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珠江河网密刺苦草种群衰退的表观性状特征指示
《水生态学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探讨珠江河网密刺苦草现存种群衰退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可为珠江河网水草床种群复建,珠江河网水生态功能和渔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基础依据.于2017-2019年对珠江河网水草床及其中外海(S3)、小塘(S5)和榄核(S8)的密刺苦草开展调查,利用冗余分析(RDA)和主成分分析(PCA)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密刺苦草的株高、株重、叶片指标等参数与环境因子关系,并结合2019年该区域密刺苦草种群急剧衰退情况探讨其衰退前的表观性状特征指示意义.结果显示,珠江河网密刺苦草衰退前一年度种群表观性状时空分布特征差异明显,S3和S8站位密刺苦草株高、株重等在2月、8月至12月期间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而S5站位密刺苦草上述指标持续增加;12月,不同站位密刺苦草种群出现生长特征分化,S5站位密刺苦草进入花果期,而S3和S8站位密刺苦草则开始衰退.RDA结果显示,密刺苦草株高主要受水深、沉积物中粒径组分及沉积物总磷含量等影响,株重主要受沉积物总磷含量影响,不同站位群丛受到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制约.PCA结果显示,密刺苦草的9种表观性状可表征其克隆生长力、有性繁殖力和多年生长力,并决定其种群维持策略:一种以S5站位为代表,种群越冬期保持持续生长力,并进行有性繁殖资源分配,能适应环境变化,种群在次年得以维持和延续;另一种以S3和S8为代表,种群在越冬期生长力减弱,无有性繁殖资源分配,未能有效应对不利环境条件,最终导致两站位种群在次年急剧退化甚至消失.


胆汁酸调节鱼类糖脂代谢、免疫及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水生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胆汁酸(BAs)是一类两亲性甾醇化合物,按来源可分为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由肝脏中的胆固醇合成后进入肠道,在肠道中,初级胆汁酸在回肠末端和结肠上段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转化为次级胆汁酸,大部分肠道中的胆汁酸在回肠部位通过肝肠循环进入肝脏,剩余胆汁酸随着粪便等排出体外。研究表明,胆汁酸在维持鱼类糖脂稳态、提高免疫功能、重塑肠道菌群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不同鱼类中的胆汁酸成分具有物种特异性,不同胆汁酸的有益效果也因鱼而异,但是目前对鱼类中胆汁酸的组成、分类及功能知之甚少。文章总结了胆汁酸的组成分类、主要受体、生物学功能及其在鱼类上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鱼类中胆汁酸的进一步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四指马鲅幼鱼同类相食行为研究
《科学养鱼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四指马鲅隶属鲻形目,马鲅科,四指马鲅属,近年来其人工繁育技术已经得到突破,并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推广养殖,现已发展成为水产养殖的新品种(牛莹月等,2021),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经过驯化后可用高蛋白质的饲料作为其主要的营养来源,饲料基本可以满足幼鱼生长发育的能量需求,但由于该鱼属肉食性鱼,单纯使用饲料投喂并不足以彻底改变其食性,环境的改变、饲料的多寡和遗传因素等都会影响幼鱼的食性.随着该鱼的推广养殖,其在育苗期间出现同类相食行为的问题已经日益显现,苗种同类相食行为已经成为制约育苗存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给育苗与养殖从业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 肉食性鱼 同类相食 能量需求 南方沿海地区 饲料投喂 水产养殖 四指马鲅 营养来源


不同大口黑鲈群体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肠道形态结构及菌群组成的比较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大口黑鲈群体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肠道形态结构及菌群组成的差异.试验选用4个国内主要大口黑鲈养殖群体:"优鲈3号"[YL3,(18.91±1.54)g]、"优鲈1号"[YL1,(19.54±2.23)g]、台湾群体[CTW,(18.31±1.76)g]与杂交群体(HYB,地方选育种♀*北方亚种♂,(18.80±1.72)g]各180尾,每群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养殖120 d后,对4个大口黑鲈群体的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肠道形态结构以及菌群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HYB和CTW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YL1和YL3(P<0.05),且HYB的脏体比、肝体比和饲料系数最低.HYB的肥满度、后肠绒毛宽度以及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群体(P<0.05).基于16S rRNA测序对肠道菌群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物种差异分析和功能预测发现,大口黑鲈肠道优势菌门是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以及放线菌门,肠道鲸杆菌属显著富集于HYB;PICRUSt2功能预测表明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以及环境信息处理等功能在HYB中的平均丰度更高;通过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发现,肠道菌群功能与后肠的绒毛高度和绒毛宽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相较于其他群体,HYB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提高,肌肉中各类脂肪酸积累增多,肠道形态结构也得到显著改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有益菌丰度提高.
关键词: 大口黑鲈 不同养殖群体 生长性能 肌肉营养成分 肠道形态结构 肠道菌群


