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养殖密度对华南鲤幼鱼生长特性的影响
《渔业研究 》 2019
摘要:为了提高稻田养殖的效率,了解不同养殖密度对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幼鱼生长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在室内水族箱中养殖初始体质量约为0. 35 g、孵化三周的华南鲤幼鱼,密度分别为M1 (43. 48尾/m2)、M2 (86. 96尾/m2)、M3 (173. 91尾/m2)、M4(347. 83尾/m2)四个组,进行11周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存活率无显著影响,但华南鲤幼鱼的体质量、体长、日增重(DWG)、净增重(NY)、肥满系数、变异系数(CV)和特定生长率(SGR)都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M1组的体质量、体长、日增重、净增重、特定生长率均最大,其中日增重、净增重、特定生长率均与M2组无显著差异,但是M1组的变异系数较M2组要小。研究结果表明,此阶段华南鲤幼鱼最适养殖密度为M1 (43. 48尾/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媒介融合背景下科技扶贫策略分析
《传播力研究 》 2019
摘要:随着205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实施,互联网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进行科技扶贫是目前所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就现在而言,我国科技扶贫还存在报道信息来源广泛,但是自采信息比例较低;传播内容多样,但是栏目边界模糊;信息脱离现实等问题。因此,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科技扶贫应当首先增加自采信息的比例,其次要构建传播体系,明确栏目设计,最后要增强信息的真实性与贴近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r~(6+)对牙鲆仔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海洋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Cr~(6+)对海水鱼类的毒性机理,利用静水式鱼类急性毒性测试方法,开展了Cr~(6+)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仔鱼和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获得了24、48、72、96 h所对应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计算了Cr~(6+)对牙鲆的安全浓度,并对急性毒性下红细胞核异常率和鳃的损伤进了观察。结果表明,Cr~(6+)对牙鲆仔鱼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75. 19、67. 13、49. 77、31. 09 mg·L~(-1);对幼鱼的LC50分别为462. 13、435. 36、390. 19、322. 41 mg·L~(-1)。安全浓度分别为16. 05 mg·L~(-1)(仔鱼)和115. 91 mg·L~(-1)(幼鱼)。Cr~(6+)对牙鲆仔鱼的毒性属于中等毒性,而对幼鱼的毒性为低等毒性。Cr~(6+)对红细胞核异常率的影响呈现质量浓度、处理时间—效应关系。Cr~(6+)会造成牙鲆鳃的损伤,且损伤程度随着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加重。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Cr~(6+)对海水鱼类的毒性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合细菌菌剂和沼泽红假单胞菌对实验水体氮磷营养盐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光合细菌菌剂与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的生理生态特性,分析了不同初始菌量的菌剂PG和菌株PSB-1对实验水体氨氮(NH_4~+-N)、亚硝氮(NO_2~--N)、硝氮(NO_3~--N)和活性磷(PO_4~(3-)-P)的降解效果,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菌剂PG的优势菌组成及实验结束时水体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显示,菌剂PG组对实验水体的PO_4~(3-)-P、NO_3~--N和NO_2~--N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其最大降解率分别为40.98%、28.28%和20.12%。菌株PSB-1组仅对实验水体的NO_2~--N和PO_4~(3-)-P有一定的降解效果,其最大降解率分别为14.19%和9.88%。菌剂PG的主要优势菌为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 sp.)。实验7 d后实验组水体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水体细菌数量增长,形成以异养细菌为优势菌的菌群结构。结果表明光合细菌菌剂PG对水质因子的降解效果优于沼泽红假单胞菌PSB-1,但与报道的高效光合细菌菌株的降解能力存在一定差距。
