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低温工厂化养殖水体氨氮处理微生物的初步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低温环境下工厂化养殖水体氨氮处理微生物,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最大几率数法对处理养殖水体的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数量进行了跟踪检测,同时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养殖水体的理化性质。结果显示在实验过程中,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数量持续上升,后期达到稳定;初期系统中没有反硝化细菌,后期数量开始逐渐增加。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养殖水体的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的测定结果证明了生物滤池中的硝化——反硝化系统在发挥作用。实验表明经过低温环境的驯化和诱导,在12℃的低温条件下,微生物处理仍然是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氨氮的有效处理手段。实验验证了在冷水鱼工厂化低温养殖中使用生物滤池处理氨氮的可行性。


A3α-肽聚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机能和抗病毒感染的影响
《高技术通讯 》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实验考察了A3α-肽聚糖(PG)制剂对养成期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免疫机能及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能力的影响.设立了连续投喂、间隔投喂和浸浴等6个实验组,分别在30 D、60D和90D时,测定对虾的体长、体重、免疫机能和对虾的抗WSSV感染力.结果表明:30D时,连续投喂组对虾的体长和浸浴组及0.05%、0.1%PG连续投喂组对虾的体重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长(P<0.05);0.05%、0.1%PG连续投喂组对虾体内的PO活性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60D时,浸浴组及0.05%、0.1%PG连续投喂组对虾的体长、体重较对照组均有极显著增长(P<0.01),浸浴组、0.1%PG连续投喂组对虾血细胞吞噬活性显著增强(P<0.05),浸浴组及0.05%、0.1%PG连续投喂组对虾血浆上清液PO活性均有显著提高(P<0.05);90D时,浸浴组对虾的体长、体重较对照组均有极显著增长(P<0.01),间隔投喂组对虾血细胞吞噬活性显著增强(P<0.05),间隔投喂组血浆中的PO活性显著增高(P<0.05).各期感染实验均证明PG能增强对虾对WSSV的抗感染能力.
关键词: 肽聚糖 凡纳滨对虾 生长 免疫性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感染


大菱鲆病原鳗弧菌生物学及分子特征研究
《高技术通讯 》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山东沿海养殖发病大菱鲆分离了5株鳗弧菌.5株菌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性,LD50范围为2.32*101~4.03*102 CFU/G鱼;5株菌分别属于O1、O2、O3血清型,菌株之间的16S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范围97.1%~99.9%;与国外报道的鳗弧菌的序列相似性范围为89.7%~99.9%.5株菌的生理生化特征与鳗弧菌标准菌株一致,能产生多种胞外酶和溶血素;都含有金属蛋白酶基因和溶血素基因,其中3株菌各含有一个67KB大质粒.病原菌对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Ⅳ、先锋霉素Ⅴ、先锋霉素Ⅵ、链霉素、强力霉素、洁霉素、万古霉素、灭滴灵等11种常用抗菌药物有抗性,只对新生霉素、呋喃妥因、利福平、新霉素等4种药物敏感.


鳗弧菌溶血素基因的克隆及突变株的构建
《高技术通讯 》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PCR扩增出鳗弧菌M3溶血素基因的保守区序列,根据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利用反向PCR和巢式PCR 扩增出溶血素基因的部分序列,结合构建的鳗弧菌M3的基因组文库,克隆出溶血素基因的全长序列.根据基因推测的氨基酸编码序列与已发表的血清型为A的鳗弧菌PT84057有86%的相似性.用自杀质粒对鳗弧菌M3染色体上的溶血素基因进行了插入突变, 将突变株对金鱼进行肌肉注射,结果发现,突变株的毒力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证明所克隆的溶血素基因对鳗弧菌M3的毒力没有直接的贡献.


近江牡蛎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变异分析
《高技术通讯 》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线粒体DNA16S RRNA基因,获得了大约为500BP的片段.PCR产物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经CLUSTAL X同源排序,去除引物及部分端部序列,得到了415BP的核苷酸片段.比较并分析了该片段的钦洲湾、长沙湾、镇海湾和珠江口共105个近江牡蛎个体的核苷酸序列多态性,共检测到23个多态性核苷酸突变位点,包括16个转换位点和7个颠换位点,发现了1个核苷酸插入突变位点.4个群体可分为12种单倍型.结果表明:4个群体中广西钦洲湾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为长沙湾、珠江口群体,镇海湾群体最低.
关键词: 近江牡蛎,线粒体DNA,16S RRNA基因,遗传多样性


