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降雨频率对甘南尕海湿草甸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干旱区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降雨是湿地水资源补给量和土壤呼吸的重要扰动因子,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未来极端降雨变率增大对湿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为探究极端降雨频率下青藏高原湿草甸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碌曲县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湿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空白对照(CK:0 mm)、每周浇灌一次(DF1:25 mm×19次)、每两周浇灌一次(DF2:25 mm×9次)、每三周浇灌一次(DF3:25 mm×6次)和每四周浇灌一次(DF4:25 mm×4次)5种处理,分析极端降雨频率下0~40 cm土层土壤SOC、TN和TP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降雨频率下,土壤SOC含量随降雨频率增加而增加,TN和TP含量则与之相反。在土壤垂直剖面上,SOC和T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TP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无显著变化;C:P和N:P均随土层加深有所降低,而C:N随土层加深无显著变化;C:N、C:P和N:P在不同降雨频率间差异不显著;此外,随着时间的推进,土壤SOC含量在生长季不同月份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TN含量则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而TP含量呈“M”型变化趋势。因此,随着全球降雨格局变化程度持续增加,较高的降雨频率会加剧高寒湿草甸浅层土壤氮磷含量的流失,造成高寒湿草甸水环境富营养化的危害加剧。


黑土禾本科杂草生长特征及其对长期施肥的响应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田杂草防控是保证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举措.利用始于 1979 年的黑土肥力长期定位试验,分析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麦田禾本科杂草生长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响应,探讨利用合理施肥防控杂草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黑土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禾本科优势杂草为马唐和金色狗尾草,狗尾草和稗分布较少.均衡施肥对禾本科杂草抑制效果最佳,杂草密度较偏施肥处理(氮磷、氮钾、磷钾)分别减少 94.4%、96.6%、98.0%.长期施氮肥(均衡施肥和偏施氮肥)可显著降低黑土农田禾本科杂草群落密度,降幅在 41.5%~98.0%之间;也可显著降低黑土农田禾本科杂草生物量.禾本科杂草干重与小麦产量显著负相关,较低的禾本科杂草生物量能够反映黑土小麦的高产.优势杂草马唐、金色狗尾草密度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显著负相关,与土壤pH显著正相关.总之,长期平衡施用化肥可增加小麦产量并抑制禾本科杂草生长,对于黑土麦田防控杂草具有积极作用,但应注重调节土壤pH及氮素供应之间的平衡关系.
关键词: 禾本科杂草 密度 生长特征 长期施肥 小麦产量 土壤化学性质


低山丘陵坡耕地秸秆覆盖轮耕对土壤水热及碳氮库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坡耕地的秸秆还田效率,探索一种适于坡耕地的基于种植和养地基础上的耕作方式.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轮耕技术(包括当季秸秆覆盖+休闲、上季秸秆覆盖+旋耕)与常规耕作(秸秆移除后旋耕)对土壤水热变化及碳、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显著提高播种前期20~40 cm土壤含水量,覆盖休闲与覆盖旋耕处理较常规耕作分别提高26.02%和37.49%,同时覆盖旋耕处理降低了20~40 cm土壤容重,较常规耕作和覆盖休闲分别降低6.52%和13.04%;与覆盖旋耕相比,覆盖休闲可降低作物生育前期0~20 cm和 20~40 cm土层温度1.57~1.63℃,而土壤含水量提高 15.25%~24.41%,为覆盖旋耕区作物出苗和前期生长提供了水分条件;通过秸秆覆盖休闲与覆盖旋耕组合的轮耕技术可提高 0~20 cm土层碳氮含量,有机碳和全氮储量较常规耕作平均提高 11.36%和 20.51%,为今后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实施保护性耕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玉米发酵面条的研制?
《粮油食品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玉米糁为原料,用0.2%亚硫酸溶液处理,保护纯菌种(安琪高活性干酵母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玉米发酵面条面团的工艺条件,获得最佳工艺参数为复合菌种添加量0.2%酵母菌+0.1%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时间78 h,发酵粒度8 mm,发酵温度30℃.3.5%预糊化玉米淀粉+0.30%六偏磷酸钠+1.0%黄原胶+3%葵花籽食用油组合防混汤、断条的综合效果最佳,断条率为4.5%,烹煮损失率4.5%.通过把发酵面团进行机械热挤压,得到的面条的断条率最低,为4.3%,感观品质评分96.6分,达到商品产品的要求.真空包装常温贮存期不易超出14 d,冷藏期控制60 d以内.


