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梭鲈快速生长品系F3基因型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可用于遗传选育的标记,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了梭鲈快速生长品系F3群体的遗传结构,评估了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体质量、全长、体长、体高、体厚、头长、吻长、尾柄高、尾柄长)的相关性。遗传结构评估结果显示: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5,观测杂合度为0.746(0.520~0.954),期望杂合度为0.691(0.441~0.85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41(0.412~0.843),群体处于高度多态水平(PIC>0.5)。基因型与性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38个微卫星标记与至少1个性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0.05),其中HLJSL018、HLJSL021、HLJSL022等21个标记与相应性状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9个性状检测到2~21个显著相关的微卫星标记,与体长呈显著相关的标记最少(HLJSL039和HLJSL042)(P<0.05);与尾柄高呈显著相关的标记最多(21个),其中HLJSL018、HLJSL021和HLJSL022等11个标记与其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体质量呈显著相关的标记有8个,其中HLJSL018和HLJSL067与其呈极显著相关(P<0.01)。以高于总体均值且比例达5%以上为优势基因型的筛选标准,在38个标记共获得195个优势基因型,每个标记获得1~10个优势基因型,其中HLJSL073获得优势基因型最少,HLJSL079获得优势基因型最多。本研究评估了梭鲈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获得了与性状显著相关的标记,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梭鲈遗传选育。


我国东亚江豚的研究现状、面临的威胁与保护建议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24 CSCD
摘要:东亚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是我国黄渤海和东海水域最常见的鲸豚类之一。作为一种近岸分布的小型齿鲸,东亚江豚的栖息地与人类活动范围高度重叠,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目前东亚江豚的整体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本研究总结了我国东亚江豚的遗传学、生态学、繁殖与生理、声学、行为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东亚江豚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包括渔业误捕、栖息地退化与丧失、污染、食物不足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东亚江豚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建议,包括管控有害渔具的使用,加强涉海项目的评估和监管,降低环境污染水平,强化渔业资源养护,加快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工作等,以期为我国东亚江豚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


基于超声联合滚揉腌制改善低盐预制调理海鲈鱼品质特性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海鲈鱼为原料,探究不同腌制方式(静态处理、超声处理、超声联合滚揉处理、真空滚揉处理和常压滚揉处理)对海鲈鱼的质构特性、保水性和风味特性的影响。利用质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技术分析了不同腌制方式对低盐调理海鲈鱼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联合滚揉和滚揉处理显著提高腌制吸收率和钠离子传质速率(P<0.05)。常压滚揉腌制吸收率达15.07%,并降低了鱼肉的硬度和咀嚼性;结合感官分析,超声联合滚揉和滚揉处理鱼肉质地柔软、咸味均匀,腥味较少。此外,滚揉和超声联合滚揉处理组都显著增加了总游离氨基酸含量(P<0.05),常压滚揉组达到7.395 mg/g,约为静态处理的1.24倍。各处理组共检测出65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滚揉处理和超声联合滚揉处理鱼肉的醇类、酯类和芳香类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表明滚揉腌制和超声联合滚揉有助于风味物质的形成。然而,单一滚揉腌制对产品的保水性和持水性能较差,并且过度滚揉可能会对鱼肉口感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超声联合滚揉更适合海鲈鱼的后续精深加工。


