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酶联免疫法检测海洋贝类中的荧蒽
《分析试验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以BSA和OVA为载体蛋白,利用活化酯法和混合酸酐法合成了荧蒽的免疫原和包被原,对新西兰大白兔进行免疫,制备出效价较高、特异性较好的荧蒽多克隆抗体。建立出一种检测贝类中荧蒽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方法(ic-ELISA),优化了包被原、一抗、二抗工作浓度,包被时间、抗原抗体反应时间及封闭液等实验检测条件。该方法特异性强,稳定性和灵敏度高,线性回归方程为y=19. 97x+15. 495 (R~2=0. 99),线性范围为1~500 ng/mL,IC_(50)为53 ng/mL,检出限为0. 94 ng/mL,回收率为81. 3%~102. 5%,RSD为2. 5%~8. 9%。将该法应用于实际贝类样品的检测,检测结果和HPLC相比,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该方法可用于实际样品中荧蒽的快速分析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藜芦醇对松浦镜鲤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肝脏抗氧化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对松浦镜鲤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肝脏抗氧化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3.00±0.15) g的松浦镜鲤72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80、160、240、320和400 mg/kg的白藜芦醇,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饲料添加不同水平的白藜芦醇对松浦镜鲤的增重率、肥满度和肝体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160、240和320 mg/kg白藜芦醇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饲料添加240和320 mg/kg白藜芦醇组脏体指数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160 mg/kg白藜芦醇组中肠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160 mg/kg白藜芦醇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饲料添加160和240 mg/kg白藜芦醇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饲料添加80和160 mg/kg白藜芦醇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160和240 mg/kg白藜芦醇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升高(P<0.05),饲料添加80、160和320 mg/kg白藜芦醇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升高(P<0.05)。饲料添加不同水平的白藜芦醇对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白藜芦醇能有效提高松浦镜鲤幼鱼的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白黎芦醇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60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驯化对虹鳟鳃、肌肉和肝脏非极性脂脂肪酸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分析了盐度驯化前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鳃、肌肉和肝脏中的非极性脂脂肪酸组成。研究显示,盐度驯化前后虹鳟3种组织器官的非极性脂脂肪酸种类组成没有变化,但非极性脂脂肪酸比例组成出现了组织特异性变化。盐度驯化对虹鳟鳃的非极性脂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显著,但肌肉和肝脏的非极性脂中饱和脂肪酸(SFA)比例显著下降;肌肉和肝脏C18多不饱和脂肪酸(C18PUFA)、亚麻酸族不饱和脂肪酸(n-3PUFA)和亚油酸族不饱和脂肪酸(n-6PUFA)比例显著上升,非极性脂脂肪酸的不饱和指数(UI)和不饱和率(U/S)显著上升。本研究表明,在盐度驯化中,鳃不是虹鳟主要的能量供给器官,肌肉和肝脏可以分解非极性脂的饱和脂肪酸为虹鳟适应盐度环境供能,是主要的能源供给器官;虹鳟肝脏中C18PUFA的升高可加快内源性LC-PUFA的合成,有利于虹鳟对海水环境的适应和自身的生长发育。
关键词: 盐度驯化 虹鳟 鳃 肌肉 肝脏 非极性脂脂肪酸 黄海冷水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灰色系统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预测模型的构建
《海洋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西南大西洋鱿钓渔业的主要作业鱼种,对资源丰度进行准确的预测可指导企业合理安排渔业生产。因此,本研究根据2000-2016年我国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的生产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为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的指标,利用灰色绝对关联分析和灰色预测建模的方法(GM(0,N)),计算2001-2015年CPUE的时间序列值与产卵期(6-8月)产卵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时间序列值的灰色绝对关联度,选取产卵场海域中灰色绝对关联度大于0.90的海区SST建立资源丰度预测模型,并用2016年实际CPUE进行验证。灰色绝对关联分析表明,6-8月,30°~40°S,45°~60°W海域内存在若干海区的SST与次年对数CPUE时间序列呈现较强的关联度,可作为预报因子。GM(0,N)模型结果表明,以6-8月产卵场SST作为环境因子建立的模型4能较好地拟合出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变动趋势,与2016年真实值相比,相对误差为7%,该模型可较好地作为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的预测模型。相反,包含6月和7月SST的模型1效果优于不包含6月SST的模型2或不包含7月SST的模型3,拟合得到的2016年的数据与真实值相比,相对误差分别为128%和289%,这说明6月和7月是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的主要产卵月份。