不同干燥方式对仿刺参性腺脂质、营养价值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仿刺参性腺较优的干燥方式,分析对比热风、冷风、微波、真空冷冻4种干燥方式对样品脂质组成、脂质稳定性、脂肪酸营养价值、挥发性物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干燥处理后,总脂、磷脂、甘油三酯、虾青素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过氧化值均显著降低,硫代巴比妥酸值均显著升高(P<0.05)。在脂肪酸营养价值方面,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血栓形成指数在干燥处理后不同程度降低,低胆固醇脂肪酸/高胆固醇脂肪酸指数显著升高(P<0.05)。电子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干燥方式样品的气味特征有明显差异。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从新鲜和干燥样品中鉴定出2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2,5-二甲基吡嗪仅在微波干燥样品中被检测到,而戊醛、乙酸乙酯是冷风干燥样品中特有的气味活性物质。综上,真空冷冻干燥有效减缓了脂质氧化的速率,但样品气味相对平淡;热风、冷风、微波干燥均促进了脂质氧化,但提高了脂肪酸的营养价值,丰富了样品的气味特征。研究结果可为仿刺参性腺的加工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仿刺参性腺 干燥方式 脂质组成 营养价值 挥发性物质


多种产毒藻混合暴露制备麻痹性贝类毒素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技术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际优先发展技术,但符合国际限量目标的参考物质获取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风险监测的核心难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6株产毒藻的单细胞产毒量、藻密度和毒素组分,筛选出的4株产毒藻所产毒素可以覆盖我国海域的主要PSTs,平均藻细胞密度达4.0×10~6~4.0×10~7 cells/L。通过4株产毒藻单一暴露实验发现,贻贝中的PSTs含量能够满足国际限量目标,最高蓄积转化率可达83.1%,且藻与贝中毒素组成基本一致。此外,其中的链状裸甲藻可在贻贝体内代谢转化形成dcSTX,并在5 d达到29.6%的占比。根据上述规律,确定混合暴露实验时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投喂比例低密度组为1:1:1:4,高密度组为1:1.6:2.4:8,其中,高密度组的dcNEO、dcSTX、NEO等3种毒素的占比高于低密度组。4株产毒藻混合暴露获得含NEO、dcSTX、dcNEO、GTX1、GTX4、GTX2、GTX3、GTX5、dcGTX2、dcGTX3、C1和C2共12种PSTs,总毒性分别为(535.0±5.6)μg STXeq/kg和(2 636.0±12.4)μg STXeq/kg的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本研究表明,产毒藻混合暴露可以获得稳定可控的12种PSTs毒素组分,为制备可用于产业监管及行业服务的基体标物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贻贝 麻痹性贝类毒素 产毒藻 混合暴露 基体标准物质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长江禁捕前后鄱阳湖都昌水域刀鲚群体动态变化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禁捕对鄱阳湖都昌南部水域刀鲚(Coilia nasus)资源的影响,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分别对该水域禁捕前(2014年)和禁捕后(2019年)刀鲚的洄游生态学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刀鲚个体耳石自核心至边缘均依次具有锶钙比(Sr/Ca*1000)<3、3~7以及<3的生境履历特征,表现为典型的溯河洄游履历.禁捕后刀鲚数量(17尾)明显多于禁捕前(2尾),体长[(28.1±2.3)cm]也长于禁捕前[(21.3±4.7)cm],且长于禁捕前的已有报道.此外,刀鲚耳石边缘低值区呈现多样化特征[2014年(125.0±63.6)μm、80~170μm,2019年(173.5±73.6)μm、20~290μm],表现出多个上溯群体在该水域混栖的现象.结合该水域多数个体性腺尚未成熟,且都昌南部水域(大矶山至和合乡水域)是刀鲚群体自江湖通道出入鄱阳湖中部和南部湖区及通湖河流(如饶河、信江等)的必经之路,得出都昌水域主要行使刀鲚洄游通道的生态功能,亟须加强保护.
关键词: 刀鲚 耳石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长江禁渔 鄱阳湖 都昌水域


