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淡水养殖中华鲟免疫特性的比较
《水生生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以淡水养殖的4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经海水驯化后实施全海水养殖,探究中华鲟在海水养殖条件下血液理化指标和免疫组织结构变化。结果显示:与淡水养殖个体相比,海水养殖后中华鲟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和白细胞数(WBC)均显著升高(P<0.05),红细胞数(RBC)与各类白细胞占比无显著变化(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溶菌酶(LZM)、免疫球蛋白M(IgM)、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等6种免疫生化指标与淡水个体无显著差异(P>0.05)。对免疫组织的观察发现,海水养殖中华鲟头肾组织中细胞聚集,形态分布更整齐,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增多;脾脏组织的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分布更加密集。研究结果表明,海水养殖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华鲟的免疫和造血功能,保持较好的生理状态。
关键词: 淡水养殖 海水养殖 血液生理生化 免疫组织 中华鲟


黄海南部及东海黄鮟鱇时空分布
《应用生态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黄鮟鱇栖息地时空分布特征,根据2018年11月(秋季)和2019年1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开展的近海渔业资源大面定点底拖调查资料和同步采集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底层溶解氧及水深数据,利用提升回归树(BRT)模型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选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构建不同季节黄鮟鱇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对模型输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18—2019年黄鮟鱇最适栖息地存在季节差异。春季,黄鮟鱇最适栖息于49 m以浅的长江口及江苏近海浅水区;夏、秋季最适栖息于底层水温8.9~10.9℃的黄海东南部深水区;冬季最适栖息于9.2~12.7℃的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深水区。BR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对黄鮟鱇总偏差贡献率最大的是水深,其余3季贡献率最大的均为底层水温。交叉验证发现,除夏季外,运用AMM算法且赋予权重的HSI模型拟合效果更优。黄海南部和东海黄鮟鱇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其生态习性及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关键词: 黄鮟鱇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环境因子 提升回归树 时空分布


温棚培育南美白对虾大规格生态苗种新模式
《科学养鱼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辽宁地区很多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尝试池塘温棚生态培育方式,通过自育自养的管理方式培育大规格苗种,现以2023年辽河三角洲地区养殖示范户池塘温棚培育方式为例,就相关技术进行探讨。一、材料与方法1.苗种来源2023年5月中旬引进南美白对虾,经淡化后苗种放入温棚池塘进行大规格苗种培育,选择品系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适宜内外高密度养殖环境的优良特性,


长岛海域东亚江豚种群密度和分布的初步研究
《动物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岛海域是黄渤海东亚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的热点分布区域之一。为了掌握长岛海域东亚江豚的种群密度与分布特征,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采用截线抽样法进行了5次东亚江豚目视考察。5次考察总航程2 421 km,共发现东亚江豚614次,1 156头次。相同月份调查种群遇见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不同月份种群遇见率差异极显著(P <0.01),提示东亚江豚种群在该水域可能存在季节性迁移。按照考察月份对数据进行合并处理,长岛海域5月和10月东亚江豚平均种群密度为(0.56±0.11)头/km~2(0.46~0.68头/km~2)和(3.63±0.25)头/km~2(3.38~3.88头/km~2),平均种群数量为(20 209±202)头和(2 971±681)头,这在目前已知所有东亚江豚分布区中是最高的。尽管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差异显著,但东亚江豚种群在长岛海域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砣矶岛-大钦岛西北侧和东南侧均为高密度分布区,因此建议将该水域作为核心区域重点保护。此外,我们还建议未来加强对其迁移规律及栖息地选择的研究。


水产养殖池塘水体土腥素含量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水产养殖 》 2023
摘要:对江苏无锡地区水产养殖池塘水体土腥素残留进行了调查,利用结构方程,解析水体环境指标pH值、溶解氧(DO)、总悬浮物(TSS)、胺态氮(NH_4~+-N)、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盐指数(I_(Mn))对土腥素生成的贡献,并判别出主要贡献指标。结果表明,无锡市水产养殖池塘水体土腥素的检出率是92.59%,检出均值为21.21 ng/L。NH_4~+-N、TN和TP 3个主要指标对土腥素生成的贡献最大,且只有NH_4~+-N对土腥素生成呈现正相关的作用,其相关系数为0.038,并以直接作用为主。指出,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池塘水体土腥素的含量相对较低,其他水产品种,特别是大宗的淡水水产品种,养殖密度高、投喂量大,水质不易控制,较难降低水体土腥素生成,造成了鲢、鳙等大宗淡水鱼在食用时存在土腥味大的行业痛点。


