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7853条记录
南极磷虾变温热风干燥工艺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一种南极磷虾变温热风干燥工艺,以干燥时间、蛋白质、脂肪、虾青素含量为指标,研究第一段干燥温度、第二段干燥温度、水分含量节点对南极磷虾干燥效果的影响,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评价干燥效果,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南极磷虾干燥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南极磷虾变温热风干燥最佳工艺条件为第一段干燥温度 55℃,第二阶段干燥温度 85℃,水分含量节点 50%.此优化工艺条件下得到的干制南极磷虾蛋白质、脂肪、虾青素含量和干燥时间分别为 69.24%、19.79%、232.72 μg/g、300 min,干燥效果综合评分为99.05.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变温 热风干燥 干燥时间 蛋白质 脂肪 虾青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滨海氯化物型盐碱水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分析

海洋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盐碱水养殖大规格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品质参数,以山东东营滨海氯化物型盐碱水池塘养殖的大规格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可食率、色泽、脂肪酸、游离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等品质参数.结果表明,雌雄个体间可食率及肥满度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雌性卵巢中水分含量极显著低于雄性性腺系统,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极显著高于雄性性腺系统(P<0.01).雌体肝胰腺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花生四烯酸ARA、总高不饱和脂肪酸 ∑HUFA和总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 ∑n-3 PUFA极显著低于雄体,卵巢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ARA极显著低于雄体性腺系统(P<0.01).雌性卵巢中 12 项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雄性性腺系统(P<0.05).肝胰腺、性腺和肌肉组织中主要呈鲜味、甜味和苦味的氨基酸为谷氨酸Glu、丙氨酸Ala和精氨酸Arg.雌性卵巢中钠(Na)、钙(Ca)、锰(Mn)和总矿物质元素∑TME含量极显著低于雄性性腺系统(P<0.01),钾(K)含量显著低于雄性性腺系统(P<0.05),而镁(Mg)、铁(Fe)和锌(Zn)含量则极显著高于雄性性腺系统(P<0.01).综上所述,氯化物型盐碱水养殖中华绒螯蟹雌雄个体各有优势,均是优质的人体营养物质来源.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大规格 盐碱水 脂肪酸 游离氨基酸 矿物质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鳍棘鲷幼鱼对不同开孔形状和直径的人工鱼礁模型的行为响应