关键词: 阿根廷滑柔鱼 西南大西洋 灰色绝对关联分析 灰色预测GM(0,N)模型 产卵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风信标扇贝的性腺发育与繁殖周期规律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性腺指数周年检测及性腺组织切片观察的方法,对蓬莱海头村海区浮筏养殖的风信标扇贝性腺发育及繁殖规律进行研究。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课题组除1、2月份外(分别为4、2次)每月采集蓬莱海头村海区浮筏养殖的风信标扇贝性腺样品3次,同时测定采样点水温,采用组织学方法和肉眼观察分析其性腺发育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探究海水温度季节性变化对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蓬莱海区浮筏养殖的风信标扇贝性腺发育周期为一年,每年经历4个时期,分别为增殖期(12月—次年1月)、生长期(2—3月)、成熟期(4—6月)、休止期(7—11月)。海水温度变化与风信标扇贝性腺发育相关性显著(P <0.05):风信标扇贝经过12月—次年3月的低温刺激和营养积累后,到达其繁殖期(4—6月),期间平均水温为11.2℃,并在4月上旬出现性腺指数峰值(24.25);当水温高于20.0℃时,性腺指数较低且小于10.00。本研究结果填补了中国风信标扇贝性腺发育研究方向的空白,为人工繁育风信标扇贝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鱼卵、仔稚鱼种群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亚湾鱼卵、稚仔鱼种群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5年采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拖网对大亚湾鱼卵、仔稚鱼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采获鱼卵31361粒,仔稚鱼244尾。经鉴定分析共有27种,其中鱼卵19种,隶属于6目16科18属;仔稚鱼18种,隶属于5目15科16属;鱼卵、仔稚鱼共有种11个。鱼卵平均丰度为614.55 ind/1000 m~3,稚仔鱼的平均丰度为3.69 ind/1000 m~3。鱼卵丰度季节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空间分布显示,丰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央列岛、人工鱼礁区、湾口东岸。鱼卵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05~2.26,平均值为0.86,稚仔鱼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2.53,平均值丰度0.82;鱼卵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02~0.99,平均值为0.50;稚仔鱼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1.00,平均值为0.52。根据Pearson相关性结果分析表明,与种群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温度和溶解氧(P<0.01)。研究结果显示,春夏季是大亚湾海域鱼类产卵的重要时期,中央列岛海域是大亚湾鱼类繁殖的关键区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裸重唇鱼和斑重唇鱼遗传多样性分析
《水产学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新疆裸重唇鱼和斑重唇鱼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土著鱼类。21世纪初,由于利益驱使和人类活动,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目前两者分别列为自治区Ⅰ、Ⅱ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自治区渔业部门也针对其资源量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但在物种资源保护研究方面进展缓慢,未见种群遗传多样性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采集新疆裸重唇鱼和斑重唇鱼鳍条样本,利用16对同亚科鱼类微卫星引物对两个物种进行了种内多态性分析和种质鉴定。遗传参数分析发现,两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454和0.367,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97和0.245,斑重唇鱼的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在0.180~0.616之间,新疆裸重唇鱼的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在0.124~0.740之间,斑重唇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新疆裸重唇鱼,但遗传多样性均处于较低水平,需加强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信噪比浅水区OBS测线初至拾取研究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浅水区OBS(Ocean Bottom Seismograph)测线往往具有信噪比较低,空间假频发育严重的问题,导致OBS测线初至拾取困难,进而影响反演速度模型的可靠性.本文通过直达波校正,正演模拟校正和射线互逆实现对浅水区OBS测线初至的准确拾取和质控.直达波校正消除主要的时钟漂移量.通过多道地震与OBS的联合处理,充分利用多道地震浅层速度模型较准确的特点,通过正演模拟构建OBS道集,弥补了实际采集的OBS道集浅层空间假频严重的问题,正演模拟法基本消除了剩余时钟漂移量,校正后的OBS道集符合层析成像的要求,同时也解决了近偏移距初至拾取的问题.利用射线互逆的方法,通过不同OBS道集组合不同偏移距组的对比验证,解决了中远偏移距初至拾取对比验证问题.三步法基本解决低信噪比浅水区OBS测线初至拾取的问题,为速度反演获得准确的模型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时空尺度下近海日本鲭栖息地模型比较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3—2011年7—9月近海日本鲭生产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ST)和海面高度数据(SSH),利用作业网次与SST和SSH的关系建立适应性指数(SI)模型,将时间和空间尺度分别划分为3个级别,建立9个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SI)模型,分析比较得出不同时空尺度下近海日本鲭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最优模型,并对最优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时间尺度为月,空间尺度为1°×1°是建立近海日本鲭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的最适时空尺度,当HSI大于0.6时,作业网次比重为75.42%,当HSI小于0.4时,作业网次比重为12.93%。利用2012年7—9月生产数据对最优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当HSI大于0.6时,作业网次比重为60.89%,当HSI小于0.4时,作业网次比重为13.88%。研究表明,在建立鱼类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时,需要考虑海洋环境因子的时空尺度,以便更好地预测中心渔场。
关键词: 日本鲭 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 时空尺度 海表面温度 海表面高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