喷施多效唑对糜子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多效唑喷施时期和浓度对糜子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齐黍1号’为研究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糜子分蘖期、拔节期和孕穗期叶面喷施150、300、600和1200mg/L多效唑,以清水作对照。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多效唑可以改变糜子植株茎秆的形态特征,使株高降低、茎粗增加,从而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在同一喷施时期,随施药浓度的增加,糜子主茎高逐渐降低,节间增粗,抗倒伏力逐渐增强。在糜子生育时期喷施适宜浓度的多效唑能增加糜子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相对叶绿素含量,且随着多效唑浓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适宜时期喷施多效唑可提高糜子主穗重及主穗粒重,使糜子显著增产,且分蘖期喷施效果优于拔节期和孕穗期,但浓度过高时会降低增产效果。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分蘖期喷施300mg/L的多效唑可以有效增强糜子的抗倒伏能力及光合指标,提高产量,是较适宜糜子的防倒增产栽培措施。


玉米自交系萌发期耐盐性鉴定
《作物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完善玉米自交系萌发期耐盐性的鉴定评价标准,筛选耐盐性强的玉米种质资源,解析玉米自交系萌发期耐盐性遗传机制,为玉米萌发期耐盐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390份玉米自交系耐盐性相关的10个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为5个综合指标,即7d发芽率、芽干重、芽鲜重、根干重和根长,可作为玉米萌发期耐盐性鉴定指标。根据隶属函数分析确定各材料的耐盐综合评价指数,并通过聚类分析将材料萌发期耐盐性分为6个等级,其中高度盐敏感型材料298份,中度盐敏感型材料49份,盐敏感型材料27份,耐盐型材料9份,中度耐盐型材料5份,高度耐盐型材料2份。


微生物菌剂及硅肥对盐碱地水稻生长发育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中国稻米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盐碱地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的有效分蘖少、有效穗数少、产量低、化肥对土壤二次污染等问题,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泰来县盐碱地水稻生产中进行添加微生物菌剂、纳米硅肥和传统施肥的对比试验,通过调查水稻产量性状、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含量,明确其增产效果及土壤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和纳米硅肥显著提高盐碱地水稻分蘖数、叶绿素值、叶面积、根长、千粒重、有效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同时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含量。试验结果为盐碱地水稻肥料的施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为盐碱地水稻高产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品质优势分析
《大豆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的品质现状,探寻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的品质优势,扩大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用途,本研究将2020年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与进口大豆(来源于巴西、美国、阿根廷、乌拉圭和俄罗斯)品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以高蛋白为主,55%以上品种粗蛋白质含量超过40%。与进口大豆比较,黑龙江省大豆粒大,外观品质和耐储性较好,粗蛋白质含量超过美国大豆2号标准和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2号交割质量标准;巴西大豆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最高,俄罗斯大豆水分含量最低,美国、阿根廷和乌拉圭大豆品质中等。


基于遗传算法和熵权评价法的寒地水稻育种多目标优化设计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育种多 目标性状优化方案,利用7个主推水稻品种的22个农艺性状值和NSGA-Ⅱ遗传算法、熵权综合评价法,对适宜的育种目标性状参数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育种各优化参数值为:食味品质分值90.9~94.5分,较供试品种均值增加8.5~13.0分;产量9 916.3~10 959.8 kg/hm2,较供试品种均值增加799.0~1 842.5 kg/hm2.本研究提出的育种多 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可统筹设计不容易兼顾的育种多目标性状,以便获得更加合理的育种方案.综上,遗传算法和熵权评价法结合是一种可用于不同生态区水稻新品种育种多 目标科学量化并高效设计的优化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