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不同类型小麦穗发芽籽粒识别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索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识别不同类型小麦籽粒穗发芽的方法.[方法]利用涵盖不同倍性、籽粒颜色的3个品种的小麦种子为材料,通过设置穗发芽对比实验,利用PCA、ICA、HSV 3种变换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小麦正常和穗发芽籽粒光谱、图像的差异,提取图像和光谱特征参数,并运用最小距离法、最大似然法和支持向量机3种不同识别算法进行小麦籽粒发芽识别.[结果]穗发芽与否会在其光谱特性上有所反映,发芽籽粒的光谱反射率在品种间差异较小,发芽与未发芽籽粒的光谱反射率存在较大差异,大于未发生穗发芽品种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光谱波段470~620 nm之间.通过光谱差异分析并结合支持向量机算法进行识别得到的结果精度更高,识别精度达到96%.[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种子质量监控、自动筛选识别等提供技术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刺激素协同对草莓炭疽病防治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莓炭疽病是草莓定植时期最易造成死苗的真菌病害。本文研究了生物刺激素(木霉菌、海藻酸、聚谷氨酸)协同灌根对草莓炭疽病的防治以及促生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木霉菌、海藻酸、聚谷氨酸单剂灌根和木霉菌+海藻酸、木霉菌+聚谷氨酸的协同灌根处理均能显著降低炭疽病造成的死苗率,其中木霉菌+海藻酸的防效最高,可达78.26%。相比对照,所有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和加氧酶活性等光合指标,以及土壤脲酶活性。协同灌根处理显著提高草莓株高、根茎粗、叶柄长、叶面积等生长指标达15.62%~47.00%。其中木霉菌+海藻酸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土壤脲酶活性最高。综合而言,木霉菌与海藻酸协同灌根在促进生长、促进光合、提高土壤供氮水平以及防控草莓炭疽病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可作为生物防治的一种有效手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宏病毒组测序检测豆蚜田间种群病毒种类
《华北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蚜虫体内携带的病毒种类,采集江苏地区豆蚜田间种群,鉴定种类后,提取豆蚜总RNA,以片段化的mRNA为模板构建测序文库,利用宏病毒组测序技术检测分析豆蚜体内的病毒种类,并对获得的2 个新病毒进行检测鉴定.结果显示,测序数据经拼接、比对和分类注释,最终共得到病毒序列177 条,与24 种病毒序列一致或同源性较高,包括5 种植物病毒(属于5 个病毒科)和19 种昆虫病毒(涉及9 个科和6 种暂未分类病毒);对植物病毒中测序丰度最高的种类进行基因检测,获得序列经Blast比对,与其同源性较高的病毒均来自细胞质弹状病毒属,并且它们具有相同的保守区,确定该病毒为一种新的细胞质弹状病毒,暂命名为Aphis craccivora associated rhabdovirus(AcARV);基于病毒L蛋白系统进化分析显示,AcARV与水稻条纹花叶病毒(RSMV)构成最小分支,说明这 2 种病毒在进化上最为近缘;鉴定的多数昆虫病毒种类在蚜虫中鲜有报道;通过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在豆蚜体内均检测出昆虫病毒(HiPV)衣壳蛋白VP1,证实了HiPV对豆蚜的感染,这是首次在蚜虫体内发现HiPV,HiPV豆蚜分离物VP1 基因与日本、江苏灰飞虱分离物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5.5%,99.0%.研究结果表明,豆蚜体内携带多种植物病毒,并含有一种新的弹状病毒AcARV,同时,豆蚜体内昆虫病毒种类非常丰富,HiPV可感染蚜虫.
关键词: 豆蚜 病毒种类 宏病毒组测序 细胞质弹状病毒 HiPV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北地区不同暂养阶段雄性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变化分析
《动物营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暂养时长对苏北地区雄性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选取平均体质量为(118.10±1.35) g的健康雄性中华绒螯蟹进行室外网箱越冬暂养,试验周期为90 d,每30 d采样1次,每次采样随机选取36只体格完整的试验蟹(每个网箱6只),检测生长指标以及常规营养成分、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以暂养前(0 d)为对照,1~30 d为暂养第1阶段,31~60 d为暂养第2阶段,61~90 d为暂养第3阶段。结果显示:1)不同暂养时长试验蟹的体质量和出肉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随着暂养时间的延长,试验蟹的体质量、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存活率以及常规营养成分中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第3暂养阶段试验蟹的总可食率和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和第1、2暂养阶段(P<0.05)。相比于对照,第2、3暂养阶段试验蟹的性腺指数显著升高(P<0.05),第3暂养阶段试验蟹的肝胰腺指数显著降低(P<0.05)。3)相比于对照,各暂养阶段试验蟹三大可食组织(肝胰腺、性腺、肌肉)中非必需氨基酸总量(ΣNEAA)和氨基酸总量(ΣTAA)均降低。4)随着暂养时间的延长,试验蟹三大可食组织中必需氨基酸总量(ΣEA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ΣPUFA)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饱和脂肪酸总量(ΣSFA)逐渐下降。5)第2暂养阶段试验蟹肝胰腺和肌肉中ΣPUFA和EPA+DH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由此可见,第1、2暂养阶段雄蟹存在营养流失现象,但营养品质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第3暂养阶段雄蟹的生长性能和营养品质下降明显。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雄蟹暂养时长不要超过60 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鲜食玉米区不同糯玉米品种产量和子粒灌浆特性分析
《玉米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9年和2020年,以苏科糯1501、苏科糯12、苏科花糯2008、苏科糯11、苏玉糯5号和万糯2000为试验材料,系统分析南方鲜食玉米区不同糯玉米品种产量和子粒灌浆特性差异,为糯玉米高产优质品种选育提供支持。结果表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品种间差异两年表现基本一致(秃尖长除外)。产量较高的品种为苏科糯12、苏科糯1501、万糯2000和苏科花糯2008,穗粒数和粒重均高于产量较低的品种苏玉糯5号和苏科糯11。糯玉米产量与穗长、穗粒和百粒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鲜重与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有效灌浆期、最大灌浆速率时的时间和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呈显著正相关。