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向日葵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合成相关miRNA的挖掘和表达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miRNA(microRNA)在向日葵种子油脂合成中的作用,解析植物油脂合成分子调控机制,基于前期高油酸向日葵种子三个发育时期(开花后7 d、22 d、37 d)miRNA测序的结果,对影响油脂合成代谢的miRNA进行挖掘和表达分析。结果发现L7d vs L22d、L7d vs L37d和L22d vs L37d三组比较中参与油脂代谢通路的差异表达miRNA共有22个。表达量聚类热图分析发现,22d vs 37d比较组中大部分miRNA下调表达,表明油脂代谢相关的大部分miRNA在开花后37 d相比于22 d表达量降低。将靶基因注释到脂肪酸和三酰甘油合成通路中的22个差异表达miRNA在种子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量与种子含油量和脂肪酸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分别发现己酸与miR172a3,十三烷酸与miR171b2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油分含量与miR167d5p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些miRNA可能参与油脂的合成。通过共表达分析发现,有6对油脂代谢相关的miRNA(miR166u、miR171b_2、miR397a_3、miR157d、miR167a-5p、miR169v_1)与其靶基因呈负相关的共表达关系,表明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是miRNA调控的结果。
关键词: 向日葵 高油酸 种子发育 脂肪酸 microRNA测序


大豆绥农10号的亲本谱系分析与育种利用
《大豆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绥农10号是以绥农4号为母本,铁7518为父本,经有性杂交育成的优良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好等突出特点,深受农民的欢迎。为明确绥农10号在改良创新过程中作为重要亲本的作用,本研究追溯品种亲本系谱来源,分析亲本系谱组成与遗传贡献率。结果表明:绥农10号的细胞质传递过程为四粒黄→黄宝珠→满仓金→绥农3号→绥农4号→绥农10号。绥农10号的细胞核来源较为广泛,为拓宽遗传基础奠定了基础,主要来源于四粒黄、金元、小粒黄、白眉、克山四粒荚、东农育成品系、小金黄、铁荚四粒黄、嘟噜豆、熊岳小粒黄等祖先亲本,其细胞核遗传贡献率分别为8.60%、5.47%、15.63%、4.69%、6.25%、3.13%、6.25%、6.25%和6.25%。以绥农10号作为种质资源直接或间接育成品种51个,其中作为母本育成品种22个,作为父本育成品种8个,间接利用育成品种21个。由此可见绥农10号既是优良品种又是大豆种质改良创新的重要优异资源。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农机化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论述了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需求状况,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总量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议,旨在为推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方针制定提供参考。


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干旱是玉米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植株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也是世界各地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着玉米产业发展.在许多地区,农业可用水资源有限和必须提高玉米生产力以确保日益增长人口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开发对水的依赖性较低、更耐旱的玉米品种有助于缓解这一问题.世界气候变化导致高温干旱频繁发生,因此开展玉米抗旱性研究和实施适应性策略非常必要.利用不同的遗传和育种方法,育种家正在努力开发和创制抗旱性玉米品种.将转录组、蛋白组等高通量组学技术与新型育种方法相结合,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抗旱性.近年来,与传统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策略相比,基因工程似乎是一种更快速、更有效的提高玉米抗旱性的方法,转基因和基因组编辑等方法能够快速提高玉米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本文介绍玉米的抗旱反应,以及应用新的育种和系统生物学方法,有助于解析玉米抗旱生理基础和分子机制,为开发玉米耐旱品种、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提供信息.


北方优质粳稻品种产量、品质对温光响应特征及适应性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北方优质粳稻品种对不同温光资源的响应特征及适应性,本试验以北方优质粳稻品种'松粳9'、'龙稻18'、'龙洋16'、'松粳22'为研究材料,'吉粳88'为对照,通过跨区种植,进行水稻适应性鉴定,对不同区域种植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北方优质粳稻品质形成与灌浆期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松粳9'、'松粳22'两个品种的产量与品质性状表现均接近对照'吉粳88',适合作为备选品种引进吉林地区;不同温光因子作用下,龙井地区各品种品质性状除蛋白质含量外其他均优于五常地区,分析龙井地区各品种灌浆后期15d气象因子与品质相关性发现,灌浆后期15d各气象因子对水稻加工品质影响最大,对食味值影响最小.且北方优质中熟品种在灌浆后期15 d适宜温度区间为日平均温(18.66±2.44)℃、日最高温(23.91±2.66)℃、日最低温(14.66±3.63)℃、温差(9.25±4.01)℃、日平均日照(5.82±3.47)℃.


