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宽窄行结合高密度栽培有效提高糯高粱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贵州糯高粱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对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响应特征,为贵州糯高粱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用贵州高粱主栽品种‘红缨子’,以种植模式为主区进行裂区试验,种植模式设置等行距模式(行距60 cm+60 cm,MD)和宽窄行模式(行距40 cm+80 cm,MK);副区为种植密度:8.25、9.75、11.25、12.75、14.25万株/hm2,分别用D8.25、D9.75、D11.25、D12.75、D14.25表示。调查了糯高粱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量及产量。【结果】与MD模式相比,MK模式下糯高粱平均单产增加10.01%,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或同化量)分别增加10.63%、12.62%和7.59%、8.78%,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分别增加了9.70%和10.88%;MK下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显著增加,分别较MD模式增加3.00%和17.3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糯高粱的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MD和MK模式下各参数分别在D11.25、D12.75处理达到最大,且MK-D12.75处理的产量较MD-D11.25处理增加了9.40%,花前、花后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2.44%、11.76%,花前、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2.08%、13.44%,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4.42%和18.90%。对两个模式下的产量与密度进行二次曲线拟合表明,MK模式下达到最大产量的密度为12.18万株/hm2,高于MD模式的11.75万株/hm2。【结论】与等行距种植相比,宽窄行种植可采用更高的种植密度促进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和转运,进而显著提高糯高粱产量。当前试验条件下,等行距模式下建议控制密度在11.75万株/hm2,宽窄行模式密度可适当提高至12.18万株/hm2,以获得更高产量。
关键词: 糯高粱 种植模式 种植密度 干物质积累转运 氮素积累转运 产量


Pigm导入对稻瘟病高感水稻品种大粒香的抗性改良
《贵州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水稻品种中大粒香于 2002年通过籼粳杂交方式选育而成,其香味浓郁、米质优(米质达国标一级)、口感佳,至今生产上仍广泛应用,但高感稻瘟病,对其开展稻瘟病抗性定向改良,以降低生产应用风险.[方法]以含有广谱抗性基因Pigm的金香玉 1号为父本,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将Pigm导入大粒香.[结果]株叶形态与大粒香基本一致的BC4F2 改良株系 78个,其中,大粒香(Pigm)-17、大粒香(Pigm)-26、大粒香(Pigm)-41的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等与大粒香无明显差异,千粒重、穗粒数明显提高,米质达到国标二级,具有香味;14个改良株系稻瘟病抗性明显提升,综合抗性指数5.67~7.00,4个株系为中感,10个株系为感,均达品种生产应用的抗性标准.[结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传统育种结合,把广谱抗性基因Pigm导入大粒香,在改良株系中获得米质优(国标二级)、具香味、稻瘟病抗性为中感的 3个株系[大粒香(Pigm)-17、大粒香(Pigm)-26和大粒香(Pigm)-41],实现了在保证大粒香优质和香味的同时快速对大粒香稻瘟病抗性的定向改良.
关键词: 大粒香 稻瘟病 MAS 广谱抗性基因Pigm 抗性鉴定 定向改良


高温火焰对幼龄茶园不同叶龄期禾本科杂草防除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明确高温火焰对幼龄茶园禾本科杂草最佳防治时期,进一步优化茶园高温火焰除草使用技术。利用手推式高温火焰除草机在幼龄茶园禾本科杂草2~3叶期、5~6叶期、>10叶期开展高温火焰除草试验,验证高温火焰对不同叶龄期禾本科杂草防除效果。结果表明,在禾本科杂草2~3叶期、5~6叶期及>10叶期处理后7 d禾本科总株防效为99.05%、98.31%、86.28%,15 d禾本科总株防效为94.68%、81.63%、49.31%,30 d禾本科总株防效为76.16%、74.88%、27.29%。高温火焰对2~3叶期、5~6叶期禾本科杂草防效显著优于>10叶期。高温火焰对禾本科杂草防效随着叶龄期的增大而逐渐下降。以禾本科杂草为优势种的茶园,应在低叶龄期进行防除,增加防效,延长防治持效期。