苯唑卡因麻醉对鲢肝肾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酶活及部分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中国特有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产量位居淡水鱼类第二位;但鲢喜跳跃,应激反应强烈,操作与运输较为不便。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苯唑卡因对鲢麻醉的合适浓度;并在合适浓度下探索鲢肝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酶活及部分免疫基因表达特征的影响。实验方法是将鲢放入不同浓度的苯唑卡因溶液中麻醉,确定合适的麻醉浓度,并测定此浓度下鲢肝脏和肾脏中总SOD和CAT活力的变化,以及IL-10、TNF-α、INF-γ、IgM等免疫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苯唑卡因麻醉鲢的合适浓度为28 mg/L。与对照组相比,鲢肝脏中的IL-10基因表达量在麻醉12 h和复苏6 h实验组中显著上升;TNF-α基因表达量在复苏1 h实验组中显著上升;INF-γ基因表达量分别在鲢麻醉6、9、24 h及复苏3 h和6 h实验组中显著变化;IgM基因表达量分别在鲢麻醉9、12、18、24 h及复苏6 h实验组中显著上升。鲢肾脏中的IL-10、TNF-α和INF-γ基因表达量在鲢麻醉组和复苏组中均显著下降;IgM基因表达量在鲢复苏3 h实验组中显著上升。鲢肝脏和肾脏中的T-SOD活力及CAT活力在麻醉组和复苏组中均有显著变化。在鲢肝脏和肾脏中,T-SOD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鲢肝脏中CAT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鲢肾脏中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表明苯唑卡因对鲢不同组织酶活反应的特异性。本项研究为鲢麻醉运输、麻醉时鲢肝肾组织抗氧化酶酶活及部分免疫基因表达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苯唑卡因 酶活 IL-10 TNF-α INF-γ IgM


罗非鱼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学科动态研究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24
摘要:本研究对2017—2022年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学科主要研究机构、文献、专利及标准发布等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近年来在罗非鱼生物危害物检测、农兽药残留检测、重金属检测及不同养殖/加工条件引起罗非鱼品质变化等方面研究较多,但在生物毒素、危害因子风险评估、功能性营养因子分析及罗非鱼品质评价与分等分级方面的研究较少。现阶段应加强罗非鱼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指标体系的构建,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进而加强罗非鱼研究体系与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国际市场风险的主动防控能力。本研究明确了罗非鱼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学科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今后需重点关注的领域,可为科研人员掌握领域研究基础及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4,14(1):52-64]


大菱鲆29个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组织表达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同鱼类的脂肪组织分布模式具有高度多样性.大菱鲆具有相对特殊的脂质储存模式;鳍条附近皮下脂肪组织是其重要的脂肪存储部位.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菱鲆的脂质代谢生理,本实验初步研究了 29 个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在大菱鲆体内的组织表达,这些基因参与了脂肪生成、脂肪酸β氧化、甘油酯的生物合成和水解、脂质运输以及相关的脂代谢转录调控过程.从30 尾鱼(10 尾混样作为一个重复)中采集眼、鳃、脑、皮肤、肌肉、肝脏、胃、肾脏、脾脏、心脏、前肠、幽门盲囊、后肠、盲肠和脂肪等共 15 个组织样本进行qRT-PCR分析.结果显示,肠和脑中脂肪生成基因表达量高,肝脏和肌肉脂肪生成基因表达量低.肠内大部分载脂蛋白和脂质代谢相关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也较高.肌肉中脂肪酸β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细胞内甘油酯酶在脑、眼和心脏中高表达.研究表明,在大菱鲆体内,肠道可能不仅是脂质摄取的场所,也是大菱鲆体内重要的脂肪代谢器官.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大菱鲆脂代谢特征及探索不同储脂类型鱼类中脂肪代谢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数据,也将有助于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研究鱼类的脂质代谢调节.
关键词: 大菱鲆 基因组织分布 脂质代谢 脂质储存模式 鱼类肠道功能


拟穴青蟹对盐度变化的生态适应及渗透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24
摘要: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软甲纲(Malacostraca)、十足目(Decapoda)、梭子蟹科(Portunidae)、青蟹属(Scylla),其野生种群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和其他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是中国传统海水养殖蟹类之一。该蟹个体大、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人们对青蟹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仅通过海捕天然蟹苗或增加养殖密度,难以达到预期的产量,且不具有可持续性。合理规划拟穴青蟹养殖区域,拓展养殖空间,是推动青蟹产业迅速发展、扩大生产规模的有力举措。目前,青蟹养殖还未充分利用河口和沿岸地区众多亟待开发的不同盐度水域。结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报道,总结了青蟹对盐度变化的生态适应性,尤其是盐度对青蟹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其渗透调节的分子机制,为不同盐度水域养殖推广,以及青蟹耐盐等新品种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 盐度变化 生态适应 渗透调节 生长发育