东海中南部澳洲鲐繁殖群体生物学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东海海域澳洲鲐(Scomberaustralasicus)繁殖群体的生物学特征,依据2016—2023年1—4月在东海中南部采集的227尾澳洲鲐样本,分析了澳洲鲐繁殖群体的叉长、体重、摄食等级、肥满度、性腺指数、性比及肌肉含量等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澳洲鲐繁殖群体性别间的叉长和体重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雌雄个体合并拟合的叉长和体重关系式为:W=3×10–6FL3.2558。1月为澳洲鲐的越冬期, 2—4月为繁殖期。澳洲鲐的产卵高峰期集中在3月,到4月下旬,已经产卵的澳洲鲐数量比例增大。在性腺发育同等情况下,雌性澳洲鲐在繁殖期间性腺指数始终高于雄性澳洲鲐,而肌肉含量却小于雄性澳洲鲐。摄食强度在越冬期到繁殖期前后是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肥满度则是先上升后下降,最后恢复到与繁殖期前相近的水平。2月繁殖初期雄性多于雌性,到3—4月繁殖中后期雌性数量多于雄性。这种繁殖期间性比的变化符合最大限度实现世代补充和繁殖收益最大化的繁殖策略。综上,东海中南部澳洲鲐的繁殖高峰期集中在3月,在进入繁殖期后,性腺发育过程中会减少摄食,生长缓慢,机体的部分肌肉组织会转化为性腺以满足生殖所需。


高温季节池塘种植水葫芦对河蟹生长及水质调控的影响
《水产科技情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持续高温往往会造成蟹塘内的伊乐藻等水草衰亡,不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为探明高温季节池塘种植水葫芦对河蟹生长及水质调控的影响,对养殖“诺亚1号”河蟹的池塘设置3组不同的水草种植模式,即无草塘补种水葫芦组(EI)、有草塘无处理组(EL)和有草塘补种水葫芦组(EIL)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试验,比较各组试验塘的水质、水草长势情况以及河蟹的体质量、产量、残蟹率、回捕率等。试验结果显示:EIL组的伊乐藻保存较好,且在高温季节池塘水温低于其他两组;EI组河蟹的体质量、产量、回捕率显著低于EIL组(P<0.05),残蟹率显著高于EIL组(P<0.05),但EI组各项指标与EL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水质调控方面,EIL组NH4+-N、NO2--N、TN、TP等水质指标均优于其他两组;8月份EL组的NH4+-N质量浓度显著低于EI组(P<0.05),9月份以后,EL组的NO2--N、TN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EI组(P<0.05)。结果表明,高温季节在无草蟹塘适当补种水葫芦对河蟹生长有积极作用,沉水性+浮水性水生植物的组合型水草种植模式可有效提高河蟹产量,改善池塘水质。


哈氏弧菌345Ⅲ型分泌系统诱导鱼类细胞凋亡和变圆
《微生物学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也是海洋动物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system,T3SS)是革兰氏阴性致病菌中保守存在的毒力装置,已被公认在细菌致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目的】探索哈氏弧菌T3SS诱导鱼类细胞死亡的机制。【方法】采用基因敲除和回补手段获得了T3SS功能缺失的哈氏弧菌345的缺失突变和回补株。利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染色、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TUNEL)、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inase, Caspase)活性测定和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释放测定等技术揭示哈氏弧菌T3SS导致的细胞死亡特征。【结果】哈氏弧菌345依赖T3SS能迅速导致鱼类细胞变圆并脱落,细胞核皱缩,部分细胞呈现DNA片段化、形成凋亡小体,细胞凋亡关键分子Caspase-3被激活;此外,哈氏弧菌T3SS还导致鱼类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LDH等内容物被释放,并且抑制凋亡途径的激活并不能阻止细胞内容物的释放和细胞变圆。【结论】哈氏弧菌利用T3SS体外诱导鱼类细胞发生细胞凋亡途径的激活和细胞变圆,最终导致细胞发生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