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和D-loop区序列的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黑斑原鮡遗传多样性分析
《生物资源 》 2024
摘要: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种群遗传多样性的解析可为黑斑原鮡的保护和人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黑斑原鮡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和控制区(D-loop区)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了黑斑原鮡的线粒体序列特征与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关联。结果显示:黑斑原鮡Cyt b基因序列长度为1 138 bp,(A+T)含量(59.5%)高于(C+G)含量(40.5%);检测到突变位点32个,其中单突变位点26个,简约信息位点6个;共检测到21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ap 1个体数最多,占总检测个体数的69.44%;种群单倍型多样性(Hd)为(0.509±0.050),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0 71±0.000 11),Tajima’s D中性检验值为-2.532 91,中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1)极显著负值。结果还显示:D-loop区基因序列长度为893bp,(A+T)含量(64.31%)高于(C+G)含量(35.69%);共检测到突变位点35个,包括单突变位点21个,简约信息位点14个;检测到23个单倍型,Hd为(0.701±0.028),Pi为(0.001 67±0.000 28),单倍型Hap 1和Hap 3的个体数较多,分别占45.14%和30.56%;D-loop基因Tajima’s D中性检验值为-2.366 38,中性检验结果显示(P<0.01)极显著负值,表明该群体经历过种群扩张。黑斑原鮡种群的Cyt b和D-loop区基因适合进行黑斑原鮡的种内遗传分析,且D-loop区基因更具有进化优势,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对黑斑原鮡遗传育种与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黑斑原鮡 遗传多样性 细胞色素b基因 D-loop区


不同放血方法对鳙鱼鱼肉品质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放血方法对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放血效果及鱼肉品质的影响,采用了敲头致晕(对照组)、切鳃、断脊和切尾4种操作方式对鳙鱼进行放血处理,以操作时间、色泽、血红蛋白(Hb)含量、肌红蛋白(Mb)和高铁肌红蛋白(met-Mb)含量等指标评价放血效果;在4℃贮藏条件下,以硫代巴比妥酸(TBA)、挥发性盐基氮(TVB-N)、pH和离心损失率等指标评价鱼肉品质。结果显示:与其他放血方法相比,切尾放血操作更简便,亮度(L)和白度值显著提高,且Hb和Mb含量低;断脊与切尾放血可延缓TBA与离心损失率增长速度;不同放血方法对鱼肉TVB-N无太大影响;与其他试验组相比,断脊放血与切尾放血的鱼肉pH较高。研究表明,依据放血效果及鱼肉品质指标,切尾放血处理的鳙鱼获得了更好的放血效果,鱼肉品质也得到了改善,可为未来鳙鱼的机械放血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深远海养殖的技术经济分析
《船舶工程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落实“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中国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海水养殖新空间,采用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是急需回答的关键问题。文章深入分析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养殖工船等3种深远海养殖典型生产方式的关键环节技术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工程技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进行全产业链技术经济分析与经济效果评价。解析评估表明:重力式网箱是深远海养殖的初步生产方式,也是当前产业发展的主体,但难以适合更深的开放性水域安全性要求。桁架类网箱在北方水域的应用空间有限,而在水温在相对稳定的南方海域,则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是特定水域养殖设施走向深远海的发展途径。养殖工船是未来海上工业化养殖的发展方向,但一次性投入强度大,产业链配套是需要逐步完善。文章的分析结果可为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栖息生境选择与行为特征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在早期发育阶段对不同栖息生境的选择偏好及其行为特征,实验以长江口近岸微生境类型为基础,在室内建立了藨草、泥底、铁板沙、砾石等 4 种模拟生境,选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分别开展了对不同生境选择的行为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在藨草生境中分布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生境.随着仔蟹的生长发育,Ⅲ、Ⅴ期仔蟹在泥底和铁板沙生境中占比增大.在藨草生境中,中华绒螯蟹幼体具有游泳、附着藨草、表栖、埋栖等4 种行为,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主要表现为附着藨草行为,Ⅲ期仔蟹的表栖、埋栖行为显著增加.幼体在藨草生境中的蜕壳率显著高于泥生境,而死亡率显著低于泥生境.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体偏好栖息于有利于其生存、发育的藨草等植被生境中,这可能与藨草等植被生境为中华绒螯蟹幼体提供了适宜的庇护场所有关.本研究结果指出了植被生境对中华绒螯蟹幼体阶段的重要性,丰富了早期生活史资料,并为其资源保护和栖息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参考.