黄河口西南侧小岛河河口天然牡蛎礁的牡蛎种群结构
《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牡蛎礁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但退化最严重及受关注度最高的海洋生境之一,牡蛎礁修复亦成为国际海洋生态修复的热点。掌握牡蛎自然种群状况及动态变化是评估牡蛎礁修复效果的基础。目前,我国天然牡蛎礁的牡蛎种群状况相关的背景资料较为缺乏。在黄河口西南侧的小岛河河口新发现天然活体牡蛎礁,但该牡蛎礁曾被大规模的商业采捕,亟需推进针对性的保护和修复研究工作。基于2021年11月对该牡蛎礁开展的牡蛎种群生态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年龄结构及生长特征。结果显示:该牡蛎礁分布有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牡蛎礁上以活体牡蛎为主,死亡牡蛎壳体数仅占6.1%—6.7%。活体牡蛎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811±778)个/m~2和(21.97±30.43)kg/m~2,近江牡蛎较多,其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比55.7%和76.4%。近江牡蛎和长牡蛎的年龄分别介于0+—4+龄和0+—2+龄,它们都以壳高介于30—40 mm及壳质量<5 g的0+龄个体数量居多(>80%)。近江牡蛎的壳体形态参数均值都高于同龄组长牡蛎的相应值。两种牡蛎壳体均呈负异速增长,不同龄级的壳体延展方向不同。拟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得到,近江牡蛎和长牡蛎的渐近壳高分别为286 mm和173 mm,估算的拐点年龄分别为5.47龄和2.56龄,两种牡蛎的生长曲线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以上结果表明,小岛河河口的天然牡蛎礁的牡蛎自然种群资源较丰富,具有高密度、低龄和低死亡率等特点,有较好的活力和扩张潜力,有利于被采捕后的礁体的恢复。两种牡蛎中,近江牡蛎因其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较长的生长年龄,对礁体形成和扩繁可能更为重要。建议对该天然牡蛎礁及牡蛎种群开展周期>3年的原位保护、修复和连续监测计划。


西沙群岛10种鹦嘴鱼鱼体形态学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鹦嘴鱼鱼体形态的主要种间差异及其在物种鉴别中的重要作用,于2019—2022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到10种鹦嘴鱼,选取24个形态学性状对其进行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鹦嘴鱼物种进行形态差异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鹦嘴鱼种间所有形态学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提取了7个特征值大于1的形态学指标,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86%,各物种间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反映食性和游泳能力的特征上;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所有鹦嘴鱼样本进行判别,综合判别率为81.1%;10种鹦嘴鱼的形态学聚类结果与鱼类分类结果一致,与已有研究的进化树结果差异显著,说明鹦嘴鱼的表型特征除了受遗传因素控制外,也会受环境因素影响。


南海北部渔业生物声学密度的底表层间差异及与多类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南海北部渔业生物在不同水层(表层混合层和底层冷水层)间声学密度的差异,并探讨这种差异与41种非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以期为南海北部渔业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采用渔业声学方法,使用Simrad EY60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在南海北部进行声学数据采集。通过Echoview渔业声学数据处理系统分析声学数据,计算表层和底层的声学密度(NASC)。采用极限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和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建模分析41种非生物因子对声学密度差异的影响,并评估因子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底层渔业生物声学密度明显高于表层,底层平均值为106.00 m2/nmi2,表层为43.39 m2/nmi2。极限梯度提升算法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建模效果相似,重要性分析显示,温度因素(底层2 m温度、表–底温度差、表层2 m温度)和水深是影响声学密度差异的最关键因素。南海北部渔业资源的表层多、底层少的负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周边。温度和水深是影响渔业生物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而人类活动对磷酸盐、叶绿素等因子的调节也可能对声学密度差异产生影响。这些发现为南海北部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关键词: 非生物因子 极限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渔业声学 南海北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