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220条记录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生产实际,于2011~2013年进行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定位试验,通过连续3年对植株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等指标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模式通过多因素调控,土壤环境、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为玉米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玉米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各生育时期均高于农户模式和无肥模式;产量数据表明,高产高效模式3年平均比农户模式和无肥模式分别增产13.7%、35.7%,多增加收入776.05元/hm2、1732.64元/hm2。

关键词: 种植模式 生长发育 产量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粒用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对高粱5个雄性不育系和5个雄性不育恢复系及其组配的25个组合,进行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1)通过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穗柄长(0.5609)、株高(0.4923)、千粒重(0.4034)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产量(0.3846)、穗重(0.4389)呈显著正相关。(2)通过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表明,对单株产量直接效应大小排序是:穗重>穗柄长>生育期>茎粗>千粒重>穗长>株高。

关键词: 粒用高粱 主要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油菜对黑胫病的抗性评价及抗病基因推导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中国油菜品种的黑胫病抗性水平,为抗病育种及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采用子叶穿刺接种法,对35个油菜品种开展了黑胫病的抗性评价及抗病基因推导研究。供试品种中没有发现对病原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和Leptosphaeria biglobosa表现高抗或免疫的品种,只有3个品种可以兼抗Leptosphaeria maculans和Leptosphaeria biglobosa,但均表现低抗。供试的35个品种对12个菌株共产生了17种反应型,其中12个品种的反应型与鉴别寄主的完全相同,18个品种的反应型与鉴别寄主的非常相近,5个品种的反应型不同于任何鉴别寄主。抗病基因推导,已知的12个黑胫病抗性基因Rlm1~9,Lep R1~3多数以基因组合的形式分布在我国的30个品种中,这些主栽品种可能含有已知的或新的抗病基因。说明现有的油菜种质资源中可能蕴藏着对改良黑胫病抗性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因资源。

关键词: 油菜 黑胫病 抗性评价 抗病基因推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麻花蕾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揭示显性核不育亚麻不育分子机理,以显性核不育亚麻不育株分离的可育花蕾和不育花蕾为研究材料,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开展了G-E07-830、G-E07-330和G-E07-100这3个花蕾发育相关基因在亚麻花蕾中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原位杂交中G-E07-830、G-E07-330和G-E07-100基因在亚麻可育和不育花蕾绒毡层中表达特异性信号;实时定量PCR得出在早期不育亚麻花蕾中表达量显著大于其他发育时期的花蕾。

关键词: 亚麻 花蕾 基因时空表达 实时定量PCR 原位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食用向日葵新杂交种C8368

种子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 8368是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以自育的胞质雄性不育系052 A为母本,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089 R为父本配制的食用向日葵杂交种。通过2009年品比试验,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预备试验,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区域试验,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生产试验,该品种表现产量高、抗病性强、商品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2013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

关键词: C 8368 食用 向日葵 杂交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RNA-Seq技术的盐胁迫向日葵转录组信息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RNA-Seq技术,进行了120 mmol/L Na Cl胁迫下向日葵耐盐品种P50和盐敏感品种P29转录组测序和De novo组装。P50和P29分别获得106 275和119 350条unigenes,平均长度分别为716 bp和685 bp。2个样品的长序列聚类后,获得了110 751条All-unigenes,总长度为96 970 017 nt,平均长度为876 nt。对获得的All-unigenes进行功能注释,注释到NR、NT、Swiss-Prot、KEGG、COG和GO数据库的All-unigenes分别是71 610、52 569、50 827、46 676、32 215和52 406个,所有注释上的All-unigenes是77 536个。基于NR和KEGG的注释结果,对All-unigenes进行GO和KEGG功能分类,分别获得55个功能小类和128个Pathways注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进行P50和P29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耐盐相关基因挖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向日葵 盐胁迫 RNA-Seq 转录组分析 Unigen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高产品种光合特性及抗氧化系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华北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玉米高产品种在水分胁迫下的生理响应机制,以2个玉米高产品种,伊单52和满世通526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水分胁迫对玉米高产品种生物量、光合特性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水分胁迫抑制了玉米的生长,降低了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叶绿素含量(SPAD)、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的实际量子产量(ΦPSⅡ)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增加了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两玉米品种相比,水分胁迫8 d,满世通526生物量积累较多,Pn较高,H2O2和MDA含量较少,抗氧化酶(SOD、CAT、APX)活性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水分胁迫下叶片光合能力降低是2个玉米品种生物量减少的主要因素。但满世通526变化幅度小于伊单52,表明满世通526植株光合能力比伊单52受水分胁迫的影响小。进一步研究表明,较高的光化学效率、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和较轻的氧化伤害是满世通526适应干旱环境的重要生理特性。

