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厚壳贻贝中麻痹性贝毒的蓄积及其对滤食率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厚壳贻贝(Mytilus unguiculatus)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地位。随着我国近海有害赤潮灾害的频发,厚壳贻贝中贝类毒素残留风险亟需关注。本研究通过室内暴露方式,评估了不同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厚壳贻贝滤食率的影响及其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的蓄积代谢规律。结果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与产毒藻暴露密度、PSTs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最低降至初始值的30.0%左右。厚壳贻贝对PSTs整体蓄积能力较弱,高密度组肝胰腺与软组织的日平均蓄积速率分别为981.6μg STXeq/kg/d和106.5μg STXeq/kg/d。链状亚历山大藻与厚壳贻贝中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2 (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 toxins-2,C1)、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3(C2)与膝沟藻毒素5 (Gonyautoxin-5,GTX5) 3种组分的初始含量最高,贻贝摄食产毒藻后肝胰腺中C2占比显著降低(P<0.05),由74.1%(藻细胞)分别降低至22.6%(高密度组)与17.1%(低密度组);C1占比则由10.6%(藻细胞)上升至54.1%(高密度组)和54.0%(低密度组)。厚壳贻贝的代谢速率最高可达到1 860.3μg STXeq/kg/d,显著高于其他双壳贝类。本研究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随PSTs产毒藻暴露时间呈下降趋势,且厚壳贻贝对PSTs的快速代谢与低转化、低残留等特点也表明其食用风险低于其他贻贝。本研究为评估厚壳贻贝中PSTs风险形成机理并为科学构建防控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


氨氮胁迫对大口黑鲈幼鱼组织结构、酶活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肝脏、肠道对氨氮胁迫的反应机制,以大口黑鲈幼鱼(15.32±0.65) g为实验对象,设置0、25和50 mg/L三个浓度(非离子氨浓度0、0.55和1.11 mg/L),研究氨氮胁迫48h对大口黑鲈肝、肠组织结构、酶活性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结果显示,胁迫48h后, 25和50 mg/L氨氮浓度胁迫均使肝组织出现肝细胞溶解空泡化、肝细胞排列紊乱等现象,此外, 50 mg/L氨氮胁迫还使肠道产生杯状细胞增多,绒毛宽度、肌层厚度增加等现象。25和50 mg/L组的肝组织中GPT及GOT活性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肝组织LZM活性,肠组织S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0 mg/L组补体C3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氮胁迫48h显著影响了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 50 mg/L组拟杆菌门和螺旋体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50 mg/L组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和螺旋体属(Brevinema)的丰度显著升高,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BugBase表型预测结果显示革兰氏阴性菌在大口黑鲈肠道菌群中占绝对优势;且50 mg/L组的肠道菌群具有更低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耐应激性。研究表明,氨氮胁迫会对大口黑鲈肝、肠组织造成损伤,鱼体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大口黑鲈发生氧化应激;溶菌酶和补体C3活性上升, GOP和GPT活性降低,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力下降。同时,肠道菌群构成改变,菌群耐应激性降低,肠道功能易损伤。研究结果将为解析氨氮对大口黑鲈的危害提供理论基础。


半乳糖氧化酶的生物学改造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半乳糖氧化酶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具有催化效率高和绿色环保的特点,在生物传感器、食品、医疗和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天然的半乳糖氧化酶存在稳定性差、催化效率低、回收成本高等缺陷,限制了其在食品安全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随着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发展,人们可以对半乳糖氧化酶进行有目的的改造,以提高酶的性能或者获得新功能的重组酶.因此,追求具有重要催化能力和强大功能的半乳糖氧化酶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半乳糖氧化酶的分子结构、催化机理等基本信息,并分析总结了半乳糖氧化酶进行生物学改造的相关案例,旨在为半乳糖氧化酶相关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半乳糖氧化酶 生物学改造 理性设计 定向进化 固定化


半滑舌鳎rimoc1基因在雌雄鱼中的差异表达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动物中普遍存在性别生长二态性,这种现象在海水鱼中更为明显。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性成熟雌鱼体重显著高于雄鱼,雌性个体的生长速度比雄性快2~4倍。本研究旨在探究rimoc1基因在半滑舌鳎雌、雄鱼中的表达差异及与性别和生长的关系。实时定量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rimoc1在雄性组织中未检测到表达,而在雌性组织中表达量最高的是卵巢和肌肉,在卵巢中表达相对稳定,在孵化后1.5年(1.5yph)和3yph的水平有所增加。在细胞系中通过si RNA干扰敲除rimoc1后,发现生长相关基因igf1、性别分化相关基因sox9b和foxl2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sox9a的表达升高。启动子活性分析显示,rimoc1启动子可能受到C/EBPdelta、Sox2和c-Jun等转录因子的调控。推测rimoc1可能在半滑舌鳎的性别分化和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半滑舌鳎的性别生长二态性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半滑舌鳎 rimoc1 性别生长二态性 表达模式 启动子活性 RNA干扰