中国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岩礁性鱼类在不同开孔形状及不同开孔大小下的趋礁行为及空间分布,以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观察了不同开孔形状(菱形、圆形、正方形)、不同开孔大小(2.5、5、7.5、10 cm)人工鱼礁对鱼类的行为影响,并通过行为分析软件LoliTtrack Version 5 对黄鳍棘鲷幼鱼的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平均转弯速度、活动时间百分比以及平均分布坐标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放入人工鱼礁后黄鳍棘鲷幼鱼在礁区的平均分布率有明显上升,幼鱼在菱形开孔实验组人工鱼礁区的平均分布率最高,为(27.32±4.93)%,其次为正方形和圆形开孔实验组,分别为(25.48±3.41)%和(19.83±5.59)%.另外开孔大小为 7.50 cm的实验组中,黄鳍棘鲷幼鱼在Ⅵ区的平均分布率最高,为(29.18±4.75)%;开孔大小为 2.50 cm和 5.00 cm的实验组中在Ⅵ区的平均分布率次之,分别为(23.45±3.86)%及(23.04±5.51)%;开孔大小为10.00 cm的实验组最低,为(21.17±5.14)%.在运动能力方面,黄鳍棘鲷幼鱼的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和活动时间百分比在人工鱼礁模型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中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平均速度从空白对照组的(1.12±0.34)m/s提高到(1.53±0.64)m/s;平均加速度从对照组的(29.54±9.51)m/s2增加到(40.47±17.53)m/s2;活动时间百分比从空白对照组的(77.13±12.66)%增加到(83.36±12.40)%.黄鳍棘鲷幼鱼的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平均转弯速度以及活动时间百分比在不同的礁体模型处理组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开孔形状为菱形,开孔大小为 7.5 cm 的礁体模型下,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以及活动时间百分比最低,分别为(0.81±0.31)m/s、(20.85±8.38)m/s2 和(67.44±17.45)%,活跃程度最低,而平均转弯速度最高,为(56.79±22.80)deg/s;在平均分布坐标位置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加入人工鱼礁模型后,黄鳍棘鲷幼鱼在开孔形状为菱形,开孔大小为7.50 cm的礁体模型下,黄鳍棘鲷幼鱼在模型区的平均分布率最大以及活跃程度最低,该人工鱼礁礁体模型对黄鳍棘鲷幼鱼的诱集效果最好.本研究初步探究了黄鳍棘鲷幼鱼对不同类型鱼礁的趋礁行为变化,研究结果可为针对特定物种的增殖型人工鱼礁的选型、设计等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关键词: 人工鱼礁 趋礁行为 黄鳍棘鲷 行为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源抗菌肽的分子设计与优化策略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菌肽因广谱抗菌性、热稳定性、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成为极具潜力的抗生素替代物.然而,天然抗菌肽活性差、毒性高、合成成本昂贵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近年来,天然抗菌肽的分子改造与设计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鱼类是天然抗菌肽的重要来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鱼源抗菌肽的作用机制、分子设计与优化策略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旨在提供对鱼源抗菌肽的全面了解和认识,为鱼源抗菌肽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抗菌肽 分子设计与优化 作用机制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为干扰栖息地退化对潮间带中华鲎幼鲎种群数量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栖息地退化是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然而,人类活动和中华鲎栖息地退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尚且不足.为了厘清人类活动对中华鲎幼鲎栖息地退化的影响,以北部湾潮间带为研究范围,于2014、2017和2020年对潮间带中华鲎幼鲎丰度进行随机样方法调查,并获取对应年份遥感影像(分辨率30m)作为数据源,借助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分析和人为干扰度指数(human disturbance index,HDI)模型,量化评估人为干扰对北部湾潮间带中华鲎幼鲎栖息地景观格局及种群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4-2020年,北部湾潮间带幼鲎栖息地退化严重,无干扰类型景观面积逐渐减少,大部分转化为养殖;(2)北部湾潮间带入为干扰逐渐加强,无干扰等级HDI指数面积不断减少,潮间带大部分面积HDI指数呈增强趋势;(3)HDI指数与幼鲎种群丰度呈显著负相关性,HDI指数高值斑块不适合幼鲎生存.依据HDI指数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可为潮间带中华鲎幼鲎种群栖息地景观格局优化及鲎人工放流增殖选址等保护行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华鲎 栖息地退化 人为干扰度 景观格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生环境中OH-PCBs的来源、污染现状及其内分泌干扰机制研究进展

环境化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羟基多氯联苯(hydroxylated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OH-PCBs)是典型持久性污染物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在环境中经多种机制氧化产生的主要产物之一,属于二代环境持久性污染物,在水生环境中被广泛检出(水体<4.12 ng·g-1,沉积物<26.0 ng·g-1,水生生物<1838.38 ng·g-1).水生环境中OH-PCBs 的来源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PCBs在生物体内由细胞色素P450(CYP450)单加氧化酶系直接氧化或经氧化芳烃介导而产生OH-PCBs;另一方面,PCBs 能够与大气中的羟基自由基发生反应转化为OH-PCBs,最终环境中的OH-PCBs 经过雨水冲刷、大气沉降等作用进入水生环境中.水生环境介质中痕量的OH-PCBs经食物链的传递和放大作用,不仅对水生生物的生理活动造成影响,而且能够通过水产品等食物途径进入到人体.由于部分OH-PCBs 的结构与天然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内分泌物质类似,在动物体内会导致一系列内分泌干扰效应,但其干扰机制仍未阐明;并且蓄积在生物体内的OH-PCBs 能够进一步发生代谢转化,产生的多种代谢产物及其毒理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对目前OH-PCBs在水生环境中的污染现状、生物体内的蓄积及"再代谢"特征及其内分泌干扰效应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而为OH-PCBs 的暴露风险评价、蓄积代谢规律以及毒理学效应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羟基多氯联苯 水生环境蓄积库 摄食暴露 再代谢 内分泌干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养殖投入品应用现状及规范管理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水产养殖和加工的过程中,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对于改善水质、预防疾病、提高水产品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投入品种类繁多、成分复杂等原因,导致许多投入品生产与使用不当的现象,严重威胁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必须严格规范使用水产养殖投入品,着力构建出完整的适用于投入品的生态安全评价与监管体系,减少投入品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负面影响.本文阐述了投入品使用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同时介绍了选择性育种等国际关注的新型研究方向,并提出相关管理建议和改善措施,帮助构建水产养殖投入品市场的良好秩序,推进水产养殖业未来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 水产品 投入品 质量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产源多重耐药共生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分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对市售牡蛎和大黄鱼中分离的多重耐药共生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全基因组测序及耐药基因分析.方法 采用药敏纸片法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组框架图测序,通过与CARD数据库比对进行耐药基因分析.结果 菌株呈现高度的多重耐药性,对10种或10种以上药物耐药,多重耐药系数大于或等于0.48,所有菌株对头孢唑啉、萘啶酸、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及氯霉素耐药.分离菌株为水产品中常见共生菌,基因组差异显著.菌株含有 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氯霉素类、消毒剂类等药物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基本一致,部分菌含有对同一类药物具有不同耐药机制的多个基因.结论 牡蛎和大黄鱼中存在多重耐药共生菌,耐药基因丰富,如果耐药基因传播到致病菌会造成临床治疗失效,具有潜在的危害.

