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钙磷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和肠道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钙磷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和肠道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144头断奶仔猪(杜×长×大,21日龄)随机分配到6个组,每组6个栏,每栏4头(公母各占1/2)。饲粮标准全消化道可消化钙(STTD Ca)和标准全消化道可消化磷(STTD P)比值固定为1.2,6个组(CAP1~6组) STTD Ca含量分别为0.216%、0.312%、0.408%、0.504%、0.600%、0.696%,对应的STTD P含量分别为0.18%、0.26%、0.34%、0.42%、0.50%、0.58%。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与CAP1组和CAP6组相比,CAP2组和CAP4组仔猪结肠微生物Chao1指数显著降低(P<0.05),Goods_coverage指数显著提高(P <0.05)。与CAP1组相比,CAP5组仔猪结肠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而CAP6组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粪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 <0.05)。2)CAP6组仔猪结肠内容物中乙酸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CAP1组(P<0.05);同时,CAP1组仔猪结肠内容物中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5组(P<0.05),且相关性分析揭示异丁酸和异戊酸的含量变化与狭义梭菌属1、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等微生物相对丰度密切相关。3)与CAP1组相比,CAP6组仔猪空肠闭锁蛋白-1(Claudin-1)基因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回肠闭合蛋白(Occludin)和Claudin-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同时,CAP4组仔猪回肠Occludin基因相对表达量和空肠Claudin-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AP1组(P<0.05);此外,与CAP4组相比,CAP6组回肠Occludin和空肠Claudin-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综上可知,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钙磷对仔猪肠道微生物及其肠道屏障功能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且0.504%STTD Ca和0.42%STTD P有利于维护肠道微生物稳态和肠道上皮屏障功能,而低钙磷(0.216%STTD Ca和0.18%STTD P)会抑制肠道微生物代谢物的产生,高钙磷(0.696%STTD Ca和0.58%STTD P)可能会损害仔猪肠道上皮屏障功能。


