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专业镇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扩张驱动机制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专业镇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就地城镇化水平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探究专业镇建设用地的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有助于理解镇域国土空间的均衡可持续发展趋势.该文借助景观格局指数批量化测算模型与Tobit回归分析方法等,考察分析1985-2020年中国专业镇建设用地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及其扩张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涵盖东北和华东的"第一象限区"是中国专业镇的主要集聚区,而以华南和西南为主的"第四象限区"为次集聚区;各地区专业镇建设用地规模总体呈不断增长态势,但"十三五"期间的增速明显减缓;专业镇建设用地的景观聚合度和景观形状指数均有所上升,表明其建设空间不断趋向融合和集聚,但同时也存在无序蔓延的风险.此外,专业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主导驱动因子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其中镇域人口密度、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区域路网密度等变量均表现为正向驱动.


常温下不同包装方式对甘薯抑芽作用及品质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保鲜包装方式对甘薯抑芽效果和贮藏品质的影响,开发一种安全、环境友好的采后保鲜技术,为甘薯的采后抑芽和贮运保鲜提供新思路。【方法】以西瓜红甘薯为试验材料,在常温(16~20℃)贮藏条件下,分别采用聚乙烯薄膜保鲜袋(CK)、聚乙烯醇(PVA)透湿袋和MP20自发气调包装袋包装经愈伤处理后的甘薯,每袋装大小均匀果实3个,分别在贮藏的第0、10、20、30和40 d时取样,测定甘薯的发芽率、硬度、失重率、气体成分、维生素C(Vc)、淀粉、还原糖、蔗糖、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等与采后品质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CK的甘薯在常温下贮藏10 d后,根部已出现明显的芽,发芽率为77%,而经PVA包装处理的甘薯在贮藏40 d后仍未出现芽,发芽率为0。与CK相比,PVA包装处理能明显抑制甘薯芽的生长,保持较高的硬度,维持包装袋内较稳定的O2和CO2含量,提供低O2高CO2有利于甘薯贮藏保鲜的气体环境。贮藏至第40 d,PVA和MP20包装处理的甘薯淀粉含量分别为11.67和10.25 mg/g,Vc含量分别为144.53和125.28 mg/g,极显著高于CK(P<0.01,下同);此外,PVA和MP20包装处理均可维持采后甘薯较高的还原糖和蔗糖含量,贮藏至第40 d,PVA包装处理的还原糖和蔗糖含量分别为5864.52μg/g和37.82 mg/g,分别较CK提高20.61%和15.62%。PVA包装处理还可明显抑制PPO和POD活性的增加,至贮藏期结束,均较CK极显著降低。【结论】PVA包装处理可有效抑制甘薯芽萌发。MP20自发气调包装和PVA包装处理均能延缓甘薯营养物质含量和硬度的下降,有利于保持营养物质和商品价值,提高甘薯的耐储性,以PVA透湿袋保鲜效果更佳。


饲粮添加维生素D3对产蛋后期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脂质代谢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维生素D3(VD3)对产蛋后期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脂质代谢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选用432只健康、产蛋率相近的产蛋后期(58周龄)龙岩山麻鸭,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VD3),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800、1 600、2 400、3 200和4 000 IU/kg VD3的饲粮。预试期2周,正试期16周。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VD3可显著提高产蛋后期蛋鸭产蛋率和日产蛋重(P<0.05),并显著降低料蛋比(P<0.05)。其中,第1~16周,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产蛋率和日产蛋重(1 600 IU/kg VD3添加组除外)均显著提高(P<0.05),料蛋比均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 600 IU/kg VD3显著降低产蛋后期蛋鸭第12周蛋黄重和整个试验期蛋黄重平均值(P<0.05),且整个试验期蛋黄比例和蛋清比例平均值随饲粮VD3添加水平的提高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3)饲粮添加VD3具有降低产蛋后期蛋鸭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的趋势(P>0.05),且肝脏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随饲粮VD3添加水平的提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二次变化(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 400 IU/kg VD3显著降低产蛋后期蛋鸭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5),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绒隐比(P<0.05),且十二指肠绒隐比随饲粮VD3添加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变化(P<0.05)。5)饲粮添加VD3对产蛋后期蛋鸭盲肠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在属水平上,饲粮添加VD3能够显著提高短链脂肪酸(SCFA)合成菌如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另枝菌属(Alistipes)和Lachnoclostridium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VD3可改善产蛋后期蛋鸭产蛋性能、脂质代谢和肠道形态,促进盲肠SCFA合成菌富集,建议产蛋后期蛋鸭饲粮VD3添加水平为2 400~3 200 IU/kg。