秸秆成型燃料炉具设计与试验
《农业机械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作物秸秆为原料制成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具有便于储存运输,燃烧热效率高等优点,可以用来替代煤炭作为农村家庭生活炊事与冬季取暖的主要能源。但生物质颗粒燃烧会排放较多的氮氧化物,目前生物质脱氮一般应用于大型工业炉内,农村家用的生物质锅炉基本没有氮氧化物处理装置。根据生物质燃料的燃烧特性,本文首先阐述了所设计秸秆成型燃料专用炉具的结构和关键燃烧技术,对玉米秸秆成型燃料进行燃烧试验研究。采用KM9106型烟气分析仪测量燃烧时烟气中NO、NO2和烟气氧含量。结果表明通过改变二次风的风量比例、进气位置、充气角度,在炉具内形成不同的风压射流,以强化热质传递,确保燃尽效果,有效控制氮氧化物的生成与排放。试验结果表明,当一、二次风量比例为3∶1、扰流形成的风压射流配送二次风时,秸秆成型燃料烧温度最高,燃烧充分,满足高效清洁燃烧要求。


德细杂交羊CAST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ST)基因多态性及对东北细毛羊与德肉美羊杂交后代肉质性状的影响,试验采集93只健康德细杂交羊血液样本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及PCR-SSCP分析,并选择10只德细杂交羊采集股二头肌、臂三头肌及背最长肌测定肉色、pH值、剪切力及蒸煮损失率。结果表明:在德细杂交羊CAST基因第6~8外显子中,只有第7外显子存在1个突变位点,即G332A位点。CAST基因第7外显子有3种基因型,分别为AA、AB、BB基因型。德细杂交羊股二头肌、臂三头肌及背最长肌的肉色及pH值在AA、AB、BB基因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剪切力在AA基因型与AB基因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BB基因型与AA、AB基因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蒸煮损失率在AA基因型与AB基因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BB基因型与AA基因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CAST基因的多态性与德细杂交羊的剪切力和蒸煮损失率显著相关,在选育过程中可以选择BB基因型个体,提高其肌肉嫩度。
关键词: 东北细毛羊 德肉美羊 杂交羊 CAST基因 肉质性状


与水稻插秧同步的螺旋推运式侧向深施肥装置的设计
《农机化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前,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施肥环节很大程度上沿用手工抛撒施肥方式,存在浪费肥料、农民劳动强度高、污染生活水源等问题。为此,结合农艺要求,进行了水稻螺旋推运式侧向深施肥装置的整体结构及部件设计、主要工作部件性能试验及整机性能试验。细致介绍了整体结构及关键主要工作部件的结构和参数以及田间试验情况。经过大量实际田间插秧、侧向施肥作业考核装置性能,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得知:与水稻插秧同步的螺旋推运式侧向深施肥技术及装置是对传统水稻施肥模式的一次变革,能把颗粒肥料精准、定量施入水稻秧苗根系测深位置,相比传统施肥量节省约20%以上,极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化肥对周边河流的污染程度。


生物农药对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效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中国植保导刊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绿色防治技术,筛选适用的生物农药,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开展田间试验,调查了不同生物农药多个剂量处理的防病效果及玉米产量,并用平板稀释法测定了药后土壤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以枯草芽孢杆菌对大斑病的防效较好,最高防效达85.46%,相应处理区玉米产量较高,增产率为18.88%,虽略低于对照化学药剂丙环唑处理的防效和产量,但差异不显著;哈茨木霉菌对小斑病的防效较好,最高防效达83.06%,相应处理区玉米产量也较高,增产率为17.07%,均与对照化学药剂代森锰锌相近.与清水对照相比,施用菌剂后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真菌数量显著减少,而施用化学药剂后土壤中上述3类微生物数量均显著减少.
关键词: 生物农药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防效 产量 土壤微生物


水稻秸秆圆捆解捆机的设计与试验
《农机化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水稻秸秆圆捆利用不佳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水稻秸秆圆捆解捆机,通过对解捆机关键部件参数和排列方式进行设计与仿真分析,为解捆装置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解捆滚筒最大变形量为0.0065mm,最大应力为4.7924MPa,远小于理论数值,解捆滚筒刚度和强度都满足要求。由解捆滚筒的前6阶模态振型图可知:解捆滚筒激励频率远小于其引起振动的最小激励频率202.55Hz,不产生共振。试验表明:秸秆输出层厚度为10.88cm,秸秆输出层宽度为130.64cm,厚度标准差为2.9cm,宽度标准差5.9cm,各项指标均达到解捆要求,满足实际作业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