猪旋毛虫抗体管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是一种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线虫,被列为世界七大食源性寄生虫,在家畜中,旋毛虫主要感染猪,并且能够通过猪肉及副产品传播给人类,不仅给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目的】建立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自动化的猪旋毛虫血清学检测方法,为阻止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传播提供帮助。【方法】利用基因克隆和原核表达技术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通过诱导表达获得旋毛虫14-3-3重组蛋白,并验证其反应原性。用制备的重组蛋白包被磁性微粒,以此为检测抗原建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条件优化。最后对优化后的方法进行临界值的界定及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的确定;通过对来自广东省和贵州省不同养猪场的1 000份猪临床血清样本进行检测,评估该检测方法的实用性及符合率。【结果】成功表达并纯化出Ts14-3-3重组蛋白,该蛋白能特异性识别猪旋毛虫阳性血清中的抗体。建立的检测方法经过优化,结合缓冲液最佳pH为5,Ts14-3-3重组蛋白最佳包被量为5μg·mg-1-beads,活化剂最佳使用量为50μg·mg-1-beads,1%BSA封闭效果最好,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度为1﹕40 000,最佳反应时间为10 min,待检样本最佳孵育时间为5 min,最佳酶促反应时间为2 min。最后经过评估,该检测方法的临界化学发光值为374 185 RLU,与猪弓形虫、猪球虫、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瘟、猪伪狂犬和猪口蹄疫抗体均无交叉反应,该检测方法与现有ELISA检测方法相比敏感性更高,批内和批间重复性均小于10%,检测的1 000份临床猪血清样本中旋毛虫抗体阳性率为0.6%,与市售ELISA试剂盒检出总符合率为98.18%。【结论】成功建立了猪旋毛虫抗体管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稳定性好,与ELISA方法相比更灵敏,快速,临床检测符合率高。
关键词: 旋毛虫 血清学诊断 Ts14-3-3 原核表达 管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种质资源中Hsp101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Hsp101基因是调控水稻耐热性的关键基因,然而其在水稻种质资源中的遗传变异和演化模式所知有限。分析Hsp101基因在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中的遗传变异,为发掘优良的耐热基因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检索和整理得到的3 325份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种质资源基因组测序数据,使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所得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小片段插入缺失(InDel)变异开展Hsp10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变异单倍型分析。【结果】基于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得到的高质量遗传变异数据,在Hsp101基因区间内检测到471个遗传突变位点,其中能改变氨基酸编码的非同义变异位点有94个,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间分化指数分析表明栽培稻中的遗传多样性明显较低,普通野生稻与籼稻和粳稻的遗传分化明显。单倍型分析共发现8种主要单倍型,普通野生稻含有除Hap6外的7种单倍型,籼稻单倍型以Hap1为主,粳稻单倍型以Hap2为主。进一步对单倍型进行网络分析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野生稻单倍型Hap8可能是Hsp101较为古老的等位基因。此外,对3个籼粳间的遗传变异位点进行PCR扩增测序的验证,发现Hsp101基因在籼稻和粳稻中的特异变异是存在的。【结论】发掘鉴定了Hsp101基因上的94个非同义变异及8种主要的基因变异单倍型。该基因的栽培稻单倍型均由野生稻单倍型演化而来,籼稻与野生稻的分化程度比粳稻和野生稻的分化程度更低,推测籼稻的遗传分化时间比粳稻早,籼稻和粳稻在Hsp101基因位点的遗传差异可能与所处环境的自然温度胁迫相关。
关键词: 水稻 亚洲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Hsp101基因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云浮市象窝山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调查与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对30份云浮新兴象窝山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开展调查,从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成分及适制性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挖掘象窝山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当地茶树新品种选育和优化改良提供实践基础。结果表明,象窝山茶树资源17个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异系数为9.01%~36.94%,其中变异系数最大为可可碱、最小为水浸出物,说明茶树资源的丰富性非常高。理化5项指标中变异系数最大为可溶性糖(20.28%),最小为水浸出物(9.01%)。酚氨比在5.25~6.92之间,变异系数为13.69%。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云南大叶和水仙群体春季红茶外形整体乌润、紧结、多毫,香气鲜尚高,滋味浓厚回甘,均分为92.11;部分同样原料制成的夏季绿茶,外形多为黄绿、紧结、白毫较多、匀整,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栗香鲜尚高,滋味浓厚甘爽,均分为88.78。云南大叶群体中CXY14、CXY15、CXY17较其他单株制成的红茶品质更好,新兴小叶中CXX4、云南大叶中CXY12制作绿茶的品质好于其他单株资源,CXY4则是红绿茶兼制的一个综合性茶树资源,以上资源有望发展成新兴地区优良的茶树品种。
关键词: 云浮新兴 象窝山 野生茶树资源 变异系数 农艺性状 品质评价


生物炭影响地带性土壤等温吸附丁草胺的特征及关键机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炭添加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明确生物炭影响地带性土壤等温吸附丁草胺的特征及关键机制,本研究采用9种不同理化性质地带性土壤,加入系列用量稻壳生物炭,考察了丁草胺在生物炭-土壤混合体中的等温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生物炭添加剂量条件下,丁草胺在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均遵循Freundlich吸附模型,生物炭添加显著增加了9种地带性土壤对丁草胺的吸附能力[模型平衡常数(Kf)增加],降低了线性吸附的程度[模型指数(1/n)降低].生物炭添加剂量越高,丁草胺吸附容量越大.热力学计算结果显示,在0.5%~2%生物炭添加条件下,丁草胺在地带性土壤中的吉布斯自由能为-16.30~-21.67 kJ·mol-1,表明吸附过程是自发且有利的.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与Kf增长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可溶性有机质抑制生物炭对丁草胺的吸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当土壤未添加生物炭时,土壤有机碳、pH、黏粒、粉粒4种土壤理化性质对Kf值的解释能力高达99%,而当生物炭添加为0.5%、1%、2%时,土壤有机碳、pH、黏粒、粉粒4种土壤理化性质对Kf值的解释能力分别下降至83%、70%、90%.通径系数研究表明,生物炭添加剂量从0上升至1%时,土壤黏粒和土壤粉粒对丁草胺吸附的直接作用系数增大,而有机碳和pH对丁草胺吸附的直接作用系数减小.研究表明,生物炭输入改变了丁草胺的吸附特征,土壤黏粒和土壤粉粒等土壤质地因素对丁草胺吸附产生重要影响.


