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中添加串叶松香草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饲料中添加串叶松香草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脂代谢的影响,实验选取240尾初始体重为(3.85±0.50) g的团头鲂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串叶松香草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2%、4%和6%的实验饲料,饲喂8周后测定鱼体生长性能、肌肉组成、血液生化、肝肠抗氧化和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4%和6%串叶松香草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6%组的终末均重显著降低,饵料系数显著增加。在抗氧化能力方面,2%串叶松香草组鱼体肠道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脂肪沉积和代谢方面,4%和6%串叶松香草组鱼体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4%和6%串叶松香草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6%串叶松香草组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和6%串叶松香草组肝脏中脂肪合成基因fas、srebp1c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同时,6%串叶松香草组肝脏中脂肪分解基因lpl、cpt1a、pparβ的表达量显著下降。CCl4溶液腹腔注射应激96 h后2%串叶松香草组累积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且应激24 h后鱼体肝脏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2%的串叶松香草对团头鲂幼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无不利影响,并且能够提高肠道的抗氧化能力,而当添加量增加至4%和6%时会抑制鱼体生长,并引起团头鲂幼鱼脂肪沉积。本研究结果为串叶松香草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两个奥利亚罗非鱼品系对无乳链球菌的耐受性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两个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品系对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耐受性,研究以奥利亚罗非鱼埃及品系(AE品系)和"夏奥1号"(AX品系)为研究对象,人工腹腔注射无乳链球菌,并在感染后0、7h、24h、48h、72h、120h和168h采集罗非鱼血液和脾脏,比较感染后7d存活率差异,研究血清生化指标和脾脏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后AE奥利亚罗非鱼存活率显著高于AX奥利亚罗非鱼.感染后两种奥利亚罗非鱼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球蛋白(GLO)、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和溶菌酶(LZM)含量在感染后都显著升高;甘油三酯(TG)和白蛋白/球蛋白(A/G)显著下降,呼吸暴发受抑制;且AE品系的血清GLO和SOD水平在感染后期显著高于AX品系.定量PCR结果显示两种奥利亚罗非鱼脾脏TNF-α、IL-1β和IL-6表达在感染后7h都显著升高,但AE品系在感染后期3种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都显著低于AX品系.研究表明,AE品系对无乳链球菌的抗病力强于AX品系,在感染后期的抗氧化能力更强,炎症程度更轻,从而保持对无乳链球菌更大的耐受性.研究结果为培育抗链球菌病的奥尼罗非鱼提供抗性的亲本种质资源.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血清生化指标 促炎性细胞因子 抗病力 疾病耐受性 奥利亚罗非鱼


盐度对绿鳍马面鲀存活、抗氧化酶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海洋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作为中国沿海新兴网箱养殖种类,在夏季多雨季节会经历盐度剧烈变化的过程,因而探明盐度对绿鳍马面鲀存活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对开展网箱养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测定了绿鳍马面鲀的96 h半致死盐度,随后分别设置低盐组(15)和高盐组(40),分析盐度胁迫不同时间后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观察肝脏、鳃和肾脏的组织结构改变。结果显示,绿鳍马面鲀96 h半致死低盐度为10.74,半致死高盐度为42.95。低盐组和高盐组鳃Na+-K+-ATP酶活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对照组,在96 h时各组差异性显著(P<0.05)。低盐组和高盐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96 h时均低于对照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96 h时低盐组显著低于高盐组(P<0.05)。低盐组和高盐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在96 h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切片显示,低盐组和高盐组肝细胞出现空泡和细胞核固缩的现象,且高盐组更为严重;鳃丝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坏死,低盐组鳃丝变宽,鳃小片变长,高盐组鳃丝萎缩,鳃小片间距变大;肾组织低盐组出现肾小管管腔扩张、肾小囊腔膨大,高盐组出现肾小管和肾小球坏死的现象。本研究探究了盐度对存活、抗氧化酶及组织结构的影响,可为绿鳍马面鲀健康养殖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 盐度 抗氧化 组织结构


