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8714条记录
猪日本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猪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 encephalitis virus,JEV)提供一种更快捷便利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本试验建立了猪日本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JEV-E)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以原核表达的JEV-E作为抗原包被磁微粒,与待检血清和碱性磷酸酶标记的Ig G抗体组成检测体系,定量检测猪血清中JEV抗体含量。结果显示,优化偶联条件后,最佳缓冲液pH值为5.0,最佳蛋白包被量为30μg/m L,5%BSA作为封闭剂,最适免疫磁珠保存液浓度为1 mg/m L;优化反应条件后,选择碱性磷酸酶抗体稀释度为1∶20 000,血清反应时间5 min,碱性磷酸酶反应时间10 min,底物反应时间7 min;建立的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的阴阳性临界点判断标准为24.99 U;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敏感性为99.5%,特异性为97.5%;该方法与猪细小病毒(PPV)、猪口蹄疫O型病毒(FMDV-O)、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链球菌(SS)、副猪嗜血杆菌(HPs)的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批间、批内变异系数均小于10%;敏感度与商品化试剂盒对比无显著性差异;与商品化试剂盒的符合率为98.27%。上述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试验流程方便快捷,可为JEV的快速诊断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猪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E蛋白 磁微粒 化学发光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型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大豆异黄酮、复合益生菌与酵母培养物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饲料工业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小麦-豆粕型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大豆异黄酮、复合益生菌与酵母培养物对快速型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1 080只1日龄快速型黄羽肉公鸡,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第1组是小麦-豆粕型饲粮组(小麦组),第2组是在第1组基础上添加6 000 IU/kg复合酶(复合酶组),第3~5组分别是在第2组基础上添加300 mg/kg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组)、200 mg/kg复合益生菌(益生菌组)、300 mg/kg酵母培养物(酵母组),第6组为玉米-豆粕饲粮组(玉米组),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与小麦组相比,复合酶组显著降低了36~42日龄和1~42日龄平均日采食量(P<0.05),但对肉鸡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血浆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复合酶组相比,大豆异黄酮组、益生菌组、酵母组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胸肌率(P<0.05),显著降低了肌肉的滴水损失(P<0.05)和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P<0.05);益生菌组显著提高了肉鸡42日龄体重和屠宰率、36~42日龄和1~42日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1~42日龄料重比(P<0.05);酵母组显著降低了1~42日龄料重比(P<0.05)。与玉米组相比,小麦型饲粮各组肉鸡血浆中MDA含量与肌肉肉色的b*值和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pH24 h显著提高(P<0.05);复合酶组和益生菌组对1~42日龄肉鸡的生长性能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的屠宰率(P<0.05)。综上所述,黄羽肉鸡小麦型饲粮中同时添加复合酶和复合益生菌或酵母培养物均可以显著改善小麦型饲粮肉鸡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快速型黄羽肉鸡小麦型饲粮中同时添加复合酶或复合益生菌可完全替代玉米型饲粮应用于生产。

关键词: 小麦饲粮 黄羽肉鸡 复合益生菌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淀粉营养素调控淀粉消化性能的研究进展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针对食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系统探讨非淀粉营养素(蛋白质、脂质、多酚、非淀粉多糖)对淀粉结构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阐明其对淀粉消化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淀粉与非淀粉组分存在亲疏水相互作用、静电力、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力,其影响淀粉组装形成的多尺度结构,是影响淀粉消化性能的关键因素。本文为进一步掌握食品组分中非淀粉组分对淀粉结构和消化影响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为淀粉的消化性能调控提出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 淀粉 非淀粉组分 消化性能 相互作用 结构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五烷酸对高脂日粮处理的妊娠期母鼠肠道形态的影响

