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2927条记录
贵州木薯新品系品比试验初探

耕作与栽培 2024

摘要:为推进贵州木薯新品种培育,筛选适宜贵州种植的木薯品种,从贵州省木薯种质资源圃中选取7份木薯种质资源开展2年品比试验。结果表明,32-8农艺性状、块根性状和产量性状综合表现突出,两年平均鲜薯产量为48 143.55 kg/hm2,比对照高9.32%,20-6、46-14、32-15、49-20和01-11表现较对照SC205略差。因此,推荐选用32-8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关键词: 木薯 新品系 品比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黔东南州天麻产地初加工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农技服务 2024

摘要:天麻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名贵中药材,天麻产地初加工可避免新鲜天麻在贮运过程中营养和功能活性成分的损失,保证天麻产品品质,降低损失,提高天麻的附加值.为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分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黎平县、镇远县三个主产区的天麻产地初加工发展情况,总结天麻产地初加工发展现状,并针对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 天麻 产地初加工 产业发展 黔东南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大树茶形态学特征及生化成分综合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阐明不同地域贵州大树茶种质形态学特征及生化组成特性,为贵州特色大树茶种质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21份来源于贵州7个县(市)的大树茶种质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形态学性状及生化性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贵州大树茶种质。【结果】贵州大树茶生化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较形态学性状高,7个形态学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1.30%(长宽比)—145.61%(子房茸毛),平均变异系数为41.12%,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47(腋芽茸毛)—2.07(长宽比),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43;14个生化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3.15%(儿茶素总量)—99.54%(没食子酸),平均变异系数为54.71%,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36(表儿茶素,EC)—2.07(儿茶素总量),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9。多数贵州大树茶的形态学特征为腋芽有毛,子房无毛,大叶或中叶,叶形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贵州大树茶生化成分含量分布相对均匀,咖啡碱、茶叶碱、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生物碱总量、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等8个生化性状呈平缓且对称的正态分布趋势。贵州大树茶形态学性状和生化性状大多与地理信息及气候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随着海拔、纬度的上升及年平均气温的下降,贵州大树茶叶片越阔圆,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等嘌呤生物碱类物质含量越高。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筛选出10个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大于1的关键性状:儿茶素总量、没食子酸、生物碱总量、酯型儿茶素、EC、咖啡碱、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EGCG、可可碱和腋芽茸毛,可用于区分不同县(市)大树茶种质。基于10个生化组分可将121份贵州大树茶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为20份来自惠水的大树茶种质,其EC和ECG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类;第Ⅱ类包括16份大树茶种质,其EC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类;第Ⅲ类包括9份大树茶种质,多数来自惠水,其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类;第Ⅳ类包括76份大树茶种质,主要来自习水、桐梓、道真和务川,其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EGCG、C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3类。以14个生化性状开展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94%,第1主成分中的决定生化因子EGCG、生物碱总量和酯型儿茶素是评价贵州大树茶生化品质的关键。【结论】贵州大树茶种质形态学性状及生化性状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来自黔南的惠水大树茶种质与黔北6县(市)大树茶种质形态表型及生化表型均差异较大;GT-XS-08、GT-TZ-11、GT-DZ-06、GT-DZ-13和GT-TZ-03是生化品质综合评价较优且生化成分含量优异的大树茶种质,可作为高潜力育种材料以选育茶树新品种。

关键词: 贵州 大树茶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改进YOLOv8n的茶树嫩芽识别

茶叶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复杂自然环境下对茶树嫩芽进行精确识别是实现农业机器人智能化采摘茶树嫩芽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茶园复杂环境下茶树嫩芽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8n的茶树嫩芽检测方法。使用荣耀80手机采集茶树嫩芽图片,并对图片进行标注,按照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8∶1∶1的比例划分数据集。为有效提取嫩芽特征并减少模型冗余计算和内存访问,采用FasterNet模型替换YOLOv8n网络结构的骨干网络进行特征提取;为抑制茶园环境背景信息、增强模型对嫩芽的特征提取能力,在主干网络尾部(SPPF模块后)引入全局注意力机制(Global attention mechanism,GAM);在Neck网络中引入上下文引导(Context guided,CG)模块,学习茶树嫩芽局部特征和周围环境的联合特征,进一步提高茶树嫩芽的识别准确率。利用构建的茶树嫩芽数据集对改进的YOLOv8n算法进行训练和测试。消融试验验证结果显示,FasterNet网络、GAM注意力机制和CG模块均有效提高了YOLOv8n模型的识别准确率。改进的YOLOv8n模型在多类别的茶树嫩芽数据集上平均准确率(Mean average accuracy,mAP)为94.3%;相较于原YOLOv8n模型,对茶树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识别mAP分别提高了2.2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2.7个百分点。以YOLOv3-tiny、YOLOv3、YOLOv5m、YOLOv7-tiny、YOLOv7和YOLOv8n模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改进的YOLOv8n模型对茶树嫩芽识别的效果最佳,说明改进的YOLOv8n模型能有效提升茶树嫩芽识别准确率。研究结果可为智能化茶叶采摘机器人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茶树嫩芽 图像识别 YOLOv8n 注意力机制 采摘机器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除虫菊素Ⅰ和Ⅱ在茶叶上的残留动态

