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光照强度对黄颡鱼生长和生理性能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光照强度对黄颡鱼生长和生理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光控实验,探究了光照强度 1~8 W/m2 范围内黄颡鱼的生长和生理性能.结果显示,黄颡鱼在光强 3~6 W/m2 范围内的增重率(8.33%~11.78%)和特定增长率最高(0.53~0.74%/d),饵料系数最低(6.42~9.17),黄颡鱼体内的胃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升高,消化性能提升,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降低,抗氧化、免疫性能受到抑制;受鱼类代谢影响,不同光强条件下养殖水体中的氨氮、溶解氧等水质指标出现差异.研究表明,光照强度 3~6 W/m2 能够促进黄颡鱼的生长及消化性能.研究结果为黄颡鱼高效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稻鲈共作系统中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抗氧化状态、肌肉营养品质和代谢功能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抗氧化状态、肌肉营养品质和代谢功能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40.63±0.13) g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设置低密度组(40 g/m~3)和高密度组(120 g/m~3),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养殖90 d。养殖结束后采集肌肉组,测定生化指标,并进行代谢组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高密度组肌肉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低于低密度组;游离氨基酸中,高密度组丙氨酸、组氨酸含量显著下降,而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脂肪酸组成中,高密度组∑SFA、∑MUFA、∑PUFA以及n-6 PUFA含量显著增加,而n-3 PUFA/n-6 PUFA值降低。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不同密度组间共鉴定出186个差异显著代谢物,主要富集于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以及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等代谢通路。转录组学结果显示,不同密度组间共鉴定出688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ECM-受体相互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质消化吸收等途径中。综上所述,稻-鲈共作模式下高养殖密度影响大口黑鲈肌肉抗氧化状态、肌肉营养风味,以及脂质、糖类物质和蛋白质的代谢功能;同时大口黑鲈通过调节代谢功能以及上调胞内信号通路以适应环境胁迫。
关键词: 稻鱼共作 大口黑鲈 养殖密度 营养成分 代谢组学 胁迫


宽带多波束渔用声呐显控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
《海洋渔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宽带多波束渔用声呐实时探测数据量大、处理数据慢等特点,设计了一种宽带多波束渔用声呐显控系统.该系统采用控制层、显示层和数据层3 层架构设计,运用多线程技术实时处理数据,并采用多种插值方法实现声呐图像可视化.经过试验对比分析,声呐图像采用双立方插值算法其PSNR值为 29.36 dB,可视化效果较好.为进一步提高声呐图像分辨率,采用中值滤波、均值滤波、双边滤波及高斯滤波算法对声呐图像进行去噪效果对比,其PSNR值分别为29.67 dB、28.66 dB、27.64 dB、28.09 dB,结果表明,中值滤波算法去噪效果较好.通过反复试验和论证,本系统可实时高效探测目标信息,可作为宽带多波束渔用声呐设备的显控软件,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宽带多波束技术 声呐图像插值 声呐图像滤波 渔用声呐显控系统


牙鲆rnd1基因克隆、表达模式及与抗病力的关系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迟缓爱德华氏菌病是海水鲆鲽鱼类的主要病害,发掘抗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十分有效的策略。本研究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rnd1基因(Pornd1)为对象,对该基因在牙鲆抗病免疫方面的作用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对Pornd1基因进行克隆鉴定和抗病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定位,然后利用荧光定量PCR (qRT-PCR)对Pornd1基因的组织分布、细菌感染后表达情况以及在抗病和易感家系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ornd1 c DNA开放阅读框为699 bp,编码232个氨基酸。结合前期GWAS分析数据,本研究对Pornd1基因扩增和测序,确定Pornd1基因内含子2上存在一个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该位点在易感家系和抗病家系中分别是C/T,抗病家系(freqT=0.92)高于易感家系(freqT=0.2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ornd1在心、肝和肾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后肝、肾和脾中Pornd1的表达量在6 h降低后逐渐升高,在48 h达到最高。Pornd1在抗病家系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易感家系。在蛋白水平,利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达系统表达PoRnd1重组蛋白,检测其抑菌活性,发现PoRnd1重组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均具有一定抑菌活性。本研究揭示了Pornd1在牙鲆免疫抗病方面的作用,为开展牙鲆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一个有效标记,并为解析其抗病性状的遗传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牙鲆 rnd1 迟缓爱德华氏菌 抗病免疫 抑菌活性


