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不同土壤条件下辣椒苗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抗性辣椒品种根际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为定向优化辣椒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提供依据。【方法】以辣椒感病品种‘海澜99’(Hailan 99,HL99)和抗病品种‘三峡青’(Sanxiaqing,SSQ)为供试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感病土壤和非感病土壤对不同抗性辣椒根际土壤细菌及真菌的群落多样性、物种组成、相关性网络和功能的影响。【结果】通过高通量测序,从土壤细菌样品中共获得 66 617个操作分类单元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其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 (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约为 40.1%和15.3%;从土壤真菌样品中共获得 2 948个OTUs,其中优势菌门均为子囊菌门 (Ascomycota),平均相对丰度约为47.8%。在不同土壤条件下,辣椒品种间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具有明显差异。在感病土壤条件下,辣椒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降低、OTUs降低6.5%~7.8%,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增加、OTUs增加8.8%~9.8%;镰刀菌属真菌在感病品种(5.0%)中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抗病品种(4.8%),而踝节菌属、被孢菌属真菌和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细菌在感病品种中的相对丰度明显低于抗病品种,整体呈现感病土壤条件下抗病品种根际有益真菌和细菌属丰度高于感病品种的趋势。基于物种丰度表,在属水平分别计算真菌-真菌、真菌-细菌和细菌-细菌物种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辣椒根际微生物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真菌-真菌和真菌-细菌间均呈现出较高的共现性(正相关百分比> 50%),表明合作关系大于竞争关系;细菌-细菌间形成更为复杂的网络结构,其正相关百分比约为49.9%。【结论】在不同土壤条件下,不同辣椒抗病品种间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根际微生物互作形成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网络结构。抗病品种根际有益菌丰度高于感病品种,可抑制致病菌,形成更健康的土壤微生态环境。本研究还鉴定出与镰刀菌属、轮枝菌属、木霉属、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等相关的关键类群,将为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定向优化提供重要信息,为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辣椒 土传病害 根际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喷雾助剂对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豇豆叶片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用于豇豆的农药喷雾助剂,使药液在作物表面起到更好的铺展效果。首先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豇豆叶片近、远轴面的叶片结构,然后通过测定接触角计算豇豆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最后测定了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thiamethoxam WG)与加入4种喷雾助剂后,不同浓度药液的表面张力以及液滴在豇豆叶片上的静态、动态接触角。结果表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不同浓度稀释药液的表面张力均大于豇豆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表明该制剂本身不能在豇豆叶片上很好地润湿铺展;当药液1 250倍稀释液分别加入助剂0.4%silwet stik、0.5%迈丝后,药液的表面张力分别为24.58 mN/m和31.07 mN/m,小于豇豆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32.31 mN/m。该药液1 250倍稀释液加入体积分数为0.5%助剂迈丝后,其动态接触角下降速率与其他3种助剂相比快,60 s后接触角为39.68°。因此在使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喷施豇豆叶片时,建议在稀释倍数为1 250倍的药液中添加0.5%助剂迈丝,有助于药液在豇豆叶片上的润湿效果。

关键词: 助剂 噻虫嗪 水分散粒剂 豇豆 润湿性 表面自由能 表面张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球虫病7价多表位嵌合重组抗原ET seven真核质粒的构建、表达及其初步功能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以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tAMA1、EtAMA2、EtMIC3、EtMIC4、EtMIC13、EtROP5和EtSAG1等入侵相关蛋白分子为抗原基础的多表位嵌合重组抗原ET seven真核表达质粒,同时验证其在DF-1细胞中的表达和通过不同辅助递送方式在鸡体内的表达及其免疫功能。本研究利用生信分析获得7个抗原表位,分别提取柔嫩艾美耳球虫不同发育阶段虫体总RNA,通过RT-PCR扩增获得EtAMA1、EtAMA2、EtMIC3、EtMIC4、EtMIC13、EtROP5和EtSAG1等7个抗原的表位区域编码基因,构建基因图谱由公司合成以pcDNA3.1(+)为真核表达载体,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ET seven;将鉴定阳性、测序正确的质粒pcDNA3.1-ET seven转染至DF-1细胞,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T seven重组基因片段在DF-1细胞中的表达;以磷酸钙纳米颗粒作为辅助质粒递送佐剂检测pcDNA3.1-ET seven在鸡体内引起的细胞因子水平变化,间接ELISA检测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显示: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ET seven,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到ET seven的特异性表达,质粒通过磷酸钙纳米佐剂免疫鸡体后,检测细胞因子IL-2、IL-6、IL-10、IL-12、IFN-γ、CD-40均在三次免疫后7 d高水平表达,其中CD-40与IL-6的表达水平最高。pcDNA3.1-ET seven重组质粒结合磷酸钙佐剂肌肉注射二次免疫后7 d间接ELISA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呈阳性。结果表明,pcDNA3.1-ET seven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在鸡体内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鸡球虫病的疫苗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柔嫩艾美耳球虫 多表位重组质粒 真核表达 DNA疫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周期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及生殖行为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光周期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生殖行为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的光周期(12L:12D、16L:8D、20L:4D)对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及生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时间20 h时,甜菜夜蛾的卵孵化率仅为74.0%,幼虫历期缩短至11.5 d,幼虫存活率降低至57.8%,化蛹率仅为57.8%,蛹重减轻至0.1905 g及成虫寿命缩短至6.3 d。在雌雄比1:1的条件下连续观察7个暗期,发现在第3暗期中,12 h光照下的甜菜夜蛾求偶起始时间距暗期时长(212.4 min)是20 h光照下(51.4 min)的4倍;光周期12L:12D、16L:8D和20L:4D下的总求偶次数分别为47.7次、37.9次和25.5次,三种处理相互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交配起始时间会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缩短或减少;12h光照下的产卵量(855.0)约为20h光照下产卵量(301.6)的2.5倍。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光周期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的影响,可为甜菜夜蛾的室内人工繁育及田间绿色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甜菜夜蛾 光周期 生长发育 生殖行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玉米-菜心"轮作的效益及其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取食的影响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4

