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施加镁肥可实现水稻减肥增效双赢

中国农资 2024

摘要: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其产量高、产量稳定性好等特点,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水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然而在我国南方地区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普遍低于作物正常生长所需(<120mg/kg),特别在华南地区缺镁土壤占比高达76%,加之华南地区土壤pH普遍偏低、周年降雨量大、雨热同期,土壤镁营养处于不断流失、输出状态.同时因水稻种植过程中为了追求高产盲目施用大量氮、磷、钾肥,而忽视了镁等中微量元素肥料配施,导致水稻生产中土壤缺镁问题突出,已逐渐成为阻碍水稻产量提升的新限制因子.

关键词: 产量稳定性 限制因子 水稻种植 土壤交换性镁 缺镁 输出状态 减肥增效 长江以南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人才培养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探析-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2024

摘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遵循新的生产力理论,农业科研院所实现高水平建设亦需要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理论指导。文章通过厘清人才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以人才为着力点,分析农业科研院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面临的科技人才培养问题,并从精准引育农业新质科技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新生态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农业科研院所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以期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以高质量人才工作服务支撑农业科研院所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科研院所 人才培养 高质量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鹅呼肠孤病毒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24

摘要:2020年以来,在我国养鹅地区出现了一种由新型鹅呼肠孤病毒(Novel goose reovirus,NGRV)引起的以肝脾点状白色灶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特征的鹅传染性疾病。为了快速有效地检测NGRV,本试验针对禽呼肠孤病毒的λC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了基于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强,对鹅细小病毒、坦布苏病毒、鹅圆环病毒、番鸭呼肠孤病毒、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和鹅星状病毒等病原不存在交叉反应;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最低可检测限为56.6 拷贝/μL,比常规PCR方法敏感10倍;该方法的重复性良好,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小于2%。对37份疑似新型鹅呼肠孤病毒病的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荧光定量RT-PCR和RT-PCR检测出阳性样品均为13份,两者符合率为100%。测序结果表明,13份阳性样品均为NGRV。本试验成功建立了NGRV 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为新型鹅呼肠孤病毒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新型鹅呼肠孤病毒 TaqMan 荧光定量RT-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穿心莲NAC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NAC(包括NAM、ATAF和CUC亚家族)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对各种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鉴定和分析穿心莲中的NAC基因家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穿心莲中的NAC基因家族,并对其理化性质、进化关系、顺式作用元件、染色体位置分布、共线性以及表达谱进行了详细分析。共鉴定出91个穿心莲NAC基因,蛋白长度为139~715 aa,不均匀分布在染色体两端;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绝大多数基因定位在细胞核中;通过和拟南芥NAC蛋白构建进化树,将其分为16个亚家族;物种内共线性分析发现穿心莲NAC中有4组串联复制和36对片段复制基因对;基于亚家族功能保守性,顺式作用元件分析以及干旱胁迫和MeJA处理转录组分析,挖掘了响应穿心莲干旱和穿心莲内酯合成的NAC基因。本研究对穿心莲的NAC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和分析,预测了干旱和内酯合成相关基因,为后续NAC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穿心莲 NAC基因家族 干旱胁迫 MeJA处理 全基因组鉴定 生物信息学 理化性质 进化树 顺式作用元件 染色体位置分布 共线性分析 表达谱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测定脂肪酸甲酯的响应机理与定量规律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国内外现行标准中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GC-FID)测定脂肪酸甲酯(fatty acid methyl esters,FAME)定量方法的不足,本实验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从仪器、色谱柱、分流比、标准物质方面系统研究利用GC-FID分析37种FAME的响应规律、理论模型及实验干扰因素,提出"质量系数"和"关联因子"概念,揭示实验关联因子(experimental relevance factors,FFE)和理论关联因子(theoretical relevance factors,FFT)的函数关系和等值性条件,并经多个实验证实了关联因子的稳定性,发现当脂肪酸碳数大于10时,可充分利用理论质量系数(theoretical quality coefficient,QCT)和FFT对FAME进行相对或绝对定量;当脂肪酸碳数小于10时,可以通过现配FAME标准物质等方法精确测定实验质量系数(experimental quality coefficient,QCE)和实验关联因子FFE,并用此校正FAME的量进行定量,不仅能够提高定量结果的准确性,而且能够增加标准物质的使用时效以及节省标准物质的使用量.