关键词: 耐药性 耐药基因 共生菌 全基因组测序 牡蛎 大黄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恩诺沙星在俄罗斯鲟体内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3

摘要:为了解恩诺沙星在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体内的代谢消除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测定了连续5 d口服20.00 mg/kg b.w剂量恩诺沙星的俄罗斯鲟体内各组织中恩诺沙星的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并通过3p97药动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在22.5℃平均水温下,俄罗斯鲟连续5 d口服20.00 mg/kg b.w剂量的恩诺沙星,血液、肝脏和肌肉中的达峰时间分别为4 h、2 h和8 h。吸收半衰期分别为:2.052 1 h, 1.112 8 h和1.892 0 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53.265 4 h、203.517 4 h和49.017 9 h,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分别为:2 025.145、13 529.004和2 328.889μg/(mL·h),以肌肉和鱼皮计,恩诺沙星在俄罗斯鲟养殖过程中的休药期至少为945度日。[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 13(1):10-18]

关键词: 俄罗斯鲟 恩诺沙星 环丙沙星 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方法制备的肌醇对建鲤幼鱼生长性能、生理和肠道炎症应答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方法制备的肌醇及其添加量对建鲤生长性能、生理生化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以蛋白含量34.64%和脂肪含量7.86%制备基础日粮(C),通过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400 mg/kg酶促法肌醇(C+400E-MI)和400 mg/kg化工法肌醇(C+400C-MI)配制3种实验日粮,选取当年繁育的健康的建鲤幼鱼[(1.5±0.01) g]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养殖结束后,测定其生长性能、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和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制备方法的肌醇均具有提高建鲤幼鱼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的作用;能降低血浆中乳酸脱氢酶的含量,有效保护肝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00 mg/kg酶促法肌醇可以显著提高建鲤幼鱼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增加谷胱甘肽(GSH)的含量。添加400mg/kg化工法肌醇能够显著提高建鲤幼鱼肝脏GPX的活性,但同时也显著提高了丙二醛(MDA)的含量。进一步对基因表达的分析发现,2种肌醇的添加均显著降低了建鲤幼鱼肠道中促炎因子IL-6、TNF-α和IL-12在mRNA水平的表达,同时,添加400 mg/kg酶促法肌醇还显著降低了肠道中抗炎因子TGF-β1和IL-10在mRNA水平的表达。总体而言,饲料中添加400 mg/kg化工法和酶促法制备获得的肌醇均可以提高建鲤幼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抑制了肠道炎症反应,而酶促法肌醇对建鲤幼鱼的生长促进和抗氧化能力增强效果更优,因此,酶促法肌醇是一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水产动物营养添加剂。本实验可为不同方法制备的肌醇作为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建鲤 肌醇 制备方法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炎症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