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猪ISG20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抗PEDV感染的初步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猪干扰素刺激基因20(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20,ISG20)的序列信息及其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增殖的影响,以提取的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总RNA为模板扩增猪ISG20基因的CDS区序列,并应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进而构建pcDNA3.1-3×Flag-ISG20重组质粒转染入IPEC-J2细胞鉴定表达情况。此外,在转染重组质粒的细胞中感染PEDV分析ISG20对PEDV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猪ISG20基因CDS区的大小为516 bp,编码171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pI)为8.84;猪ISG20存在2个N-糖基化位点和23个磷酸化位点,主要定位于细胞骨架和细胞质中,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构建的pcDNA3.1-3×Flag-ISG20重组质粒能够在IPEC-J2细胞中表达,蛋白大小约为19.6 ku,而且可以明显抑制PEDV的增殖;克隆了猪ISG20基因,并且在IPEC-J2细胞中重组质粒pcDNA3.1-3×Flag-ISG20能够表达且发挥抑制PEDV增殖的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PEDV与ISG20的相互作用,以及以此为靶点筛选抗PEDV生物制剂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干扰素刺激基因20 生物信息学分析 真核表达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湿鲜发酵豆粕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中国饲料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湿鲜发酵豆粕替代豆粕对快大型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720只1日龄快大型黄羽肉公雏[初始体重(41.83±0.02)g],采用完全随机区组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栏)30只鸡。试验期55 d(1~25日龄和26~55日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按照湿鲜发酵豆粕1.2:1替代豆粕,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2%、4%和12%湿鲜发酵豆粕。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选取6只鸡屠宰,采集胸肌、腿肌、脏器、血清及空肠黏膜等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湿鲜发酵豆粕对黄羽肉鸡日增重无显著影响,1~25日龄,4%添加组料重比与对照组相比降低3.31%(P <0.05),26~55日龄,12%添加组和4%添加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5.46%和3.98%(P <0.05)。12%添加组肉鸡腿肌率较对照组降低4.29%。12%添加组宰后45 min胸肌pH较对照组降低3.83%(P <0.05)。4%添加组和12%添加组总抗氧化能力分别较对照组降低45.09%和38.22%(P <0.05),2%添加组与对照组总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差异。添加湿鲜发酵豆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适口性,采食量增加,本试验条件下,湿鲜发酵豆粕4%添加较为合适。

关键词: 湿鲜发酵豆粕 生长性能 胴体品质 抗氧化能力 黄羽肉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是一种能引起猪和人感染,危害较大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猪链球菌在自然状态下具有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是其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已知猪链球菌是在感染的黏附、集结和分散3个阶段形成生物被膜,其中毒力因子(荚膜多糖、溶菌酶释放蛋白和溶血素)起到主要作用,整个形成过程由细菌细胞的信号转导系统进行调控.细菌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是细菌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它对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并通过调控水平基因转移、复制、生物被膜形成等方式增强细菌耐药性,同时在增加细菌密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够增强猪链球菌的耐药性,其耐药机制主要涉及QS系统调控、胞外聚合物的形成、细胞外DNA作用、外排泵作用、生物被膜结构和水平基因转移.明确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调控及生物被膜引起耐药的机制,对猪链球菌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化学消毒剂、高温、紫外线和臭氧均能破坏猪链球菌的生物被膜并杀灭细菌;使用抗生素或抗菌剂等化学合成药物能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或破坏生物被膜,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作用,实现治疗猪链球菌感染的目的.此外,部分中药对猪链球菌的生物被膜有抑制和破坏作用,其活性成分具有抗耐药的特性,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笔者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调控机制及其引起的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目前的防治策略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猪链球菌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猪链球菌 生物被膜 调控机制 耐药机制 药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编码遗传资源在作物重要农艺性状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传统作物遗传研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一直是研究的焦点。然而,近年来的科学进展揭示了非编码遗传资源在调控作物产量、品质和抗性等重要农艺性状中的关键作用。这些非编码遗传资源包括调控性非编码RNA、组成性非编码RNA、基因非编码区序列、核酸适配体以及由非编码序列衍生的小肽,它们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代谢、基因组稳定性以及生物技术应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为非编码遗传资源的系统发掘和功能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作物育种领域,非编码遗传资源的精准调控特性为提升农艺性状提供了全新手段,突破了传统编码基因研究的局限性。相关研究不仅揭示了非编码序列在作物复杂性状调控中的多样化功能与精细调控机制,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文综合评述非编码遗传资源在作物农艺性状调控中的研究进展,系统梳理这些非编码元件的分类、起源与演化背景,详细讨论其在调控作物重要农艺性状中的作用机制和调控网络,最后探讨非编码遗传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潜力,并对其在未来遗传改良中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通过系统地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可为未来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促进非编码遗传资源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 非编码调控序列 农艺性状 基因表达调控 作用机制 作物遗传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豇豆抗锈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豇豆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豆类作物,在我国既是重要的杂粮作物,也是传统的豆类蔬菜作物。锈病是豇豆生产上三大主要病害之一,选育抗锈病品种是防治锈病最经济有效的策略,筛选抗锈病种质、解析其遗传基础是抗锈病育种的关键和前提。本研究对215份豇豆地方品种进行抗锈病精准鉴定,筛选出40份抗锈病种质。利用重测序技术鉴定了215份种质的基因型,获得3880169个高质量SNPs和469398个高质量InDels。群体结构分析将之分为4个亚群,亚群分类与荚长、荚型高度相关。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出10个与锈病抗性显著相关的基因组区段,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单倍型分析显示各峰值SNP的不同等位变异与锈病抗性高度相关,且随着有利等位变异的聚合,群体内抗病材料的比例显著升高。本研究鉴定出10个可能的抗锈病候选基因,包括含BTB/POZ结构域蛋白基因、LRR受体类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基因、乙烯反应转录因子、交替氧化酶基因等。本研究为豇豆抗锈病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因资源。