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形态特征的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可观、可量和可数性状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3.0±1.0)℃条件下,1d出现胸鳍;4 d卵黄囊消失,鳔基和第1背鳍鳍基清晰可见;7d油球消失,出现腹鳍;8d第1背鳍鳍基和腹鳍出膜;9d披透明圆形小鳞;12d鳔和腹两侧后匙骨清晰可见;14d出现第2背鳍支鳍骨和臀鳍支鳍骨;16d披锥形小鳞,上、下颌出现锥形齿;19d分化出第2背鳍鳍条和臀鳍鳍条;20d尾柄下侧长出尾鳍鳍条;24d时,第2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条形态发育完全;27d鳔大量充气.可量性状变化的曲线方程R2值均>0.90,第1背鳍鳍高,4~30d呈指数递增;视囊0~11和11~20 d为线性递增,0~11 d递增程度<11~20 d,21~30 d为指数递增;口裂4~13和22~30 d为线性递增,13~22 d为线性递减;全长、体长、体高和矢耳石直径等拐点前为线性递增,拐点后为指数递增,拐点集中在19~23 d.初孵仔鱼共27对肌节,头部6对,躯体21对;仔鱼末期,第2背鳍支鳍骨数为31~36根,臀鳍支鳍骨数为33~35根;稚鱼末期,第2背鳍和臀鳍鳍条数与支鳍骨数相对应,胸鳍鳍条数为15~18根,尾鳍鳍条数为12根;早期幼鱼45d时,鳍条分节明显,第2背鳍鳍条2节,臀鳍鳍条3节,尾鳍鳍条为7~10节,50 d躯体4~5条黑色条带.研究较详尽地描述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丰富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基础资料,可为其苗种繁育提供指导.


牡蛎礁生境: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碳汇
《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牡蛎礁生境是指由聚集的牡蛎和其他生物及环境堆积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固碳和储碳潜力巨大,在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牡蛎礁生境碳源与汇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主要在于牡蛎钙化和呼吸作用都释放CO2,而碳源与汇的评估忽视了钙化、同化和沉积过程带来的整体碳汇价值及牡蛎礁生态系统功能带来的碳汇效应。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牡蛎礁生境的碳汇价值。一方面,牡蛎礁生境的碳源和碳汇需要从牡蛎礁自身的整体碳循环中进行评估,包括牡蛎礁系统中的沉积、钙化、呼吸作用及侵蚀、再悬浮和再矿化作用;另一方面,牡蛎礁生态系统服务引起的碳汇效应需从牡蛎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角度进行评估,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碳价值进行关联,从而纳入碳汇核算体系。从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增汇角度出发,综述了牡蛎礁生境中碳的源与汇;阐述了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微生物在牡蛎礁生境碳汇中的作用;以保护和生态修复为目的,进一步提出可实现牡蛎礁生境最大潜在碳汇的策略,以期为实现海洋负排放及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光照在甲壳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渔业现代化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光照(光谱、光照强度、光照周期)是水产养殖中关键的环境因子之一,通过调节甲壳动物内源性节律,影响其生长、生理与代谢等生命活动.因此明晰光照对甲壳动物生长与生理的影响机制,确定甲壳动物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最适光照参数,对于养殖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介绍了光在养殖水环境中的传播特点及甲壳动物的光感受器官,重点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光照三要素对甲壳动物生长发育、行为活动、摄食、存活、蜕皮、产卵繁殖、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为养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中国水产养殖产业中光照系统的应用目前并不成熟,养殖中缺乏对光照参数的精准调控,对此提出未来水产养殖中应用LED照明是推广渔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步骤之一.