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壳形态对体重性状的影响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我国南北沿海9个地理群体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利用通径分析等方法评估各群体形态性状对活体重和软体重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群体壳长、壳高、壳宽和壳厚4个形态性状对菲律宾蛤仔活体重和软体重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除壳厚外,其他形态性状与活体重和软体重呈显著相关(P <0.05)。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显示,大多数群体的壳宽对活体重和软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2个形态比例参数(壳宽/壳长和壳高/壳长)最大值出现在山东莱州群体(0.49和0.74),而最小值出现在大连东港群体(0.42和0.67)。壳厚的变异系数最大(22.74),而壳高的变异系数最小(9.47)。通过检验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建立了各群体形态性状对软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聚类分析表明,菲律宾蛤仔不同群体未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而呈现出不规律的南北交替聚类现象。本研究查明了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壳形态性状对体重性状的影响,为菲律宾蛤仔地理群体的形态判别、种质资源分析和遗传育种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壳形态性状 软体重 通径分析 聚类分析


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对4种常见水产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南方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验证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在水产养殖中消毒的有效性,评价了其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CRV)、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病毒(Channel catfish virus, CCV)、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4种水产常见致病病原的杀灭效果,和有机物、温度、pH3种因素对杀菌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对池塘养殖水体中目标菌的杀灭试验,和对患嗜水气单胞菌的病鲫(Carassius auratus)的药效试验。结果显示,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对4种致病微生物均具有显著的杀灭效果。降低菌悬液中有机物浓度、适当提高作用温度或适当降低消毒液pH,均能促进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消毒液的杀菌效果。通过目标菌的杀灭试验和药效试验,进一步确定了该消毒剂在实际使用中对目标菌杀灭的有效性和对鲫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显著治疗效果。研究表明,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是潜在的水产用消毒剂。


中国明对虾放流对鱼类生态位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增殖放流对水域内鱼类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采用原位实验生态学方法,在对虾放流河道构建围隔,设置3种虾苗放流量(模拟莱州湾近岸放流5亿尾、7.5亿尾和10亿尾)和无放流处理,经过一个对虾生长季后,比较不同处理围隔中鱼类组成和生态位特征差异。结果显示,4种处理围隔中,回捕对虾数量随放流量增加而增加,但其生物量、平均个体大小和回捕率未随放流量增加而增加;回捕率在放流围隔间差异显著,以5亿尾模拟围隔的值最高;鱼的种类组成相似,可归于杂食性、浮游动物食性和鱼/虾食性。总鱼类和鱼/虾食性的鱼类产出量在围隔间差异不显著,杂食性鱼的产出量以放流围隔较高,浮游动物食性鱼的产出量随对虾放流量增加而减少。鱼种间高生态位重叠(>0.75)配对数随对虾生物量增多而减少。相似性分析显示,放流最多的和无放流围隔的鱼类生态位相异程度最高。综上认为,在实验水体中,放流对虾并不降低鱼类总量产出,但可能会影响不同食性鱼类的相对组成和生态位重叠度,且影响效应随放流量增加更为明显。


SC/T 3407-2022《食用琼胶》制定内容解析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23
摘要:本论文分析研究了影响食用琼胶品质的主要技术指标,为SC/T 3407-2022《食用琼胶》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为企业和监督检测部门合理运用产品标准提供技术参考.针对影响食用琼胶品质的主要指标如感官要求、理化指标(水分、灰分及凝胶强度等)、安全指标与净含量等要求进行不同产地的样品收集,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技术参数.《食用琼胶》行业标准中将其分为干制琼胶与凝胶琼胶2 种产品类型,其中干制琼胶的水分含量≤20 g/100 g,灰分含量≤5 g/100 g,凝胶琼胶的灰分含量≤1 g/100 g,2 种类型的产品凝胶强度均要求≥200.本研究为行业标准的制定及使用者正确运用标准提供合理依据和技术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13(6):26-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