关键词: 玉米 水分胁迫 光合特性 抗氧化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8个高粱新品种在赤峰地区的筛选及应用

种子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全国各地引入高粱新品种28个,通过田间种植观察,对其生育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鉴定,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适用于酿造型高粱品种9个、适用于机械化作业的高粱品种4个,这些品种由农业主管部门推介给农户进行种植,从而加快高粱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高粱 新品种 筛选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d29A启动子驱动AtCDPK1基因转化马铃薯的研究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抗旱性强、生长正常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以野生拟南芥生态型(Col-0)为材料,利用PCR和DNA重组技术,克隆了拟南芥Rd29A(responsive to dehydration)基因ATG上游+83bp至-1 441bp共1 524bp的启动子区域,其DNA序列与已知拟南芥Rd29A 5'端启动子序列同源性为100%;构建了Rd29A启动子驱动AtCDPK1基因表达的植物表达载体pCHFRd-CDPK1。以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的试管微型薯为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构建成功的pCHFRd-CDPK1载体转入马铃薯中,经筛选与植株再生,获得抗性再生植株。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显示,Rd29A启动子驱动的AtCDPK1基因已整合在马铃薯的基因组中。利用PEG模拟干旱胁迫后,经RT-PCR分析证实,当用20%的PEG胁迫转基因马铃薯植株时,Rd29A启动子驱动AtCDPK1基因表达的转基因马铃薯各个株系中AtCDPK1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强,而在无胁迫的条件下,植株中AtCDPK1基因基本不表达;同时发现35S控制AtCDPK1转基因植株在PEG胁迫前后,基因转录未见明显差异。形态学观察还表明,在30%PEG胁迫下,转基因植株能正常生长,其长势优于未转基因的对照,且对照植株略有萎焉。该结果可为进一步利用逆境诱导型启动子驱动抗逆基因在农作物中的表达研究及其遗传改良提供依据。

关键词: 马铃薯 拟南芥Rd29A启动子 AtCDPK1基因 干旱胁迫 转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籽粒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优化

华北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玉米籽粒双向电泳中蛋白质提取的最佳方法,建立最佳的玉米籽粒蛋白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对酚抽提法、三氯乙酸/丙酮沉淀法(TCA/丙酮沉淀法)和可溶性蛋白提取法3种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蛋白质进行了分析,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双向电泳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提取法获得的蛋白纯度高、浓度适中、双向电泳蛋白质点最丰富,最适合双向电泳研究;利用可溶性蛋白提取法获得的蛋白,对第一向等电聚焦参数等条件,以及不同p H值范围的IPG预制凝胶条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p H值3~10的IPG预制凝胶条时,采取电压梯度上升的方式,总聚焦70 000 Vhs、上样量800μg效果最佳,采用p H值4~7的IPG预制凝胶条时,总聚焦80 000 Vhs、上样量900μg效果最佳,并且采用p H值4~7的IPG预制凝胶条相比p H值3~10的凝胶条能分离到更多的点,最后结合蛋白质点MALDI-TOF-TOF质谱鉴定分析,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方法,即采用可溶性蛋白提取法提取蛋白,采用24 cm、p H值4~7的IPG干胶条,上样900μg电泳效果最佳,等点聚焦程序:500 V、1 h,1 000V、1 h,2 000 V、1 h,4 000 V、2 h,8000 V、4 h,8 000 V、80 000 Vhs,500 V保持。试验研究为后续玉米籽粒发育差异蛋白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关键词: 玉米 籽粒 蛋白组学 双向电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