营养型阻控剂影响菜园土中水稻生长及其Cd吸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以钙硅钾等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土壤调理剂(营养型阻控剂)对镉(Cd)超标菜园土旱改水时水稻(Oryza Sativa L.)生长及其Cd吸收的影响,于2014年下半年在Cd超标菜园土中施用营养型阻控剂,对不同用量(分别为0、1.5、3.0、4.5、6.0 g·kg-1,分别记作CK、T1、T2、T3、T4)营养型阻控剂的水稻盆栽试验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营养型阻控剂对菜园土中水稻生长没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没有提高稻谷产量.供试水稻品种黄超占各部位Cd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根>茎叶>稻米>稻壳,且各部位间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所有处理稻米Cd质量分数均低于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Cd限量指标;与CK相比,营养型阻控剂显著降低糙米、水稻茎叶、水稻根的Cd质量分数,且呈现随营养型阻控剂用量增加而降低效应更佳的剂量效应;与CK相比,处理T4对稻米、水稻茎叶、水稻根三者Cd质量分数的降低效应最佳,降幅分别为32.8%、39.7%、24.4%;营养型阻控剂显著降低水稻根、茎叶和稻谷中Cd的累积量.施用营养型阻控剂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提高的最大值为0.3个单位,但对土壤DTPA-Cd质量分数有提高作用(处理T1的DTPA-Cd质量分数显著大于CK、T3)、对土壤有效态硅质量分数有降低效应(处理T2、T3的有效态硅质量分数显著小于CK).营养型阻控剂可适用于Cd超标菜园土,通过降低根Cd生物富集系数来显著降低水稻根、茎叶和稻米Cd质量分数,本盆栽试验中营养型阻控剂降低稻米Cd质量分数的最佳用量为6.0 g·kg-1.


红火蚁觅食行为及其在防治中的应用
《环境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极具危害性的入侵生物,已在我国多个省份地区扩散成灾。近年来,国内外在红火蚁觅食行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为红火蚁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回顾了红火蚁觅食行为的相关研究,综述了红火蚁觅食的过程、行为机制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觅食行为与防治的联系。红火蚁可广泛地采集和利用不同类型、大小和成分的食物。其觅食过程分为食物搜寻、搬运与处理等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也可能伴随着食物埋藏、铺路越障和工具利用等行为。目前已报道多种跟踪信息素和关键基因可以调控红火蚁的觅食行为。此外,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也会影响红火蚁的觅食行为和策略。基于红火蚁特殊的觅食行为模式,有望开发出专一性更强、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的监测和防控技术。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红火蚁觅食行为的模式及其分子和化学机制,更好地将理论研究与防治实践相结合,控制红火蚁疫情蔓延危害。
关键词: 红火蚁 入侵生物 觅食行为 食物搬运 诱饵 监测技术


基于广泛代谢组学解析不同品种李果实代谢物的差异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对广东5个不同品种/系李果实进行代谢物分析,共检出951种代谢物,其中初级代谢物489种、次级代谢物315种。5个品种李果实初级代谢物中脂类含量最高,其次是糖类、醇类、氨基酸类、有机酸类,核苷酸和维生素含量相对较少;次级代谢物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其次是植物激素、生物碱和萜类,苯丙素和木脂素类含量较少。大蜜李果实中脂类含量最高的是十一烷酸,占脂类总量的92.9%;糖类含量在大蜜李果实中仅次于脂类,其中松二糖含量最高,其含量为蔗糖的9.5倍、葡萄糖的8倍及果糖的14.6倍,可能是其具有蜜味的主要贡献因子;初级代谢物种类最多的是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共鉴定到170种;L-苹果酸是主要的有机酸组分,占总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的57.1%;维生素类中VB6含量最高,占比达51.5%;多酚类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是类黄酮,占比达77.7%。对其余4个品种与大蜜李果实分别进行代谢物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青皮李与大蜜李的差异代谢物84种;小蜜李与大蜜李的差异代谢物73种;红线李与大蜜李的差异代谢物113种;大果迟熟三华李与大蜜李的差异代谢物34种,对差异代谢物富集的代谢途径进行分析发现,4组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氨基酸、类黄酮、花青素、生物碱等合成代谢途径。大果迟熟三华李与大蜜李差异代谢物主要有C-戊糖基-木犀草素-C-己糖苷、多巴胺、三叶苷等类黄酮和酚类物质,以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β-烟酰胺单核苷酸等核苷酸类,这些物质可能是二者出现成熟期差异的关键物质。