基于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的淮河中游水生态健康评价
《湿地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9年6月(平水期)、9月(丰水期)以及2020年2月(枯水期),在淮河中游三河尖至洪山头段,设置了28个采样断面,进行浮游植物及水环境质量调查。基于淮河中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浮游植物形态功能群(Morphologically Based Functional Group,MBFG)分类数据,对3个水文期的水环境分别构建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评价体系,并进行生态健康评价。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作为划分标准判定参照断面和受损断面,并对候选指标进行分布范围检验、相关性检验和判别能力分析,筛选出各水文期的P-IBI核心参数,并采用比值法,确定分级评价标准,对淮河中游的水环境进行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淮河中游的水体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28种,形态功能群分类中的7类功能群在3个水文期都有检出;平水期的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为Ⅲ类功能群+Ⅳ类功能群+Ⅴ功能群+Ⅵ类功能群,丰水期的为Ⅲ功能群+Ⅴ功能群+Ⅵ功能群+Ⅶ功能群,枯水期的为Ⅰ功能群+Ⅵ功能群+Ⅶ功能群;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生态健康等级分别为亚健康、中度干扰和轻度干扰,全年75.00%的调查断面健康状态处于轻度干扰及以上水平,整体水生态修复成效较好,水生态健康状况呈现出下游优于上游,闸下优于闸上的分布格局。
关键词: 淮河中游 浮游植物 功能群 生物完整性指数 水生态健康评价


基于UPLC-Q-Exactive MS构建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特征指纹溯源技术
《海洋与湖沼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是世界共同关注和重点管控的食品安全问题,其溯源一直是产业监管的难点和技术重点.基于指纹溯源技术理论,采用室内模拟3种产毒藻暴露紫贻贝后风险形成过程,开发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MS)鉴定麻痹性贝类毒素区域特征的指纹溯源技术.结果表明,采用乙腈/甲醇/丙酮(体积比为1∶1∶1)混合溶液作为提取剂,C8色谱柱联合正离子模式,质荷比(m/z)100~600和Amide色谱柱联合正离子模式,m/z 600~1 500作为色谱质谱检测条件下,提取的化合物数量较多且稳定性良好,覆盖了 40.4%指纹信息;紫贻贝与产毒藻中的共检出11种毒素成分,且具有高度相关性.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如C类)和膝沟藻毒素(GTX类)在暴露期发生了显著的代谢转化;将摄食3种产毒藻后紫贻贝的差异化合物与特征毒素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共筛选出13种复合指纹物质.构建6种特征物质的Fisher判别模型,交叉验证准确率为88.9%,可实现产毒藻种溯源.该研究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MS紫贻贝特征指纹溯源技术,初步实现了从污染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贝类到肇事藻种的逆向溯源,可应用于贻贝麻痹性贝类毒素风险溯源研究.


2012-2021年广州市八大湖泊水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中国环境监测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广州市主要城市湖泊(白云湖、东山湖、荔湾湖、南湖、晓港湖、麓湖、流花湖、海珠湖)为研究对象,探究了2012—2021年各湖泊环境因子和综合富营养化指数的变化趋势,并运用自组织映射(SOM)分析方法对八大湖泊进行了聚类。结果表明,2012—2021年,八大湖泊水体在pH、溶解氧、氨氮、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和综合富营养化指数等方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比较八大湖泊不同季节的综合富营养化指数发现,3个湖泊处于中营养与重度富营养水平之间,其余5个湖泊均处于中营养与富营养水平之间。同时,基于SOM分析方法,八大湖泊可聚类为5个类群,且5个类群的综合富营养化指数呈现显著性差异。此外,将广州市八大人工湖与其他城市湖泊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东山湖和晓港湖水质较好,处于中营养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广州市湖泊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控提供参考。


基于滤波处理的地震散射波分离方法研究综述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 2024
摘要:在地震勘探中,由于地下结构错综复杂,多尺度非均匀的地质体常会形成包含反射波、散射波等在内的复杂的地震波场。传统的成像方法一般只考虑反射波场,忽略了散射波场,这使得细小结构无法准确成像,从而影响对复杂构造的识别。为了对小尺度构造进行准确的地震成像,要将散射波从地震波场中分离出来。在众多波场分离算法中,基于滤波的波场分离方法可以准确提取散射波,提高成像分辨率。本文调研和归纳多种基于滤波处理的地震散射波分离方法,围绕国内外学者在滤波处理波场分离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各种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比和分析各方法的分离效果,最后结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研究趋势,对未来滤波处理散射波分离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