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流域水域及消落区现状、变迁与渔业资源变动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中-大尺度遥感监测手段,对长江流域水域及消落区开展调查与分析,重点阐述长江流域从自然水体为主向人工水面为主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长江流域天然渔业资源衰退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近40年全长江流域历史最大水面约63 360 km~2,最小水面约26 396 km~2,历史最大消落面积约36 964 km~2。2019—2020年“一江两湖七河”最大水面约为19 663 km~2,最小水面约为14 281 km~2,消落区面积6 337 km~2,其中反季节性消落区633km~2。2001—2020年和1984—2000年两时段相比,地表水减少水面中超过80%来自于具有自然水文情势的消落区,而新增水面中,由于水库充填导致的河流水面增加达5 500 km~2,致使长江流域水域类型组成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自然水体占比不足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而同时期的鱼类资源现存量也下降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本研究首次明确反季节性消落区的概念,探讨了长江流域河流梯级水库充填形成的反季节性消落区与鱼类“三场”(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关键栖息地丧失的关系。
关键词: 水库充填 消落区 栖息地 水文情势 长时间序列 多尺度遥感 长江


克氏原螯虾自噬相关基因PcAtg2的克隆及其在白斑综合征病毒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自噬相关基因Atg2在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先天免疫中的作用,本研究克隆了克氏原螯虾Atg2(Pc Atg2)基因全长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c Atg2蛋白编码序列全长为9 966 bp,推测其编码2 189个氨基酸。组织定量表达分布显示,Pc Atg2在克氏原螯虾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中表达最高,在眼柄中表达最低。在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实验中,Pc Atg2基因表达量在不同组织中均呈现显著上调趋势。RNA干扰(RNAi)实验显示,Pc Atg2基因沉默后,WSSV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增殖明显被抑制,同时,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上调。透射电镜分析结果显示,在WSSV感染后,Pc Atg2基因沉默组中克氏原螯虾肝胰腺组织中的自噬小体多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克氏原螯虾应对WSSV胁迫下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Atg2 基因克隆 WSSV RNA干扰


大珠母贝精子短期保藏条件的初步筛选
《海洋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初步筛选不同基础液、保藏温度(4℃与23℃)、保存时间(0~120 h)、保护剂(5%DMSO、DMA、DMF、EG)对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精子活力的影响,通过采用精子质量分析仪检测精子总运动率、直线运动速率、曲线运动速率、平均路径运动速率、头部位移距离和鞭毛摆动频率。结果表明, A、B、C三组基础液能不同程度上激活精子, D、E两组结果与之相反;精子被激活后, 5组基础液中精子活力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其中E组基础液的精子总运动率最高,达到80.79%;与室温保藏结果相比,低温(4℃)组精子总运动率显著(P<0.05)高于室温(23℃)组,精子活力的保持时间明显优于室温组;低温(4℃)保存120 h内,精子的运动呈先平稳后下降的趋势,精子的最佳保藏时间为24 h内,精子总运动率、直线运动速率、曲线运动速率、平均路径运动速率分别为82.27%、59.62μm/s、81.95μm/s和70μm/s,头部位移距离为2.56μm,鞭毛运动频率为2.93 Hz;低温(4℃)保存12 h后,对照组精子总运动率显著(P<0.05)高于保护剂组,精子总运动速率保持在80%以上,而保护剂组的精子活力呈现逐步下降趋势,精子总运动率显著性(P<0.05)下降。综上表明,将使用1x D-Hank’s溶液为基础液的大珠母贝精子保存在低温(4℃)条件下, 24 h内可保持其精子活力,并延长保存时间。