姜黄素吸收代谢及其对家禽繁殖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如姜黄)、天南星科植物根茎中提取出来的多酚类化合物,主要在动物肠道中进行吸收代谢,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抗衰老、神经保护、免疫调节及代谢调控等作用。姜黄素在动物体内生物利用度差,为提高姜黄素的利用度,通常将其制成多种制剂及配型(如膜制剂、纤维制剂、乳制剂、水凝胶制剂、胡椒碱、半萜类化合物、环糊精、葫芦巴膳食纤维和卵磷脂)。不同的制剂及配型可增加姜黄素产物稳定性,保障姜黄素的有效利用。家禽主要通过下丘脑-性腺轴负反馈调节机制来调控生殖细胞发育,实现繁殖调控。此外,家禽的繁殖性能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其中光照的影响最大。光照刺激产生的褪黑素具有强抗氧化性,能通过缓解卵巢和睾丸组织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来抑制凋亡和衰老,保障下丘脑-性腺轴负反馈调节机制的稳定和氧化应激状态下的卵泡发育。肠道微生物产生的血清素是褪黑素的前体物质,可以影响褪黑素的生成;其次肠道微生物刺激肠上皮细胞中的传入神经直接影响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最后,肠道内产生的雌二醇(E2)可以通过血液进入卵巢组织,并促进卵巢发育。研究发现,姜黄素可通过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在体内发挥功能作用,但姜黄素是否通过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来影响家禽的繁殖性能亟待探究。该文综述了姜黄素的生物活性、代谢方式、产品研发利用以及对家禽繁殖调控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姜黄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家禽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菠萝叶基原生质体分离与瞬时转化体系的建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菠萝叶基原生质体的高效分离方法,并对制备的原生质体进行瞬时转化,为利用菠萝原生质体进行菠萝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巴厘'菠萝(Ananas comosus,'Comtede Paris')幼嫩叶片的叶基为材料,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L 9(33)分析纤维素酶质量浓度(6,12,20 g/L)、离析酶质量浓度(3,6,9 g/L)和甘露醇浓度(0.4,0.5,0.6 mol/L)对分离原生质体产量与活力的影响;同时,利用单因素试验(设置酶解时间2,4,6 h)筛选制备原生质体的最适酶解时间,确定分离菠萝叶基原生质体的最适条件;在最适条件下制备原生质体,采用聚乙二醇(PEG)介导法转化质粒,建立菠萝原生质体瞬时转化体系.[结果]L 9(33)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处理分离的原生质体产量为1.01*106~1.93*106g-1,纤维素酶质量浓度是决定原生质体产量的关键因素;原生质体活力为65.55%~87.00%,甘露醇浓度对原生质体活力的贡献最大.最适酶解条件为:菠萝叶基在含12 g/L纤维素酶、6 g/L离析酶、0.6 mol/L甘露醇的酶液中避光酶解4 h,产量可达1.96*106g-1,活力为85.54%.菠萝叶基原生质体通过PEG介导法转化pAN580-WRKY75质粒后,可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核内的绿色荧光信号.[结论]确定了菠萝叶基原生质体的最适分离条件与瞬时转化方法,建立了适用于菠萝基因功能分析的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作物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革兰氏阴性菌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发的水稻白叶枯病是最古老和严重危害水稻安全生产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具有突变性强、传播快和分布广等特点。发掘和鉴定新抗原,利用抗性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白叶枯病的有效途径。截至目前,已有49个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被鉴定,其中42个抗性基因已被定位,包括28个显性基因和14个隐性基因,17个抗性基因已被成功克隆。这些抗性基因的表达与否、或与病原菌表达蛋白的互作是产生抗性的关键。本文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和育种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展望,为水稻抗白叶枯病的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