生物炭-过氧化尿素对酚酸胁迫下广藿香扦插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缓解土壤中酚酸对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的化感效应,并探究生物炭-过氧化尿素复合颗粒对酚酸胁迫下广藿香扦插苗农艺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中药材连作土壤调理剂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共设置常规栽培(CK)、酚酸胁迫处理(PhA)、酚酸+生物炭-过氧化尿素复合颗粒(PhA+BC-UP)、酚酸+生物炭颗粒(PhA+BC)、酚酸+过氧化尿素颗粒(PhA+UP)等5个处理。在广藿香扦插苗移栽后30 d,测定植株农艺性状、根系表型、根系活力、叶片抗氧化酶等15个指标以及根际土壤中残余总酚酸含量,并比较各处理间的差异。【结果】与PhA处理相比,PhA+BC-UP处理的广藿香苗地上部生物量和株高分别增加28.8%和21.4%;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分枝数及根交叉数的增幅介于20.1%~70.6%;根系活力提高23.6%,丙二醛(MDA)含量降低33.6%。与CK相比,PhA处理显著抑制广藿香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同时诱导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上升。相较于PhA处理,PhA+BC-UP处理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表现出相反的调控作用。与单独施用生物炭或过氧化尿素颗粒相比,生物炭-过氧化尿素复合颗粒对酚酸胁迫下广藿香扦插苗的生长指标表现出更显著的促进效果,在地上与地下部鲜质量、株高、根长等生长指标上的增幅均分别超过8.3%和15.9%;根系活力分别提高18.2%和41.2%;而MDA含量则分别降低14.9%和95.8%。【结论】生物炭-过氧化尿素复合颗粒能有效降低土壤中酚酸含量,从而减轻酚酸对广藿香扦插苗的化感胁迫,促进根系形态发育,调节植株抗氧化酶活性,进而促进广藿香的生长。
关键词: 广藿香 酚酸 生物炭 过氧化尿素 农艺性状 抗氧化酶活性


沿海低盐度地区池塘花鲈产业化养殖技术研究
《养殖与饲料 》 2024
摘要:[目的]探讨沿海低盐度地区池塘花鲈产业化养殖的可行性及经济实现模式。[方法]通过调研对比广东珠海斗门白蕉地区(池塘水源盐度0~3‰)和金湾平沙地区(池塘水源盐度2‰~12‰)的花鲈发展现状;同时在金湾平沙镇台创园某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对设施设备、管理方法、养殖技术进行优化,实施花鲈大塘产业化经济养殖试验,对试验数据、品质情况、“三去”加工率及品鉴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总结产业化养殖的建议经济指标和产业化的实现途径。[结果]采用市场流通2.5~3 cm左右(0.5~0.6 g)规格海鲈苗起标,标苗成活率(定塘规格(130±15) g)≥60%,育成成活率≥97%,次年1月起捕体质量为750~1 000 g/尾,养成期饵料系数为1.33~1.35,成本(11±1)元/500 g。[结论]沿海低盐度地区池塘大塘产业化养殖成本完全能够达到国内外海鲈池塘优势生产区的中位数生产成本,品质、加工率优良,具备产业前景,在产业链规模布局上具有后发优势。