4种饵料对玉足海参幼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水产科技情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单一饵料或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幼体生长的影响,采用2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和2种酵母(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单一或组合搭配投喂玉足海参耳状幼体,测定并比较海参幼体的体长、胃宽、水体腔长、变态成活率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单一饵料组中,牟氏角毛藻对玉足海参幼体体长的生长及变态存活最有利,而球等鞭金藻对其脏器(胃、水体腔)的发育最有利;综合所有处理组的投喂效果看,混合投喂组比单一饵料组更有利于玉足海参幼体的生长和存活,其中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的混合投喂组合得到了最高的体长、胃宽和水体腔长特定生长率,牟氏角毛藻+海洋红酵母投喂组的变态成活率最高,变态发育速度最快。结果表明,在玉足海参幼体培养早期适合以混合酵母为主投喂,后期则可较多投喂牟氏角毛藻和海洋红酵母。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评价高铁酸钾对淡水水产养殖生物的生态风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铁酸钾作为水质改良剂,在水产行业中已经被广泛使用,但高铁酸钾使用的安全性与淡水水产养殖生物基准值一直不明确。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SSD)来推导高铁酸钾淡水水产养殖生物基准值,评价高铁酸钾对淡水水产养殖生物的生态风险,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法获取高铁酸钾对14种淡水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值;选取6种拟合模型来拟合毒性数据,通过比较回归系数和残差平方和来确定拟合优度最佳的模型;推导高铁酸钾对不同类生物的5%危害浓度HC5阈值(hazardous concentration for 5%the species)以及高铁酸钾淡水水产养殖生物及淡水水生生物基准值;结合SSD模型计算高铁酸钾对淡水水产养殖生物的潜在影响比例(potentially affected fraction, PAF)。结果显示,Sigmoid模型拟合优度最佳,高铁酸钾对全部淡水水生生物的安全基准值为6.82 mg·L-1,对水产养殖生物的安全基准值为9.53 mg·L-1;日常水产养殖高铁酸钾使用的浓度值所对应PAF值为0,生态风险低。研究结果可为高铁酸钾淡水水产养殖生物基准值制定以及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及理论指导。
关键词: 高铁酸钾 水质基准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急性毒性试验


养殖密度对大黄鱼生长、血清生化、营养成分、消化酶和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工厂化流水养殖系统中不同养殖密度对大黄鱼养殖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120±5)g的大黄鱼为试验对象,设置了低密度组(4.92 kg/m~3)、中密度组(7.56 kg/m~3)和高密度组(10.08 kg/m~3)3个初始密度组进行为期150 d的养殖生产试验,检测了试验结束时不同密度组大黄鱼的生长指标、营养成分、血清生化、消化酶和能量代谢酶活力水平。结果显示:高密度组大黄鱼终末增重率显著低于中密度组和低密度组,各密度组试验鱼的存活率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鱼体肌肉水分和灰分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存在显著差异,粗蛋白与养殖密度呈负相关,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粗脂肪未出现显著差异;肝脏4种代谢酶的活性在试验末期,低、中密度组显著低于高密度组;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大黄鱼胃、肠道5种消化酶活性降低,中、高密度组与低密度组相比出现明显的差异。研究表明,高密度养殖可通过增加机体营养代谢和减弱的消化吸收能力影响能量的收支,从而对大黄鱼的生长、肌肉营养品质和生理健康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 大黄鱼 养殖密度 流水养殖 生长 营养成分 血清生化 消化酶活性 代谢酶活性


响应面法优化杀鱼假交替单胞菌2515发酵培养基
《微生物学杂志 》 2023 CSCD
摘要:杀鱼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nonas piscicida)2515是一株具有广谱抗弧菌性能的菌株,为提升菌株2515的培养生物量,通过单因素优化方法,研究碳源、氮源、无机盐等营养成分对菌株2515的发酵产量的影响,确定关键营养因子,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菌株2515生物量的关键营养因子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菌株2515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麦芽糖2.85 g/L、CaCl2 0.65 g/L、MnCl2 0.10g/L、酵母膏3.85 g/L、胰蛋白胨10 g/L、NaCl 10 g/L.优化后的培养基使菌株2515在锥形瓶和发酵罐中发酵的OD600值分别为1.416和1.866,生物量分别提高了 36.4%和40.4%,其发酵上清液和细胞内容物的抑菌活性分别提高了 28.2%和27.2%.表明响应面法优化后的培养基有利于提高菌株2515的发酵生物量及抗菌效果,研究结果为菌株2515的后续开发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杀鱼假交替单胞菌 响应面法 发酵培养基 生物量 弧菌拮抗菌