肽聚糖制剂提高凡纳对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力的研究
《高技术通讯 》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肽聚糖制剂添加到普通对虾饲料中,制成分别含肽聚糖制剂1%和0.1%的免疫饲料,按常规方法投喂凡纳对虾.4周后测定每个实验组对虾的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同时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人工投喂感染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感染实验前投喂普通饲料组对虾和投喂免疫饲料组对虾的酚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别(P>0.05),各实验组对虾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差异显著(P<0.05);感染实验后各实验组存活对虾的各项免疫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凡纳对虾摄食添加了肽聚糖制剂的免疫饲料后,明显提高了对虾抵御WSSV感染的能力,其中尤其以添加了1%肽聚糖制剂的实验组的抗病毒感染能力最强,到实验结束时累计死亡率只有10%,而对照组为75%;1%添加量组与0.1%添加量组及对照组之间的累积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结果提示:在对虾饲料中添加肽聚糖可提高对虾抗病毒感染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增加生产收益的目的.


嗜冷杆菌EASTSEAG5-1415脂肪酶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测定
《高技术通讯 》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东海深海底泥中筛选到一株产低温碱性脂肪酶的海洋细菌EASTSEAG5-1415,经鉴定为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GLACINCOLA.将其染色体DNA用SAU3AI部分酶切后,低熔点琼脂糖回收2~10KB 的DNA片段,用KLENOW大片段酶半补齐,与用SAL I酶切半补齐的质粒PUC19连接后,转化E.COLI.JM109构建基因文库.用平板测活法从基因文库初步筛选到两株产碱性脂肪酶的阳性克隆,采用ELISA反应进一步鉴定.序列测定分析表明,两个重组质粒中都包含长度为951BP的碱性脂肪酶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架(ORF)和上游基因调控序列.此片段编码有317个氨基酸组成的酶,计算分子量为35 000 DAL.通过SOUTHERN杂交证实了此片段来自于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GLACINCOLA EASTSEAG5-1415基因组.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子一代杂种优势的RAPD分析
《高技术通讯 》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RAPD技术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子一代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对栉孔扇贝(C)、虾夷扇贝(P)及其正交F1(C♀*P♂)、反交F1(P♀*C♂)共4个群体的RAPD扩增带谱进行了分析.从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个扩增带丰富的引物进行扩增,共得到L15条清晰稳定的扩增带,扩增片段大小在200~2000BP之间,其中有82个扩增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71.3%.栉孔扇贝与正反交子代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0.0852和0.2886;虾夷扇贝与正反交子代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0.2327和0.0559,杂种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是对等的,而是偏向各自的母本,系统树、SHANNON多样性指数同样证明了这一点.两亲本群体内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8392和0.8451,均大于正交子代的群体内相似性指数,而小于反交子代的群体内相似性指数,表明正交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升高,产生杂种优势;反交降低,未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与4个群体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计算分析结果一致.
关键词: 扇贝 栉孔扇贝 虾夷扇贝 杂交 杂种优势 RAPD


利用AFLP技术分析中国明对虾的韩国南海种群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差异
《高技术通讯 》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AFLP技术对新发现的中国明对虾的一个地理种群-韩国南海种群(SP)和中国明对虾的养殖群体(CP)进行了遗传分析.每个群体随机取样30个,5对AFLP引物获得326个位点.其中SP多态位点比例(P0.99)46.93%,SHANNON多样性指数(I)0.1884,NEI(1978)基因多样性指数(H)0.1197,群体差异性位点9个,占检测位点总数的2.7%.CP多态位点比例(P0.99)51.84%,SHANNON多样性指数(I)0.1954,NEI(1978)基因多样性指数(H)0.1229,群体差异性位点19个,占检测位点总数的5.8%.SP种群各项遗传参数都低于CP种群.两个群体的非偏差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9899和0.0102.利用中国明对虾的韩国南海种群和养殖群体杂交可以获得新的种质资源,这将为获得最大变异数量性状表型和基因多样性的产生提供可能.


鲈鱼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基因的克隆和结构分析
《高技术通讯 》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方法分离了鲈鱼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并进行了结构分析.研究证明,该感染因子蛋白由507个氨基酸组成,与红鳍东方、大西洋鲑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的平均相似性为67.9%,预测分子量约54KD,具有信号肽、短肽顺接重复、疏水区、糖基化位点、二硫键、糖基缩醛磷肌醇锚定位点等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的主要特征结构域.鲈鱼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编码基因序列的分离,为蛋白质感染因子的进化、功能研究以及可能存在的鱼类传染性海绵样脑病研究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