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口黑鲈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及3个群体的遗传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展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种质评估和遗传分析提供便捷的研究手段,试验筛选了扩增效果好、具有多态性的18个微卫星位点,构建了6组3重PCR体系.随后将多重PCR体系应用于大口黑鲈3个群体(美国群体USA、"优鲈1号"YLO和杂交子代HYB)的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介于3-14、1.622-5.841、0.333-0.806、0.385-0.833和0.361-0.810,其均值分别为7.722、3.056、0.577、0.626和0.579.剔除2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位点的分析显示,YLO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HYB的平均观测杂合度最高(Ho= 0.743),其余多态性指标均在USA中呈现最高值.USA与YLO间的Nei's遗传距离最远(0.362),HYB与USA和YLO间的Nei's遗传距离分别为0.112和0.179.两两群体间均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P<0.01),其中USA与YLO间遗传分化水平最高(FST=0.209).基于等位基因频率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USA和YLO具有相对独立的遗传结构,而HYB呈现出不同的遗传来源.主成分判别分析的散点图显示,不同群体来源的个体能获得较有效区分,HYB分布介于USA和YLO的区域之间.研究表明,试验构建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涉及位点具有较高多态性,并能有效应用于大口黑鲈的群体遗传分析,可为其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2种盐度池塘养殖四指马鲅的肌肉营养组成分析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23
摘要:本研究通过将同一批人工繁育的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鱼苗分别饲养于盐度为7.0和12.0的池塘中,比较不同养殖盐度下四指马鲅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探讨2种盐度池塘养殖四指马鲅的肌肉营养组成,为四指马鲅池塘养殖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2种养殖水体盐度下,四指马鲅的基本营养组成、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四指马鲅肌肉中检测出16种氨基酸,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赖氨酸(Lys)和亮氨酸(Leu)含量较高,分别占总氨基酸量的16.2%、11.1%、10.1%和8.7%。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和呈味氨基酸的含量(DAA)分别为8.07 g/100 g、11.74 g/100 g和7.80 g/100 g。四指马鲅肌肉中EAA/TAA为41.32%,EAA/NEAA为68.77%。四指马鲅肌肉不饱和脂肪酸(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90 g/100g和1.13 g/100g,其中DHA和EPA含量分别占脂肪酸总量范围为5.63%和2.86%。结果表明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水体盐度相差5时对四指马鲅的营养成分无显著影响,且低盐度池塘养殖的四指马鲅营养价值稍高,表明低盐度池塘养殖四指马鲅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13(2):11-17]


暗纹东方鲀运动训练后游泳能力和呼吸代谢的变化
《水生生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增殖放流活动中持续运动训练对暗纹东方鲀游泳运动能力和呼吸代谢的作用,经不同的强度(0.75和1.5 BL/s)和时间(1、2和4周)运动训练后,分别测定暗纹东方鲀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突进游泳速度(Ubrust)、静止代谢率(RMR)和活动代谢率(AMR).结果表明,低强度(0.75 BL/s)持续训练1周后,暗纹东方鲀的Ubrust、RMR、AMR无显著变化,而Ucrit显著提高;持续训练2周,暗纹东方鲀的Ucrit、Ubrust、RMR和AMR变化趋于稳定;持续训练4周后Ubrust、RMR无显著变化,而Ucrit显著下降(P<0.05),AMR显著提高(P<0.05).高强度(1.5 BL/s)持续训练2周后,暗纹东方鲀的Ucrit、Ubrust、RMR和AMR仍无显著变化;持续训练4周后暗纹东方鲀的Ucrit、Ubrust和RMR均无显著变化,而AMR显著下降(P<0.05).研究结果总体揭示,短期的低强度训练(0.75 BL/s训练1-2周)提高了暗纹东方鲀的临界游泳能力;持续的低强度训练(0.75 BL/s训练2-4周)提高了暗纹东方鲀的活动代谢率,因此,开展适当的运动训练对于提高暗纹东方鲀放流后的运动能力有一定作用,有助于提升放流成活率和放流成效.
关键词: 临界游泳速度 突进游泳速度 静止代谢率 活动代谢率 暗纹东方鲀