不同辣椒种质资源果实中脂肪酸组成分析
《辣椒杂志 》 2024
摘要:为探索不同辣椒种质资源脂肪酸的组成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10份辣椒种质资源的脂肪酸组成成分进行含量检测,并利用隶属函数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发现,10 份辣椒种质资源中共鉴定出15种脂肪酸,包含8种饱和脂肪酸和7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为优势脂肪酸,平均含量为6 608.09 μg/g,且不同脂肪酸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此外,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在不同种质资源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变异系数为7.23%~28.61%.15种脂肪酸的平均隶属度值在0.34~13.87之间,相差 13.53,说明不同种质资源之间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差异较大.聚类分析将 10 份辣椒种质资源分为 3 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群为绥阳子弹头,脂肪酸组分的含量较低,第Ⅱ类群包含湄潭灯笼椒、兴蔬单生朝天椒、艳椒425、凤冈珠子椒、朝阳1号、黄杨小米辣和星悦等7个种质资源,该类群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居中,第Ⅲ类群湘辣702的亚油酸含量最高,艳椒808次之.结果表明,不同辣椒种质资源果实脂肪酸之间存在差异性和相关性,脂肪酸组分分析对辣椒的品种选育、种质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具有参考意义.


绿茶中主要儿茶素、氨基酸单体呈味分属性二次多项回归模型建立
《食品与机械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绿茶主要滋味单体混合后的呈味强度.[方法]采用电子舌检测技术,以绿茶中主要的3种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3种氨基酸单体(天冬氨酸、谷氨酸、茶氨酸)为研究对象,结合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构建绿茶滋味属性评价模型.[结果]所配比溶液中智能感官强度遵循鲜味>涩味>苦味.ECG、EGCG与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互作与苦味具有正效应;天冬氨酸、谷氨酸分别与茶氨酸的互作对苦味强度有负效应;GCG、ECG对涩味有正效应,儿茶素与氨基酸间互作和谷氨酸分别与天冬氨酸、茶氨酸互作对涩味有负效应;谷氨酸、茶氨酸、儿茶素与氨基酸间互作及儿茶素间互作对鲜味有正效应,ECG、茶氨酸、儿茶素与氨基酸的互作、天冬氨酸与茶氨酸的互作、谷氨酸与茶氨酸的互作对鲜味有负效应.构建单体滋味属性评价模型为Y(苦)=17.033 1+0.927 0X4+0.002 5X23+0.000 2X26+0.001 9X2X5+0.009 3X4X5-0.003 7X4X6-0.000 7X5X6;Y(涩)=-32.097 5+0.199 8X2+0.455 3X3+1.222 9X4+0.000 6X22+0.004 4X25-0.000 1X1X6-0.002 6X2X3-0.008 1X3X4-0.017 3X4X5+0.001 4X5X6;Y(鲜)=80.221 8-0.703 7X3+0.555 6X5-0.355 4X6+0.000 7X26-0.001 6X1X2-0.002 7X1X5+0.000 8X1X6+0.007 9X2X3-0.009 7X2X5+0.014 3X3X5-0.002 4X4X6-0.004 8X5X6;模型相关系数均>0.890 1,决定系数均>0.792 2,参考模型滋味强度鲜味为15.17~53.58,苦味为3.03~15.76,涩味为5.94~16.52.[结论]以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EGCG、GCG和ECG单体组成的溶液,一定程度上能模拟绿茶茶汤滋味强度,根据3个模型能匹配出绿茶滋味属性的最高强度和最低强度.
关键词: 绿茶 呈味单体 滋味表征 数字模型 智能感官 呈味强度


贵州山地粉蕉高效栽培技术
《农技服务 》 2024
摘要:粉蕉抗寒性强、品质优,已成为贵州热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为保障贵州山地粉蕉高产稳产,提高粉蕉栽培管理水平,总结贵州山地粉蕉栽培管理经验,从品种选择、选地与整地、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介绍贵州山地粉蕉高效栽培技术。


贵州五地辣椒矿物质含量及果实品质分析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贵州5个地方采集的辣椒为试材,测定其3个品质指标和8种矿物质元素含量,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贵州5个地方辣椒矿物质元素含量与品质指标的关系,并筛选出影响辣椒品质的主要矿物质元素,以期为区域性施肥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5个种植区辣椒矿物质含量和品质随土壤养分差异呈现显著性变化.木孔地区土壤和辣椒中矿物质含量最丰富,其中富含Ca和Mo;同时,木孔地区辣椒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达11.00%,百宜地区辣椒中的粗脂肪含量和大方地区辣椒中的粗纤维含量高于其他地区,但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对辣椒矿物质元素和辣椒品质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辣椒中Ca和Mo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Ca和Mo含量的升高可能是辣椒可溶性糖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辣椒中矿物质元素Mo对可溶性糖和粗脂肪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Ca.对粗纤维影响最大的是Mg,其次是Ca.综上可知,辣椒品质的形成受Mg、Ca、Mo等的影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