关键词: 豇豆 锈病 关联分析 重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主销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广东博罗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推进主销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国家粮食安全总体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例,通过构建粮食产业“产品体系、产业链和业态”空间拓展新理论,详细分析这3种空间拓展在博罗县丝苗米产业发展中的具体实践。深度思考并凝练出“良好资源基础+有责任的政府+有情怀的企业+长期的科技支撑”粮食生产与主销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提升主销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自给水平。该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达的主销区内仍存在保持良好粮食生产条件和能力的地区,应充分发掘其粮食生产的资源基础,重视种业振兴,延长粮食产业链条,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强化政府推进土地、资金等要素的政策制度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及科研团队合作,注重科技创新,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可为主销区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粮食安全 主销区 拓展空间 产品体系空间 产业链空间 产业业态空间 高质量发展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适宜"稻稻油"模式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评价与筛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筛选适宜广东“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解决目前生产上轮作茬口不衔接的突出问题,促进广东粮油产能提升。【方法】试验在双季稻冬闲田实施,以25个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为评价材料,调查测定各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分析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试验品种全生育期变幅为136~151 d,播种期至初花期、初花期至盛花期、盛花期至终花期、终花期至成熟期的持续时间均值分别为88.0、7.2、21.1和30.0 d,大于0℃平均有效积温分别为1 648.4、98.3、360.3和525.3℃;平均产量1 832.1 kg·hm-2(变幅1 279.0~2 288.1 kg·hm-2),平均日产量12.5 kg·hm-2 (变幅8.6~15.5 kg·hm-2);每角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籽粒含油量(w)平均44.5%(变幅40.4%~48.4%),蛋白质含量(w)平均22.4%(变幅19.2%~25.4%),油酸含量(w)平均58.5%(变幅19.6%~73.3%)。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播种期至初花期的平均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含油量与播种期至初花期的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表明,11个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属于高产类型,日产量高以及每角粒数、一次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多是其主要特征。【结论】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在广东的适应性差别大,日产量高以及每角粒数、一次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多的品种能够充分利用生育前期光温资源,有利于高产和高油性状形成,适宜在粤中与丘陵稻作区“稻稻油”模式中应用。

关键词: 三熟制 “稻稻油”模式 水旱轮作 甘蓝型冬油菜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角胸叶甲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是茶叶种植区的主要害虫,其触角在寻找食物源和交配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触角外部形态以及感器的类型、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茶角胸叶甲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9个亚节)组成,雄虫触角总长度显著大于雌虫。在触角上发现6种感器类型及其10种亚型结构,包括5种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B9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雌雄虫之间的感器类型未发现差异。触角第9鞭节的感器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而第1鞭节仅观察到刺形感器。雄虫的毛形感器Ⅱ、Ⅳ、Ⅴ长度显著大于雌虫。这些结果对于开发基于茶角胸叶甲行为特征的生物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茶角胸叶甲 扫描电子显微镜 丝状触角 触角感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柑橘沙皮病的防治效果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筛选出安全高效的柑橘沙皮病防治药剂,对新型复配剂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在柑橘沙皮病防治中的效果及其适宜使用剂量进行探讨。通过2021—2022年的田间药效试验发现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柑橘沙皮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021年施药处理3次后,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200 mg/kg对柑橘叶片和果实沙皮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60%和77.97%,2022年施药处理3次后,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200 mg/kg对柑橘叶片和果实沙皮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65%和76.37%,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0%吡唑萘菌胺可湿性粉剂和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柑橘安全、高效,值得应用于柑橘沙皮病防治的示范与推广。

关键词: 吡唑萘菌胺 戊唑醇 柑橘沙皮病 药剂防治 效果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南古茶树的保护现状分析与建议

广东茶业 2024

摘要:粤北清远连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文章综述了连南古茶树资源的现状;对先天劣势问题凸显、产业化效益不明显、品牌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提出政企协农学多方助力、科学技术赋能、以及提升品牌孵化能力等相应的保护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与茶企茶农提供学习,共同推进连南古茶树资源有效保护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连南茶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连南 古茶树资源 病虫害 保护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