农技服务 2024

摘要:植物源农药除虫菊素是茶园中的一种理想备选天然杀虫剂,其主要成分为除虫菊素Ⅰ和除虫菊素Ⅱ.为指导茶园科学使用除虫菊素提供科学依据,于茶园施用 1.5%天然除虫菊素水乳剂 50 mL/667m2和80 mL/667m2,采用UPLC-MS/MS技术检测其药后不同时间除虫菊素Ⅰ和除虫菊素Ⅱ在茶树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茶园施用 1.5%天然除虫菊素水乳剂 50 mL/667m2 和 80 mL/667m2 后 1d,除虫菊素Ⅰ和除虫菊素Ⅱ残留量均低于 0.023 mg/kg,消解率达 97%以上;2个剂量施用后 7d,除虫菊素Ⅰ和除虫菊素Ⅱ的残留量接近 0.01 mg/kg.除虫菊素 2个剂量施用后,除虫菊素Ⅰ和除虫菊素Ⅱ在茶树上的残留量随时间延长而呈负指数函数递减,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1.5%天然除虫菊素水乳剂施用剂量为 50 mL/667m2和80 mL/667m2,除虫菊素Ⅰ的半衰期分别为 0.129 3 d和 0.143 4 d,除虫菊素Ⅱ的半衰期分别是 0.162 2 d和0.181 2 d.建议茶园施用除虫菊素80 mL/667m2 以下,施药的安全间隔期为7d.

关键词: 除虫菊素 茶叶 农药残留 UPLC-MS/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禽沙门氏菌感染的防治及研究进展

现代畜牧科技 2024

摘要:家禽感染沙门氏菌后,可通过蛋和肉制品传染至人体。环境卫生、疫苗接种、抗生素治疗、营养调控是有效减少家禽沙门氏菌感染的方式,其中营养调控包括在饲粮中添加益生元、益生菌、后生元、合生元和噬菌体等。该文总结了家禽沙门氏菌预防策略与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沙门氏菌 营养调控 控制措施 家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南明区和云岩区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中药材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掌握贵州省南明区和云岩区域内药用植物资源的本底资料,为今后建立良好的资源保护与城市化建设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按照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采用样地和样线(带)相结合的实地调查方法,获得药用植物资源相关的调查资料。结果:两区共有药用植物140科402属548种;物种结构大多以小型科和单种科为主,科占比分别为46.43%和38.57%;多年生草本为主要生活型。重点调查了79种药用植物,均为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蕴藏量超过1 000 t的药用植物有艾、千里光、野菊、何首乌、车前、天冬等;共有125种分别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常用药,如苗药、布依药、水族药、毛南药、侗药等,其占比为22.81%。结论:该研究对两区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也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 贵州 云岩区 南明区 中药资源调查 药用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相关性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建立甘蓝型油菜理想株型,系统分析了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2017—2019年度连续2年试验种植600份来源于主要生态区域的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材料,采集主要农艺性状指标,分析各性状与实收产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油菜一次分枝数、主序角果数、单株产量与实收产量间呈直线回归关系,其余性状与实收产量间呈一元二次回归关系,且各性状与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角粒数对单株产量和实收产量的贡献最大。【结论】依据各性状与实收产量间的回归关系求极值,得出其理想株型,理想单株产量约为24.21 g,理论产量可达314.73 kg/667 m2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农艺性状 产量构成因素 理想株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刈割时期对饲料油菜生物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中国饲料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饲料油菜不同刈割时期对生物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及稳定性,以高蛋白饲料油菜牲饲 2 号刈割时期(初花期、盛花期和终花期)为试验因子,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时期刈割、不同种植地点及两者互作对牲饲 2 号植株生物量、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刈割时期和种植地点可极显著地影响牲饲 2 号植株鲜重、显著影响植株干重,但互作效应对鲜重和干重的影响均不显著.种植地点除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外,对粗蛋白质、粗灰分、钙、磷、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及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刈割时期对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对磷含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其他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则达极显著水平;地点和刈割时期互作对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影响不显著,对其他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均极显著.稳定性分析表明,盛花期刈割的鲜重及粗蛋白质、钙、磷含量在两试点的变异度最小,分别为 0.32%、0.05%和 19.09%;初花期刈割的干重、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异度最小,分别为 1.46%、4.59%、5.90%、1.95%、2.44%和2.06%.综合干物质和营养成分产量,终花期刈割优于盛花期和初花期,黔西点优于长顺点.

关键词: 饲料油菜 刈割时期 生物量 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橘园冬夏接茬间作蜜源草绿色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

农业与技术 2024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黔东山地橘园空行土地和气候资源,建设四季花开蜜源植物配置基地,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橘园间作赤小豆-芜菁甘蓝绿色轻简高效栽培及利用技术.根据黔东山地特点和橘园时空潜力,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开花时间、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赤小豆-芜菁甘蓝轻简化栽培及利用技术,以期为黔东山地橘园综合利用提供新的种植模式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 经果林 蜜源草 赤小豆 芜菁甘蓝 茬口衔接 效益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