关键词: 光合细菌菌剂 沼泽红假单胞菌 氮磷营养盐 微生物群落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标志放流步骤的优选及其在黄鳍棘鲷中的应用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标志放流过程中,关键细节缺失参考依据易导致标志鱼因标志操作不规范而死亡(或导致标志脱落),从而影响基于标志群体抽样的增殖效果评估、放流群体时空格局等后续研究的准确性。本研究以南海重要增殖放流鱼类黄鳍棘鲷为对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比了标志过程中关键操作(标志前麻醉与否、标志部位、植入角度)的生长率、存活率、标志保留率的差异。40 d的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标志操作对鱼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麻醉与否对实验鱼的存活率影响极显著。标志部位、植入角度对标志保留率影响显著。优选出的最佳标志操作组合为麻醉,将T型标志以45°植入背鳍基前部肌肉(存活率95.56%、标志保留率98.89%)。综合以往资料,本研究提出了黄鳍棘鲷[体长(10.05±0.39)cm]T型标志操作规范建议,为今后科学开展标志放流提供参考依据:①标志前暂养,将待标志鱼放入培育池内暂养3 d或以上,标志前24 h停食;②材料消毒,将T型标志和标志枪针头用75%酒精浸泡消毒5 min;③麻醉,用30 mg/L丁香酚溶液(或MS-222麻醉剂)麻醉至鱼体腹部向上翻转时,迅速进行标志;④标志,用标志枪针头拨去标志部位的1个鳞片,然后针头与鱼体呈45°将T型标志植入背鳍基前部肌肉;⑤鱼体消毒,将标志鱼放入含有5%聚维酮碘(或高锰酸钾)的海水溶液中药浴消毒30 min;⑥标志后暂养,消毒后的标志鱼人工暂养7 d后可放流。
关键词: 黄鳍棘鲷 标志放流步骤 T型标志 多因素方差分析 增殖放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球变暖停滞的研究进展回顾
《地球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8—2012年,全球平均地面增温速率较之前明显趋缓,出现全球变暖停滞现象,该现象的成因与机制是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主要从外部强迫和内部变率2个角度回顾全球变暖停滞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从气候系统外部强迫影响来说,全球变暖停滞主要受到太阳活动、火山爆发、气溶胶以及平流层水汽等的影响。从气候系统内部调控作用来看,全球增温速率减缓主要受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大洋自然变率以及相应的热量再分配过程的影响。全球变暖停滞期间气候系统内部能量并没有减少,其中一部分能量被转移并储存在了海洋中深层,从而对全球增温减缓产生影响。同时,重点回顾了针对部分耦合强迫作用的"起搏器"试验,该类试验是研究全球变暖停滞的特征、成因及机制的有力手段。此外,也总结了全球变暖停滞现象对气候系统能量收支平衡、资料、模拟以及相关政策制定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全球变暖停滞 外部强迫 内部变率 能量 起搏器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相邻虚拟道叠加的超虚折射干涉法及其在广角OBS折射波增强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报 》 2019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角地震的远偏移距折射初至含有地下深层的信息,提高远偏移距折射波信噪比能够有效提高初至拾取精度,对于深部结构的层析速度建模十分有利.超虚折射干涉法基于干涉原理对远道折射波进行增强,它在炮点和检波点都非常密集的情况下效果较好.然而,在应用于台站间距较大且环境噪声较强的广角海底地震仪(OBS)观测时,该方法对折射波的增强能力不足,而且容易产生虚假波形,造成增强后的折射波信噪比仍然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基于相邻虚拟道叠加的超虚折射干涉法,通过叠加相邻虚拟道来提高远道与近道互相关的准确度,以达到稳定增强远道折射波信噪比的目的.理论实验和实际资料测试均显示,基于相邻虚拟道叠加的超虚折射干涉法在台站间距较大和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能够准确构建虚拟道,且增强后的波形同相轴连续程度和信噪比均较高,有利于拾取高精度的折射初至到时.本文方法也可用于增强陆上炮间距较大的广角地震数据折射波.
关键词: 超虚折射干涉法 广角OBS 折射波 相邻虚拟道叠加 远偏移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记录的浮游藻类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特征
《海洋地质前沿 》 2019 CSCD
摘要:对渤海辽东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辽东湾51个站位的调查研究发现,硅藻、甲藻和颗石藻这3种浮游植物的生物标志物含量分布规律不明显,为了消除粒度和沉积速率的影响,将这3种生物标志物总量与总有机碳(TOC)含量做比值,得到的相对含量从湾内到湾口随着离岸距离增加而增加,生物标志物指示的初级生产力与现场调查的结果一致,表明生物标志物法基本可以用来重建初级生产力。辽东湾海域初级生产力在湾口高于湾内,表明其主要控制因素是水体浊度而不是陆源营养盐的输入。辽东湾西侧菊花岛附近初级生产力的高值主要与人类养殖、陆源排污等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相对比例结果显示,辽东湾两侧近岸区硅藻和甲藻相对贡献高,尤其是硅藻占据绝对优势,这主要与硅藻在高营养盐的情况下具有竞争优势有关,而在辽东湾中部发现高的颗石藻相对贡献与黄海暖流入侵路径相对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海船载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舰船电子工程 》 2019
摘要:船载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可以对深海海流流速剖面进行连续、非接触式、高效率的走航式观测,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资料。首先介绍了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的基本原理,然后系统介绍了Teledyne RDI、RoweTechnologies Inc.和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等推出的深海船载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最后展望了深海船载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的发展趋势是双频/多频联合探测、大深度海流流速测量和换能器安装偏差快速校准。
关键词: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深海 走航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