在鲜食玉米高产品种选育时应注重对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等指标进行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增温施肥对稻麦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田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和作物生长的有机养分库.为明确气候变暖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的影响,利用田间开放式增温平台,分析了增温、施肥和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和其活性组分的影响,并评估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增温、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其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均无显著交互作用.增温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且总有机碳(TOC)和惰性有机碳(ROC)含量差异显著.与不增温对照相比,增温处理的TOC、 ROC和活性有机碳(LOC)含量分别增加了7.72%、7.42%和10.11%.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的增加(20.4%)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的降低(36.51%)可能是增温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增温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其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组分含量(41.89%).结果同时表明,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活性碳组分的DOC和POC含量,增加了MBC含量.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肥处理的土壤DOC和POC含量分别降低了35.44%和28.33%,MBC含量增加了33.38%.此外,施肥有增加可溶性有机物中人为源腐殖质组分(5.13%)和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组分(29.41%),降低陆生源腐殖质组分含量(13.33%)的趋势.增温、施肥均有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趋势,土壤碳库指数(CPI)和碳库活度指数(LI)的增加分别是增温和施肥下CPMI增加的主要原因.结果说明,气候变暖会通过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改变影响土壤碳库,且其效应不受施肥影响.
关键词: 增温 施肥 稻麦农田 土壤有机碳(SOC) 碳库管理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冬闲田绿肥鲜食两用蚕豆产业发展策略及建议
《上海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肥鲜食两用蚕豆作为粮、饲、菜、肥兼用的经济作物,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产生的产业新类型.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鲜食两用蚕豆,不仅可以解决冬闲田闲置而造成的土地浪费问题,还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研究从冬闲田的利用现状、绿肥鲜食两用蚕豆种植模式及效益、两用蚕豆发展需求3 个方面梳理冬闲田形成的原因,思考进一步利用绿肥鲜食两用蚕豆在冬闲田周年种植的模式.提出建议:筛选适宜于南方种植的品种,研发配套适宜于南方的栽培技术和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优化周年高效种植模式和构建种养循环新模式,创新优化冷链物流技术和速冻加工技术,探索鲜食蚕豆修复重金属污染效果.为解决南方冬闲田大量闲置的问题及绿肥鲜食两用蚕豆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芳香烃受体与动物繁殖关系的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是一种细胞内受体,也是一种重要的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现有研究发现AHR的配体和其生物学功能具有多样性,并且对动物繁殖活动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晰.本文对AHR的配体、AHR在动物机体的分布与表达调控、AHR对激素分泌及生殖系统的作用、AHR多态性和拷贝数与产仔数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为扩展动物繁殖理论提供新思路和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县域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设自然社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太阳能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正在快速发展中,但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并无系统性的梳理分析。针对此问题,通过收集江苏省64个县级区域共39期月度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量、自然资源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数据,建立基于县级面板数据的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量的实证模型,在全省总体层面和苏南、苏中、苏北分地区对比的多维度上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新增装机量与太阳能资源等自然禀赋相关性不大,发展处于自发性、无序性状态,缺乏指导和政策规划;新增装机量与居民收入等社会因素关系密切,安装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的居民主要是低收入群体,覆盖面还不够广。清洁能源使用与绿色低碳参与意识还未深入人心,缺乏相应宣传。
关键词: 太阳能 农村地区 影响因素分析 分布式 屋顶光伏 县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质块苗移栽机挡销式自动送苗分苗装置设计与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叶类蔬菜自动移栽送-分苗成功率低和伤苗率高的问题,该研究以甘蓝基质块苗为对象,设计了一种输送带+挡销组合式送-分苗装置,结合甘蓝基质块苗力学特性,开展送-分苗过程理论分析,确定装置稳定送-分苗条件和关键机构工作参数.搭建试验台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关键因素参数范围,选取前输送带电机转速、后输送带电机转速和挡销频率为主要试验因素,以分苗成功率和基质块破损率为评价指标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建立二阶回归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指标的影响关系并进行综合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前输送带电机转速 104 r/min、后输送带电机转速75 r/min、挡销频率 1.85 s/次时送分苗效果较优,台架验证试验分苗成功率 92.73%、基质块破损率 4.09%,田间验证试验分苗成功率 91.81%、基质块破损率 4.62%,两指标的两次验证试验与优化结果相比误差值均小于 2%,表明该装置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该研究可为蔬菜自动移栽装备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机械 设计 试验 基质块苗 移栽机 自动送-分装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