两种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肠道菌群结构、营养成分及肌肉风味比较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肠道菌群在动物的营养代谢和免疫功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探究种草养虾和稻田养虾两种模式对罗氏沼虾肠道菌群和肌肉风味的影响,以相同养殖周期不同养殖区域的种草养殖(种草组)和稻田养殖(稻田组)的罗氏沼虾为对象,对其肠道内容物的肠道菌群结构、肌肉氨基酸以及其肌肉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首先,在虾肠道菌群的门级分类表明: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是两种模式下均有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5%),此外,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种草组的特异优势菌门;在属级分类方面:乳球菌属(Lactococc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Candidatus_Hepatoplasma为两者的优势菌属。其次在菌群的多样性分析方面:稻田组的肠道菌群OTUs显著高于种草组,表明稻田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高;对肠道菌群功能的预测亦发现,两种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肠道菌群的功能都聚集于新陈代谢调控通路上。最后,在营养成分含量分析和肌肉风味评估中证明:两者的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总含量并无显著差异,但稻田组肌肉中丝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均显著高于种草组;稻田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肌肉中的铁元素含量显著高于种草组,而铜、锌元素含量显著低于种草组;其他矿物质元素含量无显著差异。总之,稻田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的肌肉风味更佳且肠道菌群多样性丰富,本研究的结果可为罗氏沼虾不同健康养殖模式提供技术参考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养殖模式 肠道菌群 游离氨基酸 微量元素


灭活植物乳杆菌及其代谢物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灭活植物乳杆菌及其代谢物(LPM)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选择初重为(8.16±0.23) g的克氏原螯虾162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虾。配制3组分别含0 (对照组)、300 (LPM-300组)、600 mg/kg (LPM-600组)的LPM的配合饲料。配制两个试验组饲料时,在对照组饲料配方基础上用3%面粉代替3%的花生粕,使饲料蛋白质水平降低1.5%。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600 mg/kg LPM,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600 mg/kg LPM,全虾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300、600 mg/kg LPM,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LPM可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血清总蛋白(TP)含量(P<0.05),降低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P<0.05);饲料中添加600 mg/kg LPM可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血清白蛋白(ALB)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P<0.05)。添加600 mg/kg LPM可显著提高肝胰脏和肠道蛋白酶活性(P<0.05)。添加600 mg/kg LPM可显著降低克氏原螯虾绒毛宽度(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肝胰脏细胞结构完整,无损伤或病变,LPM-300组的B细胞、F细胞和R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600 mg/kg LPM有利于改善克氏原螯虾肠道组织结构,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促进了饲料蛋白质的利用。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灭活植物乳杆菌及其代谢物 生长性能 肠道健康


急性高盐胁迫对绿鳍马面鲀幼鱼存活、鳃组织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在高盐胁迫下的适应能力和生理生化调控机能,设置不同盐度条件,对绿鳍马面鲀幼鱼进行96 h的胁迫实验,比较研究绿鳍马面鲀幼鱼在不同盐度下的存活率、鳃组织结构、Na+/K+-ATP酶活性以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在盐度30~35范围内,绿鳍马面鲀幼鱼的存活没有受到盐度变化影响,而盐度40以上对幼鱼存活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幼鱼在胁迫24、48、72、96 h所对应的高盐半致死盐度LC50分别为47.062、46.279、45.886和45.736。高盐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盐度35组中绿鳍马面鲀幼鱼的鳃组织结构无显著变化,而盐度40和45组中幼鱼的鳃组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鳃小片弯曲变粗、萎缩变短、排列紊乱、基部增生、融合以及细胞空泡化等现象。除了丙二醛含量指标,3个盐度组的Na+/K+-ATP酶活性和肝脏抗氧化能力在各胁迫时间的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大多在胁迫时间48 h时达最大值,72 h降低。研究表明,在高盐胁迫下,绿鳍马面鲀幼鱼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其鳃组织结构会做出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变化,且幼鱼存活率、鳃丝Na+/K+-ATP酶活性及肝脏抗氧化能力均有明显变化,绿鳍马面鲀幼鱼可适应的盐度为35,盐度40以上环境会对绿鳍马面鲀幼鱼的存活和生长产生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绿鳍马面鲀的人工海水养殖和耐盐品系的选育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高盐胁迫 死亡率 鳃组织结构 Na+/K+-ATP酶 抗氧化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