摘要:【目的】为了克服蔬菜连作障碍问题,积极推广“甜玉米-菜心”轮作栽培模式,本研究探讨该轮作模式生态、经济效益及其对主要虫害的控制作用,为充分发挥该轮作栽培模式的优势提供参考。【方法】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3个轮作菜场与3个连作菜场开展种植模式、种植品种、施药施肥、产量效益等方面的调查,并调查轮作菜场与非轮作菜场内首茬菜心黄曲条跳甲为害情况的差异;同时测定不同有机溶剂提取的甜玉米根及根际土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取食的影响,采用陷阱实验进行驱避活性验证。【结果】比较轮作和连作菜场种植效益和减肥减药效果发现:轮作菜场的年平均利润为31 700元/hm2,比连作菜场利润增加2 545元/hm2,提高8.73%;轮作菜场比连作菜场的复合肥施肥量和农药制剂使用量均显著减少,平均减少率分别为61.15%和41.29%;轮作菜场第一茬菜心黄曲条跳甲的日为害孔洞数相对于连作蔬菜地减少了80.37%。甜玉米根系和根际土提取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根际土的石油醚提取物(1.63 mg/L)和根的无水乙醇提取物(2.10 mg/L)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具有较强的拒食驱避效果,拒食率分别为54.5%和56.6%。陷阱实验结果表明:1.63 mg/L根际土石油醚提取物处理后的驱避率为78.3%,驱避效果最优。【结论】“甜玉米-菜心”轮作模式可实现提质增效和减肥减药,并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具有驱避作用。

关键词: “甜玉米-菜心”轮作模式 连作障碍 减肥减药 经济效益 黄曲条跳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双胚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高产一直是玉米育种的研究热点,传统方式提高玉米产量已进入瓶颈期,玉米双胚这种特殊遗传现象可能为获得高产提供突破性方向。为了解双胚现象发生的遗传机制,本文归纳了包括玉米等多种作物双胚、多胚现象的前人研究,从多维度整合了相关的遗传表现、细胞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子机制研究等内容。此外,本文总结了有关双胚的部分研究方法,为双胚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及玉米高产育种研究提供可行性参考。通过前人研究,本文发现玉米双胚基因挖掘方面暂未有突破性进展,因此预测有关双胚现象的研究重点仍是影响双胚性状表达的关键遗传位点的定位与候选基因的挖掘,以进一步解析玉米双胚现象的分子网络机制,为指导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玉米 双胚现象 高产 遗传位点 双胚基因 分子机制 高产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以河南省杞县大蒜为例

农村.农业.农民 2024

摘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加快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业强省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杞县大蒜产业的深入分析,剖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大蒜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提升生产标准化水平、加快培育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持续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特色优势产业 大蒜 高质量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菠萝新品种-粤绿煌

中国果业信息 202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球气候变化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稻田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稻田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一直是研究关注的热点和重点。IPCC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气候变暖、大气CO2浓度和近地层臭氧(O3)浓度升高,三者对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稻田微生物群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很敏感,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稻田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稻田微生物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效应以及稻田关键微生物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应用,指出未来应综合考虑多因子气候变化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加强对其机制的研究,加强稻田微生物对温室气体排放调控效应和机制研究,以及筛选减排效果显著的微生物类群用以开发成熟的稻田温室气体减排微生物产品。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 温室气体 微生物群落 减排 稻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速冻技术在竹笋冻结应用中的适宜性分析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浸渍速冻技术(IF)、液氮喷雾速冻技术(LNF)和压力转移速冻技术(PSF)对3种新鲜竹笋(‘甜龙笋’‘马蹄笋’‘毛竹鞭笋’)进行冻结,探究3种速冻技术对竹笋的冻结特性及冷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效果最佳的是LNF组,竹笋在LNF中的冻结速率最快,‘甜龙笋’‘马蹄笋’和‘毛竹鞭笋’冻结速率分别是缓慢冷冻组(RF)的12.43、3.92倍和7.5倍。3种竹笋的汁液损失率均小于2%,硬度比RF组提高47.26%~65.02%、总氨基酸损失率比RF组降低7.88%~38.91%,LNF组笋体内的自由水占比低于其他3种冷冻方式,并且其水分与组织结合最为紧密,在微观结构上最趋近于新鲜样品;IF组的冷冻效果次之。PSF组虽然在维持竹笋的色泽及抑制酶促褐变方面表现最佳,该处理组竹笋的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分别比新鲜样品低27.76%~45.24%和27.05%~80.86%,但竹笋的维管束结构被严重破坏,造成了6.12%~10.47%的汁液损失率和更严重的水分迁移。综上所述,液氮喷雾速冻技术在冻结速率和品质保持方面表现最佳,是3种速冻技术中最适合于竹笋速冻加工的方法。

关键词: 速冻 竹笋 冻结特性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