富硒植物乳杆菌对大鳞鲃组织铅积累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铅(Pb)胁迫下富硒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大鳞鲃(Luciobarbus capito)的保护作用,利用植物乳杆菌将无机硒转化为纳米硒并添加到鱼饲料中,选用体质量为(75.4±0.9)g的大鳞鲃,设置对照组(control,饲喂基础饲料)、铅组(水中Pb质量浓度为0.2 mg/L,饲喂基础饲料)和富硒铅组(SL+Pb,水中Pb质量浓度为0.2 mg/L,饲喂富硒饲料,纳米硒含量为5 mg/kg,植物乳杆菌含量为3.125×10~8 CFU/kg),养殖试验共进行14 d,然后采集样本,测定各组大鳞鲃肝、肾、鳃、肠和肌肉中硒和铅的积累量,以及抗氧化酶活力和抗氧化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当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200μg/mL时,培养基中植物乳杆菌菌落数量最多,达1.150×10~7 CFU/mL,纳米硒含量为184μg/mL,电镜下可观察到球形纳米硒颗粒(SeNPs);富硒铅组鱼体各组织中硒的积累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铅组(P<0.05),铅组鱼体肝、肾、鳃和肌肉组织中的硒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肠道中硒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铅组和富硒铅组鱼体各组织中铅的积累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铅组鱼体各组织中铅的积累量依次为鳃>肝>肾>肠>肌肉,富硒铅组鱼体铅的积累量显著低于铅组(P<0.05);富硒植物乳杆菌能够显著提高铅胁迫下鱼体肾和鳃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P<0.05),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5);铅组和富硒铅组鱼体肾组织中抗氧化基因Nrf2、HO-1和GPx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铅组相比,富硒铅组这些指标显著增加(P<0.05)。研究表明,在含铅水体胁迫下,饲料中添加富硒植物乳杆菌能够降低鱼体各组织中的铅积累量,缓解铅胁迫下鱼体的氧化应激。
关键词: 大鳞鲃 植物乳杆菌 纳米硒 铅 生物积累 氧化应激


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挑选活力、大小相似的卵形鲳鲹幼鱼450尾,初始体质量为(9.55±0.13) g,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各组分别投喂丁酸梭菌添加量为0(C0组,对照组)、0.25%(C1组)、0.50%(C2组)、1.00%(C3组)、2.00%(C4组)和4.00%(C5组)的试验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 C4组的末均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均显著高于C0和C5组(P<0.05),C2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C0和C5组(P<0.05)。2) C1组的血清总蛋白、葡萄糖、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C0组(P<0.05)。3)在门水平上,C5组的肠道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0组(P<0.05),C4组的肠道脱铁杆菌门(Aferr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0和C5组(P<0.05),C4和C5组的肠道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显著低于C0组(P<0.05)。在属水平上,C4组的肠道发光细菌属(Phot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Mucispirillum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0组(P<0.05),C5组的肠道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拟杆菌属(Bacteroides)、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弧菌属(Vibrio)、螺杆菌属(Helicobacter)、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0组(P<0.05)。4) C4和C5组的肠道乙酸、异丁酸、异戊酸含量显著高于C0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丁酸梭菌可提高卵形鲳鲹幼鱼的末均质量、增重率以及特定生长率,提高血清总蛋白和葡萄糖含量,改变门水平上和属水平上的肠道菌群组成,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丁酸梭菌适宜添加量为2.00%。
关键词: 卵形鲳鲹 丁酸梭菌 生长性能 肠道菌群 短链脂肪酸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的红枫湖鱼类多样性研究
《水产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2020年11月,按地理区域将贵州省清镇市猫跳河梯级水电站拦河而成的典型喀斯特高原型深水人工水库红枫湖水域划分为南湖(S1、S2、S3)和北湖(S4、S5、S6)共6个采样点,利用eDNA(environmental DNA, eDNA)宏条形码技术探究了贵州喀斯特高原水域鱼类多样性。结果:共监测到鱼类28种,隶属于4个目、13个科、25个属,其中梭鲈属(Sander)、鲚属(Coilia)、鳜属(Siniperca)、乌塘鳢属(Bostrychus)和鲈属(Perca)为优势属;南北湖鱼类群落空间分布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各样点鱼类群落组成差异明显,其中S2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Chao1 618.9;Shannon 3.16),S6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低(Chao1 190.87;Shannon 0.98)。在所有鱼类组成中,鲈形目共13种,占46.43%,这表明该水域可能受人工养殖及引种放流等影响而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结果表明,环境DNA技术可用于喀斯特高原水域的鱼类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研究,并丰富了红枫湖鱼类基础资料及调查手段。
关键词: 喀斯特高原 鱼类多样性 层次聚类分析 PCoA分析 红枫湖