关键词: 脂肪酸甲酯 甲酯化 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 质量系数 关联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渔共生模式下水稻种植覆盖率对水稻产量和鱼塘水质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24

摘要:稻渔共生是"一水两用"的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在稳定水产养殖的同时增加粮食产量.以优质籼稻品种粤香430和五山丝苗为试验材料,在养殖澳洲淡水龙虾鱼塘中开展不同水稻种植覆盖率(0%、25%、50%和75%)对水稻产量和鱼塘水质的影响,以为优化稻渔共生技术、提高稻渔产量和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以30个水稻品种(种植覆盖率约37.1%)为参试材料,在养殖大口黑鲈鱼塘中进行水稻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种植覆盖率50%和75%处理的稻谷产量明显高于覆盖率25%的处理,其中,粤香430以覆盖率50%处理的产量最高,五山丝苗以覆盖率75%处理的产量最高.种稻养虾模式下鱼塘水体的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亚硝态氮(NO2--N)、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浓度均显著低于不种稻处理(覆盖率0%),水体总有机碳(TOC)在水稻生长前期也表现相同趋势,水体酸碱值(pH)和溶解氧含量(DO)在整个水稻生育期内无显著变化.在鱼塘种稻养殖大口黑鲈模式下,华航48号、双黄占、青香优丝苗、粤香430、泰丰优208和五山丝苗的稻谷产量较高,均达到5.50 t/hm2以上.综上所述,稻虾共生模式下50%水稻种植覆盖率具有较稳定的水稻产量和净化养殖水质,适合在鱼塘养殖澳洲淡水龙虾模式应用.

关键词: 稻渔共生 水稻 种植覆盖率 品种筛选 产量 鱼塘水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木香叶功能及开发研究进展

广东茶业 2024

摘要: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 Spreng.)在我国已有悠久的使用历史并受到广泛关注。黄酮类、二苯甲酮类和挥发油类等化合物是白木香叶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糖血脂、镇痛、抗炎等功效。目前,白木香叶在中国的部分地区已被加工成食用、药用、日化产品等。然而,由于相关法规和品质标准体系尚未健全,制约了白木香叶产品的开发利用。本文介绍了当前白木香叶产品的开发应用情况、有效成分及保健功能等,并且针对白木香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展望,以期为白木香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白木香叶 有效成分 产品开发 保健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椰糠栽培基质特性及其对香蕉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用的香蕉组培苗栽培基质,开展以生物炭为主要物料的栽培基质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以‘中蕉8号’为香蕉组培苗,椰糠、铁粉和生物炭为基质材料,通过在椰糠中添加系列体积比的生物炭(2%、5%、10%、20%、50%)及铁粉,设置7个处理,于2022年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的试验基地开展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添加生物炭对椰糠的大部分性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同时添加铁粉大幅降低了基质有效磷含量。生物炭添加低于20%时,香蕉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量显著增加了3.5%~193.8%,地下部干物质量显著增加了22.2%~39.8%,植株氮含量显著提高了5.0%~182.9%(B10I除外)、钾含量显著提高了7.1%~178.1%,说明添加生物炭改善了香蕉组培苗的氮素和钾素营养。生物炭添加量高于20%,尽管对基质的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抑制香蕉植株生长。同时添加铁粉,大幅降低了基质有效磷含量,也抑制了植株的生长。综合比较,在椰糠中添加2%~10%体积比的生物炭适用于香蕉组培苗栽培,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 椰糠 生物炭 香蕉组培苗 栽培基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革阿里提取物对红火蚁工蚁的生物活性研究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东革阿里Eurycoma longifolia提取物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工蚁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采用水试管喂毒法测定了其主要成分苦木苦味素对红火蚁工蚁的毒杀活性和行为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喂毒后1~10 d,苦木苦味素化合物ep6对红火蚁工蚁的毒杀活性与处理时间和浓度呈正相关,20 mg/L浓度下处理10 d后的死亡率为77.78%。ep6对红火蚁工蚁的聚集率、抓附率、行走率、爬杆率和食物识别率有显著抑制活性,但对红火蚁食物消耗率基本没有显著影响。20 mg/L浓度下处理10 d的聚集率、抓附率、爬杆率、行走率、食物识别率和食物消耗率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73.86、50.27、44.99、27.78、6.67和10.81百分点。苦木苦味素化合物对红火蚁工蚁具有良好的毒杀和抑制行为活性。

关键词: 红火蚁 东革阿里 苦木苦味素 毒杀活性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果龙眼新品种-良圆龙眼

中国果业信息 202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