广东省种植业碳排放的测算及趋势预测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明确广东省种植业的碳排放特征及其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预测2022-2060年种植业碳排放趋势,为广东省制定农业减排增汇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农业物质投入和农田土壤利用两大类碳源,采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碳排放系数法,测算广东省1990-2021年种植业碳排放量、碳汇量、净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净碳排放强度,分析其动态演变趋势,运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种植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2022-2060年广东省种植业碳排放量、净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1990-2021年广东省种植业碳排放量、净碳排放量总体均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25.23%、30.58%,排放构成方面,农田土壤利用碳排放量占比为63.94%~79.69%,农业物质投入碳排放量占比为20.31%~36.06%,化肥、农药、农膜是农业物质投入碳排放的前三来源,水稻、蔬菜种植是主要的农田土壤利用碳排放源;(2)1990-2021年广东省种植业碳汇量在波动中下降,下降幅度为22.23%,碳汇主要来源于稻谷、甘蔗和蔬菜,三者碳汇量占比为87.23%~94.03%;(3)1990-2021年广东省以农业产值为单位的碳排放强度、净碳排放强度均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分别达93.20%、93.69%;(4)广东省种植业碳排放、净碳排放与农业经济的脱钩状态以强脱钩和弱脱钩为主,农业经济增长与种植业碳排放的协调状态较好;(5)以1991-2021、2001-2021、2011-2021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预测,均发现广东省种植业碳排放量、净碳排放量在2022年后呈持续降低趋势,但降低幅度有所不同,以2011-2021年数据为样本的预测值最小、降低幅度最大.基于此,提出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增效措施,优化稻田管理,强化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科技支撑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广东省 种植业碳排放 种植业碳汇 Tapio脱钩模型 碳排放预测


硼对菜心镉吸收及抗氧化酶和AsA-GSH循环关键酶活性的调控效应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华南地区旱地土壤低硼高镉和蔬菜重金属镉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以广东特色蔬菜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 L)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外源硼添加对菜心生长特性和镉吸收的调控效应,并从抗氧化酶和AsA-GSH循环关键酶活性的角度探讨硼调控蔬菜镉胁迫的生理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在5μmol/L的镉处理下,20和50μmol/L的外源硼添加显著提高菜心株高和根长达50%以上,同时,50μmol/L的外源硼添加较0.25μmol/L硼添加时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都明显增加114.19%和187.59%,说明适当施加硼元素供应能有效缓解重金属镉对蔬菜的胁迫作用。另外,10、20、50μmol/L 3种浓度的外源硼添加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菜心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镉吸收,下降量达24.0%。从硼影响菜心的抗氧化酶活性和AsA-GSH循环关键酶活性的结果来看,镉胁迫下添加不同浓度外源硼处理后,不同菜心抗氧化酶和AsA-GSH循环关键酶活性变化规律存在一定差异。本文研究结论为,适宜浓度的硼添加可有效提高镉胁迫下的菜心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SOD、POD、CAT、APX、DHAR、GR活性,增强菜心的抗氧化能力,促进其AsA-GSH循环,从而降低镉对菜心植株的胁迫作用并调控菜心对镉的吸收。这意味着有可能通过筛选适合的硼肥类别和施用量,进一步实现控制蔬菜可食部分镉含量在安全限量范围内,研究结论可为合理施用硼肥保障中轻度镉污染土壤上的蔬菜安全种植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硼 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 L) 镉 酶活性 AsA-GSH循环


番茄根际酚酸累积对青枯菌入侵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番茄根际酚酸累积对青枯菌入侵的影响,为阐明番茄青枯病的发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96孔板培养青枯菌研究5种不同酚酸类物质(苯丙酸、苯甲酸、咖啡酸、阿魏酸和丁香酸)单品对青枯菌生长的影响;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酚酸累积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应用选择性培养基检测土壤中青枯菌的数量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冗余分析(RDA)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酚酸处理后土壤细菌群落变化对青枯菌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苯丙酸、苯甲酸、咖啡酸、阿魏酸和丁香酸均有利于青枯菌生长,其中咖啡酸的作用最明显,青枯菌生长的OD600 nm达0.17,显著高于其他酚酸处理(P<0.05,下同).与空白对照相比,各酚酸类物质持续累积均会显著降低土壤细菌群落Sobs、Shannon、ACE和Chao1多样性指数;苯甲酸、咖啡酸、阿魏酸和丁香酸处理后土壤细菌门分类水平上的优势种群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转变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中丁香酸处理后土壤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最高,达90.4%,而苯丙酸处理与其他酚酸处理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其优势种群为变形菌门,相对丰度达47.3%.RDA结果显示,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与pH、NO3-N和NH4-N呈正相关.在酚酸物质处理的土壤中接种青枯菌28 d后,青枯菌的繁殖数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其中以丁香酸处理最高,达8.16 lg CFU/g土.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中青枯菌数量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他群落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番茄根际土壤累积的酚酸类物质可破坏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使其抵御青枯菌入侵的能力减弱,从而加快病害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