黄河中上游拟硬刺高原鳅年龄鉴定与生长模型筛选
《北方农业学报 》 2023
摘要:【目的】鉴定拟硬刺高原鳅年龄,探究其生长变化,为高原鳅属鱼类积累基础生物学资料,并为黄河中上游渔业资源保护提供参考。【方法】拟硬刺高原鳅样本采自黄河中上游青海省和甘肃省不同渔业站点,选用耳石材料鉴定其年龄,并分别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GF)、逻辑斯谛生长方程(Logistic GF)、Gompertz生长方程(Gompertz GF)和幂指数生长方程(Power exponential GF)4个模型模拟拟硬刺高原鳅的全长生长,采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通过计算并对比各模型的AIC值评估模型的拟合效果,确定适合拟硬刺高原鳅的生长模型。【结果】拟硬刺高原鳅的样本共分为4个年龄组,即2~5龄,其中3龄组数量最多,占54.88%;全长为6.19~13.76 cm;体重为1.58~19.12 g。4个拟硬刺高原鳅生长模型拟合结果表明,Logistic GF生长模型的AIC值最小(-86.66),拟合效果最好;其次是Gompertz GF(-86.52)和VBGF生长模型(-86.31);幂指数生长模型的AIC值最大(-82.51),拟合效果最差。拟硬刺高原鳅生长模型的Logistic GF方程为Lt=14.585/[1+e0.568(ti-1.948)]。【结论】Logistic GF生长方程为黄河中上游拟硬刺高原鳅的最适生长模型。
关键词: 拟硬刺高原鳅 年龄 生长 耳石 生长模型 黄河中上游


鮸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肽的制备、分离及理化特性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鮸(Miichthys miiuy)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选用鮸加工副产物鱼碎肉作为原料,以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抑制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的制备工艺条件,确定胰酶的最佳酶解条件为:时间4.8 h,加酶量0.21%,pH 8.5,料液比1∶2 (m∶V),温度46℃。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酶解产物体外模拟胃肠液消化前后其抑制活性的变化,绘制酶抑制动力学曲线,并采用SephadexG-25对酶解物进行分离,测定酶解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活性肽经体外模拟胃肠液消化后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提高至61.97%;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为混合型抑制;酶解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集中分布在3 kD以下(占91.85%);经G-25分离,F4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58.05%,其<1 kD的肽组分占78.28%;酶解物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等相对含量较高。
关键词: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肽 酶解 响应面优化法


脉红螺对不同贝类的摄食行为特征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研究了脉红螺(Rapana venosa)对生境中存在的不同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及其摄食行为过程和摄食节律。在水族箱中投放3种规格的脉红螺和3种规格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紫贻贝(Mytilusedul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活体饵料,记录3种规格的脉红螺对不同饵料的摄食个数、摄食重量、摄食规格、摄食时间以及摄食行为过程。结果显示,脉红螺对4种贝类均有摄食,其中,不同规格脉红螺对四角蛤蜊的摄食个数及重量显著高于其他贝类(P<0.05),摄食指数超过50%,表现为喜食,对牡蛎和菲律宾蛤仔正常摄食,只有大规格脉红螺对紫贻贝有少量摄食。在摄食规格选择方面,3种规格的脉红螺明显喜食较大规格的四角蛤蜊以及小规格的长牡蛎(P<0.05)。大规格脉红螺的摄食率为7.15%,显著小于其他2种规格的脉红螺(小规格:10.98%;中规格:9.64%)。在本实验条件下,脉红螺摄食有明显的周期性,每隔3 d进行摄食活动,摄食时间为20:00~24:00。脉红螺的摄食过程可分为未摄食阶段、搜寻阶段、摄食阶段和摄食结束4个阶段。在摄食过程中,脉红螺主动搜寻贝类,腹足将贝类从沙中移出并包裹,在包裹的同时分泌黏液并将吻从贝壳缝隙伸入,在吸食被消化液分解的贝类软体部分之后潜入沙中或附在水族箱壁。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脉红螺对饵料贝的种类和规格有明显的摄食偏好性,明显喜食四角蛤蜊,极少摄食贻贝,并且其摄食行为具有夜行性和明显的周期性,即每3 d的上半夜进行一次摄食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