭基有机肥 优化施肥 有机替代 菜心 土壤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咖啡酸-葡聚糖-肌原纤维蛋白酶解物乳液稳定性的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咖啡酸(Caffeic Acid,CA)、葡聚糖(Dextran,DEX)复合修饰联合胰蛋白酶不完全酶解对于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乳化特性的提升效果,以CA-DEX-MP复合酶解物为乳液稳定剂制备乳液,优化稳定剂的添加剂量,并以原始MP和MP酶解物稳定的乳液为对照,评估乳液在不同环境刺激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CA-DEX-MP酶解物添加量为3 wt.%时乳液具有较低的颗粒粒径(390.26 nm)、电位(-23.6 mV)和较高的界面蛋白吸附量(11.22 mg/mL),且均匀分布;流变性研究表明,该乳液体系显示出显著低于原始MP乳液的表观粘度,可有效避免乳液的相分离现象.3 wt.%CA-DEX-MP复合酶解物乳液在不同温度、酸碱、盐离子强度和28 d贮藏期下均表现出较优的稳定性,可实现乳液的稳定.最终结果表明,乳液稳定剂为3 wt.%CA-DEX-MP复合酶解物时,乳液拥有最高的稳定性.该研究可为肌原纤维蛋白在新型食品乳液稳定剂开发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学指引.

关键词: 肌原纤维蛋白 复合修饰 酶解修饰 乳液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好氧反硝化细菌HL3的鉴定及脱氮性能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海鲈养殖池塘底泥中分离得到了1株好氧反硝化细菌HL3,通过对HL3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以及16S r DNA序列鉴定,确定HL3为嗜线虫沙雷氏菌(Serratia nematodiphila)。从碳源、C/N、p H和温度4个环境因素对HL3生长和脱氮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以琥珀酸钠为碳源、C/N=10、p H=7和温度为30℃时,HL3有最佳脱氮能力,48 h内TN、NH4+-N、NO2--N、NO3--N去除率分别为78.23%、92.80%、99.57%和94.65%。好氧反硝化细菌Serratia nematodiphila HL3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和脱氮效果,该菌在养殖尾水的生物脱氮处理方向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好氧反硝化细菌Serratia nematodiphila HL3 生物安全性 环境因素 脱氮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山市菜田三叶斑潜蝇发生情况及防治药剂比较

现代农业科技 2024

摘要:为制定有效的三叶斑潜蝇防治方案,对中山市三叶斑潜蝇寄主植物和种群动态进行调查,并测定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和1.8%阿维菌素乳油对三叶斑潜蝇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三叶斑潜蝇在伞形花科的西芹和香芹,豆科的豇豆,菊科的茼蒿和生菜上发生危害严重,在菊科的油麦菜,豆科的四季豆,葫芦科的冬瓜、丝瓜和黄瓜,茄科的番茄上发生危害中等,在豆科的雪豆和茄科的茄子上发生危害轻,在豆科的荷兰豆上未发生。三叶斑潜蝇种群数量在4月中旬、6月下旬、9月中旬和10月中下旬有多个发生高峰,且后两个发生高峰的种群数量较前两个高峰少。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和1.8%阿维菌素乳油对三叶斑潜蝇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对三叶斑潜蝇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3、7、10 d对三叶斑潜蝇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9.79%、80.16%和82.38%;其次是1.8%阿维菌素乳油500倍液,药后3、7、10 d对三叶斑潜蝇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9.23%、68.94%和72.04%。

关键词: 三叶斑潜蝇 寄主植物 种群动态 防治药剂 防治效果 菜田 广东中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碳源添加剂对酚酸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及根际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有机碳源添加剂对酚酸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番茄盆栽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是常规栽培(CK)、酚酸胁迫(T1)、酚酸胁迫+KOH(T2),以及在添加外源酚酸的基础上添加含有KOH和不同有机碳源混合的处理,所用有机碳源分别为醋酸钾(T3)、海藻酸(T4)、黄腐酸(T5)、腐植酸(T6)、γ-聚谷氨酸(T7)。在移栽30 d后,测定番茄幼苗生长指标、生理指标、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酶活性,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番茄幼苗生理指标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碳源能有效促进番茄生长,以T6处理的增益效果最佳:与T1处理相比,T6处理的番茄幼苗根系活力增长122.9%,叶片酶活提高16.7%~149.1%,根系丙二醛、土壤总酚酸含量分别下降59.0%、44.2%,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5.1%、27.4%、22.0%、119.2%,土壤酶活提高9.0%~28.7%。冗余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番茄植株地上部鲜重、根部鲜重与土壤总酚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蔗糖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正相关。T6处理与T1处理对以上5个驱动番茄幼苗生长指标变异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具有相反的调控效应。有机碳源可以通过增强作物生理活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作物根际土壤酶活性等方式,缓解酚酸对番茄生长的化感胁迫效应,其中以腐植酸的作用效果最优。

关键词: 有机碳源 酚酸胁迫 农艺性状 土壤养分 酶活 番茄幼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土壤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解和掌握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省耕地全氮含量的演变特征。【方法】利用广东省1984以来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数据,对全省37年来的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1984年以来,全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由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七五”,1986~1990年,下同)前期的1.42 g kg-1增加至“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的1.64 g kg-1,增加幅度为15.5%,土壤全氮提高一个等级水平。全省土壤全氮主要分布在2级和3级频数,2级和3级频数总体上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由“七五”前的74.0%下降至“十三五”时期的59.5%,1级频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4级和5级频数变化不大。全省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地区耕地土壤全氮含量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各区域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大,粤东地区略小于其他地区。【结论】施肥和氮肥投入量增加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田间管理措施、种植结构调整是导致广东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耕地 土壤全氮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广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