刚性分隔栅对宽口涡螺分隔性能的水槽试验研究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摘要:宽口涡螺是毛里塔尼亚底拖网渔业中常见兼捕种类,网具中加装刚性分隔栅可分离宽口涡螺,提高渔获物品质、提升捕捞效率.为探究不同栅型(横栅、竖栅、圆栅)和布设角度(30°、45°、60°)对宽口涡螺的分隔性能的差异,利用 3D打印技术制作了宽口涡螺模型,在水槽中进行了捕捞模拟试验,利用分隔效率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圆栅具有最大的个数分隔率,分隔效果最好,其次为竖栅、横栅;(2)随着角度增大,选择率SR增大,L50 减小;接触概率SR′减小,L′50 增大;(3)分隔效率受选择率与接触概率共同影响,角度越大,分隔效率越高.研究结果可为分隔栅的设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活鱼应激反应观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据统计,2020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6549.02万t,其中鱼类水产品总产量为3521.03万t,占据水产品行业绝对优势~([1]),但地域和人们饮食习惯的差异性,决定了鲜活水产品供给不平衡的现状~([2])。由于鲜活水产品在主产区的价格较低,且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被当地市场消费,而偏远的地区却面临吃鱼难和价格昂贵的困境,再加上鲜活水产品具有难保活、易损耗的特性,因此,鲜活水产品流通技术越来越被产业重视,尤其是活鱼的长途运输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3-4])。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克氏原螯虾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当前我国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种群的遗传背景情况,以期为人工养殖、新品种选育和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选取江苏洪泽湖(HZH)、湖北洪湖(HH)、湖南洞庭湖(DTH)、山东微山湖(WSH)、安徽巢湖(CH)、江西鄱阳湖(PYH)6个典型区域的克氏原螯虾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4对微卫星引物对来自6个地区的168份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可知,各群体不同标记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3~14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8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布在0.42~0.59之间,各群体均处于中高度遗传多样性水平。6个群体均发生一定程度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仅有少数位点在单一群体满足Hardy-Weinberg平衡,同时连锁不平衡检测发现9个连锁座位对处于不平衡状态。遗传距离结果显示,6个克氏原螯虾群体的遗传一致度(I)处于0.127 8~0.643 9之间,各群体间遗传距离(D)处于0.440 2~2.057 3之间。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接近0.5,反映出群体间的基因交流水平较弱,存在高度的遗传分化。AMOVA分析发现,39.65%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间,97.99%的遗传变异来源于个体间。遗传结构数据显示,K=5时,6个群体间存在显著的结构差异。上叙结果可知,6个地区的克氏原螯虾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出现了显著分化,可通过隔离保种、杂交、选择育种等方式保护利用克氏原螯虾的种质资源,为我国克氏原鳌虾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种支持。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遗传多样性:微卫星标记 遗传结构


镉对绿鳍马面鲀幼鱼急性毒性、肝脏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测定了镉(Cd2+)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的急性毒性。根据预实验结果,设定8.19、9.18、10.30、11.56 mg/L共4个Cd2+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毒性实验,根据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设定1.84、2.76、3.68和4.60mg/L4个不同浓度Cd2+急性暴露实验,分别在6、12、24、48、72和96 h检测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抗氧化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肝脏、鳃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Cd2+浓度的增加,急性毒性效应逐渐增强,24、48、72和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47、10.82、9.84和9.19 mg/L,Cd2+对绿鳍马面鲀幼鱼的96 h安全浓度为0.92 mg/L。6 h时,各浓度组SOD和CA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6—48 h时,SOD、CAT、GSH-PX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8—96 h时,各浓度组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且时间越长,浓度越大,活性越低。与对照组相比,MDA含量整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12—48 h时,1.84和2.76 mg/L组MDA含量有波动,3.68、4.60 mg/L组MDA含量与时间和浓度成正比。24 h时,1.84 mg/L组肝脏组织未见明显变化,2.76、3.68和4.60mg/L组肝脏组织开始受到明显损伤,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且形状不规则,细胞膜边界模糊,1.84和2.76mg/L组鳃组织相比无显著变化,3.68和4.60mg/L组出现鳃小片弯曲,上皮细胞水肿膨大,相邻鳃小片相互黏连融合,无游离端,细胞坏死脱落等损伤现象。在安全浓度为0.92 mg/L内绿鳍马面鲀幼鱼可健康生长,SOD、CAT和GSH-PX活性变化及MDA含量反映了绿鳍马面鲀幼鱼受损害程度,可作为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禁捕初期长江刀鲚异尖科线虫寄生现状调查
《海洋湖沼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掌握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长江刀鲚体内异尖科线虫寄生状况,本研究于2021年3—7月对长江下游及长江口水域的刀鲚开展系统采样调查。结果显示:刀鲚体内寄生异尖科线虫感染率为82.10%,感染强度为5.8±9.5条/尾,感染丰度为5.1±9.1条/尾,其中感染强度以1~10条/尾的样本占比最高(72.30%),且线虫在刀鲚胃、肠道、幽门盲囊、腹腔及肝脏等表面均有寄生,其中肠道和幽门盲囊寄生线虫数量最多(56.06%和25.65%)。刀鲚体内寄生异尖科线虫的情况与其规格、调查时间和上溯距离之间呈现相关性,随着刀鲚规格增大,感染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其中体长介于250~280 mm样本组的感染强度最高(p<0.05),体长>300 mm样本组的感染率最高;而随着调查时间的推移,感染强度先下降后上升,在7月样本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达到最高(p<0.05);此外,随着刀鲚上溯距离增大,感染强度先下降后上升,感染强度在安庆最高(p<0.05),而泰州感染率最高。抽样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刀鲚体内寄生的异尖科线虫共鉴定出7种,其中异尖属2种、宫脂属4种、针蛔属1种,另有针蛔属未定种。本研究较为系统地调查了禁捕初期刀鲚体内异尖科线虫的寄生状况,为研究其寄生对刀鲚生殖洄游及种群补充的影响积累了基础,同时也为刀鲚生物标志物筛选和鉴定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 长江刀鲚 异尖科线虫 寄生现状 寄生强度 物种鉴定


海水虾蟹环境适应与池塘生态工程化养殖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池塘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传统方式,也是当前陆基海水养殖的主体.自 20 世纪70 年代,海水池塘养殖经历了粗放式、半集约、集约化和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的发展历程.然而,海水池塘养殖产业中仍存在养殖生物生态适应性机制不清、养殖系统产出不稳定、营养物质利用效率低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海水养殖虾蟹良种与生态环境的互作机制解析,研发养殖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营养物质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搭建养殖信息采集与智能化管控平台,创建生态工程化养殖新模式,实现养殖系统高效可持续产出,是我国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海水池塘养殖 生态适应性 生态工程化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