惠州西湖外来鱼类入侵与鱼类群落状况研究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 2024
摘要:[目的]摸清惠州西湖鱼类群落组成和外来鱼类入侵现状.[方法]2023年2月,在惠州西湖主湖区开展鱼类资源调查,运用Jaccard相似性指数、相似性分析、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法等方法分析外来鱼类物种组成、丰度差异、分布格局、群聚结构和群落相似性.[结果]共捕获鱼类21种,包括鲤、鲫和鲢等16种土著鱼类以及豹纹翼甲鲇、齐氏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伽利略罗非鱼和露斯塔野鲮5种外来鱼类.外来鱼类质量和数量分别占总渔获物的45.36%和44.18%.豹纹翼甲鲇和齐氏罗非鱼在5种外来鱼类中质量和数量占比相对较高,表明外来种群资源量具有一定规模;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西湖平均Jaccard相似性指数处于相似等级(数值为0.62),表明惠州西湖鱼类群落空间分布相似度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78.73%的相似性水平时,惠州西湖鱼类群落可分为4组,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未达到生态学意义上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惠州西湖各站点鱼类群落较为相似,豹纹翼甲鲇和齐氏罗非鱼在各个站点均有出现,入侵较为严重,亟需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 外来鱼类 空间分布 群落相似性 豹纹翼甲鲇 齐氏罗非鱼


17β-雌二醇和曲洛斯坦对大口黑鲈生长及性腺发育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雌性化逆转的最适参数,建立伪雌鱼性别诱导和全雄苗种创制技术,采用15日龄(daysposthatching,dph)且体长为(1.00±0.01)cm的大口黑鲈幼鱼为实验对象,投喂拌有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17β-E2)或曲洛斯坦(trilostane,TR)的人工配合饲料,3个实验组饲料分别含有30mg/kg17β-E2、30 mg/kg TR和20 mg/kg 17β-E2+10 mg/kg TR (依次命名为E30、TR30和E20TR10),对照组饲料不含17β-E2和TR(命名为C), 60 d后停止投喂外源激素,分析饲喂17β-E2和TR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雌性比例、性腺发育的影响;12月龄时,采集各实验组伪雌鱼和对照组雌雄鱼血液和性腺组织,检测性类固醇类激素含量、dmrt1和cyp19a1a基因表达水平及卵巢发育形态。结果表明,饲喂外源雌性激素60 d后, E30和E20TR10组的体长和体重显著低于C组(P<0.05),TR30组的体长和体重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E30、TR30和E20TR10组雌性比例分别为100.00%、0%、100.00%,C组雌性比例为53.33%;性腺组织切片结果显示,C组卵巢有大量初级卵母细胞,E30和E20TR10组遗传雄鱼出现卵巢腔、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而TR30组雄鱼未发生性逆转; 12月龄时,各实验组伪雌鱼比例未发生变化,C组雌性比例为46.67%;E30和E20TR10组伪雌鱼的卵巢发育迟滞,处于II期;此外,E30和E20TR10组伪雌鱼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lol,E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雄鱼(P<0.05),TR30组低于对照组雄鱼,但无显著差异(P>0.05),各实验组血清中睾酮(testosterone,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雌鱼(P<0.05)。与对照组雄鱼相比,E30和E20TR10组伪雌鱼cyp19a1a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dmrt1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投喂30 mg/kg TR未获得伪雌鱼,而投喂30 mg/kg 17β-E2和20 mg/kg 17β-E2+10 mg/kg TR实验组均可获得大口黑鲈伪雌鱼。12月龄伪雌鱼卵巢处于II期,血清中E2含量及卵巢中cyp19a1a表达量均未到达正常雌鱼水平,导致卵巢发育迟滞。
关键词: 大口黑鲈 17β-E2 TR 性腺发育 生长 伪雌鱼


不同粒径硬颗粒饲料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投饲策略研究
《淡水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粒径硬颗粒饲料投饲策略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的影响,本实验采用两种粒径饲料(2 mm和3 mm),进行4种不同组合,分别为FS1组(3 mm粒径饲料投喂60 d)、FS2组(2 mm粒径饲料投喂10 d和3 mm粒径饲料投喂50 d)、FS3组(2 mm粒径饲料投喂20 d和3 mm粒径饲料投喂40 d)和FS4组(2 mm粒径饲料投喂30 d和3 mm粒径饲料投喂30 d),对克氏原螯虾幼虾(7.73±0.05) g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各组间存活率、肝体比、肥满度和腹部含肉率均无显著差异。克氏原螯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且在FS2组达到最大值。FS2组和FS3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各组间肝胰腺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胰蛋白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且在FS2组达到最高水平。不同粒径硬颗粒饲料投饲策略对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抗氧化能力以及丙二醛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与单一粒径组(FS1组)相比,FS3组克氏原螯虾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FS2组和FS4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单一粒径饲料(3 mm)投喂无法满足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需求,适宜饲料粒径组合投喂提高了克氏原螯虾的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促进了生长,降低了饲料系数,其中以2 mm粒径饲料投喂10 d和3 mm粒径饲料投喂50 d的组合投饲策略最佳。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饲料粒径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非特异性免疫


2021年山东长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监测数据集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 2024 CSCD
摘要:近岸岛屿毗邻海域作为陆架边缘海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是重要的海–陆过渡区域。在自然环境变动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其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长岛毗邻海域具有典型的海岛生态环境特征,为渤黄海渔业种类的洄游通道和关键栖息地,对该海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能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3月至12月,山东长岛近海渔业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长岛毗邻海域开展10航次,每航次10站的底层渔业生物逐月调查与样品测定。通过对渔获物的生物学测定数据进行计算,获得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物种更替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以及包含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内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构成了本数据集。基于多人全样本交叉复核完成审查与校对过程,确保数据集的规范性与准确性。本数据集可为渤黄海底层渔业生物时空格局和海岛生态系统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底层渔业生物 长岛毗邻海域 群落结构 海岛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