基于Stella的防城港珍珠湾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态承载力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目的]了解防城港珍珠湾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态承载力状况.[方法]基于生态足迹的算法,对该海域2015—202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研究其渔业生态现状,并基于Stella软件建立渔业生态足迹动态模型.[结果]2015—2020年珍珠湾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态足迹处于逐步下降趋势;其中渔业生态足迹包括海水养殖及海洋捕捞两部分,前者占比较小,低于10%,且两者属于同步下降趋势.防城港周边海域海洋捕捞总量在2015—2020年呈下降趋势,渔业生态承载力同样处于下降趋势,说明珍珠湾及其邻近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处于超载状态,难以满足人均需求.对研究结果进行模拟分析显示,珍珠湾附近海域海洋捕捞产量的模拟值与实际值差异相对较小,偏离度Dt介于1.01%~3.11%,满足95%的置信度要求.[结论]生态赤字较为明显,建议进一步完善渔业资源承载力预警机制,为推进渔业资源保护及养护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珍珠湾及其邻近海域 Stella软件 渔业生态足迹 渔业生态承载力


虹鳟杀鲑气单胞菌耐药性研究与盐酸多西环素给药方案制定
《淡水渔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制定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病的给药方案,对3株分离自虹鳟的杀鲑气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24种抗生素耐药性测定,并对其中4种敏感且批准使用的抗生素进行体外药效学实验,研究20、30、40和60 mg/kg盐酸多西环素在染病虹鳟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3株杀鲑气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磺胺异恶唑、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唑林耐药,对盐酸多西环素最敏感,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5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在2~4μg/mL之间,防耐药突变浓度(MPC)为1μg/mL;恩诺沙星的MIC在0.25~1μg/mL之间,MBC为4μg/mL,MPC为1.5μg/mL;氟苯尼考的MIC为1μg/mL,MBC为8μg/mL,MPC为2μg/mL;硫酸新霉素MIC为4μg/mL,MBC为8μg/mL,MPC为12μg/mL.40 mg/kg剂量单次给药,盐酸多西环素在患病虹鳟血浆中的峰浓度为1.19μg/mL,达峰时间为4 h,且血药浓度维持在MIC以上16 h,可以满足虹鳟杀鲑气单胞菌病治疗需要.60 mg/kg剂量单次给药,盐酸多西环素在患病虹鳟血浆、肌肉、肾脏和肝脏中药物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时间分别为23、18、23.5和23.5 h,在患病虹鳟血浆、肾脏和肝脏中药物浓度维持在MPC之上的时间分别为6、23.5和23.5 h,此使用剂量既能达到虹鳟杀鲑气单胞菌治疗作用,又能有效防止产生耐药性.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耐药 盐酸多西环素 给药方案


太湖鲤山湾水生植被修复前后鱼类资源恢复效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太湖鲤山湾系太湖青虾、中华绒螯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进一步提升保护区鱼类资源养护与环境修复效果,于2015年在该区域内实施水生植物修复工程,分别于2015年(修复前)和2021年(修复后)对该水域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采集鱼类42种,其中,2015、2021年分别采集27、39种,基于栖息水层、繁殖习性和摄食特征等生态类型划分显示,该区域以栖息于中上层、喜水草上产卵的杂食性鱼类为主,优势类群为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和刀鲚(Coilia nasus)等;修复前后优势种并未发生明显变动,但修复后主要种数量有所增加,如蛇鮈(Saurogobiodabryi)、花■(Hemibarbus maculatus)和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等。研究表明,水生植被修复后,鱼类群落结构趋于稳定,且整体鱼类资源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偏好水草区域生活的鱼类资源量升高,水生植物资源量的恢复对渔业资源养护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