中国饲料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高脂日粮(HFD)和十五烷酸(C15:0)对妊娠期母体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32只10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进行交配,观察到阴道栓后记为0.5 d,并将妊娠母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饲喂低脂日粮(LFD)、低脂日粮+十五烷酸(LFD+1%C15:0)、高脂日粮(HFD)、高脂日粮+十五烷酸(HFD+1%C15:0),饲养期18 d。当母鼠妊娠日龄达到18.5 d时收集母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并进行HE染色,观察肠道形态结构。结果显示:饲喂HFD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并提高了十二指肠绒隐比,添加C15:0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厚度。在十二指肠形态学指标上,HFD饮食与C15:0无交互作用。饲喂HFD显著提高了空肠隐窝深度,并降低空肠绒隐比,添加C15:0对空肠形态结构无显著影响。在空肠形态学指标上,HFD饮食与C15:0无交互作用。饲喂HFD显著增加了回肠绒毛宽度和绒毛表面积,添加C15:0对其无显著影响。在回肠肠上皮细胞厚度指标上,HFD饮食与C15:0产生了交互作用,其中HFD组显著高于LFD组。饲喂HFD和添加C15:0分别对结肠形态无显著影响,但在结肠肠上皮细胞厚度上,HFD饮食和C15:0产生了交互作用,其中HFD组显著高于LFD组和HFD+1%C15:0组。综上所述,饲喂HFD未对妊娠期母体十二指肠和结肠形态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但有损害空肠和回肠形态结构趋势,而C15:0不能缓解HFD引起的空肠和回肠损伤趋势,但有改善十二指肠上皮屏障功能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十五烷酸 高脂 妊娠 肠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果型非转基因番木瓜新品种黄花佑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花佑番木瓜是以泰国红为母本、GZ201301301为父本杂交育成的鲜食番木瓜新品种.该品种植株生长旺盛,结果性状优良,受高温影响小,间断结果现象轻,连续坐果率94.3%,平均单株商品果为71.8个,平均单果质量为790.3 g,果实呈梨形,整齐度高,商品性状优良,平均纵径17.3 cm,横径10.3 cm.果实果皮光滑,果肉较厚呈橙红色,口感柔嫩多汁、无渣,风味清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13.5%,还原糖含量为10.5 g·100 g-1,总糖含量为12.8 g·100 g-1,总酸含量为0.16 g·100 g-1,维生素C含量为84.7 mg·100 g-1,粗纤维含量为0.5 g·100 g-1.在珠三角地区,组培苗春季定植至始花时间约59 d,定植至始采收时间约177 d,丰产性强,当年平均株产量约56.8 kg,每666.7 m2产量为6816 kg.果实在常温条件下保鲜贮藏期为7d.适应性较强,适宜在我国番木瓜产区种植.感环斑花叶病毒病和畸叶病毒病,建议采用轮作方式种植,重点防控病毒病.

关键词: 番木瓜 新品种 黄花佑 优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胁迫下火龙果转录组及热激蛋白响应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火龙果(Selenicereus spp.)高温胁迫后基因表达变化,研究火龙果高温胁迫响应的关键基因,挖掘耐高温基因资源。本研究通过RNA-seq对25℃及40℃处理24 h的火龙果枝条进行测序,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火龙果在遭遇40℃胁迫24 h后,与25℃胁迫相比,枝条中有2 408个基因的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基因包括165个转录因子,占基因总量的6.7%;表达量上调2~587倍或者下调2~59倍。热激蛋白(HSP)在胁迫后表达量上调尤为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中上调程度最高的10个基因均为HSP,可能具有重要的胁迫耐受作用。通过qPCR对不同胁迫时间样品该10个HSP表达量检测发现,HSP18.2,HSP21,HSP22,HSP23.5,HSP23.6在胁迫5 h后表达量即上调至50倍以上,尤其是HSP21,在胁迫5 h后表达量即上调391倍,在10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水平,上调589倍,响应速度高于其他基因。HSP的快速响应可能和火龙果的高温耐受性有关,HSP21可以作为火龙果高温胁迫的信号基因。

关键词: 火龙果 高温胁迫 热激蛋白 转录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牡荆水提物对蓖麻油腹泻小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牡荆水提物对蓖麻油致小鼠腹泻的治疗作用,评价牡荆提取物的抗腹泻功效,为开发新型天然药物或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8只18~22 g 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洛哌丁胺组及牡荆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牡荆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灌胃16、8、4 g/kg BW牡荆水提物,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洛哌丁胺组小鼠灌胃5 mg/kg BW洛哌丁胺,连续灌胃5 d。第5天给药后0.5 h,模型组、洛哌丁胺组及牡荆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灌胃0.5 mL蓖麻油灌胃造模,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的小鼠单笼单只饲喂。连续4 h观察小鼠腹泻情况,4 h后小鼠采血并断颈处死,每组随机取4只小鼠的肝脏、小肠各两份,一份制作组织切片;另一份用以提取RNA,检测空肠通道蛋白和肝脏急性期蛋白mRNA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腹泻评分和腹泻指数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蓖麻油腹泻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洛哌丁胺组和牡荆水提物高剂量组小鼠腹泻评分和腹泻指数均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牡荆水提物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0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肝脏组织病理结果显示,牡荆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肝索结构清晰,肝细胞排列紧密,仅少量肝细胞轻度肿胀,并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肠道组织病理结果显示,牡荆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空肠黏膜层、肌层、浆膜层均清晰可见,黏膜层绒毛上皮内见大量空泡,但均未见明显坏死或炎症反应。与模型组相比,牡荆水提物高剂量组小鼠空肠中NHE8、NHE3、AQP3、AQP4表达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NHE2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急性期蛋白TRF和CRP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牡荆水提物对蓖麻油导致的小鼠腹泻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对肝脏和小肠黏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清中IL-6、IL-10含量,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NHE2表达、抑制TRF和CRP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 牡荆水提物 腹泻 炎症因子 通道蛋白 急性期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赤霉素3-β-双加氧酶(AhGA3ox)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霉素3-β-双加氧酶(gibberellin 3-beta-dioxygenase,GA3ox)是参与赤霉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之一,可通过影响赤霉素的形成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目前在花生中尚无系统研究。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花生栽培种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花生GA3ox家族基因,对鉴定出的7个AhGA3ox在栽培种花生基因组中的分布、结构及进化特征、理化性质、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分析,并利用qRT-PCR技术对其进行花生组织结构表达模式分析,同时对AhGA3ox家族基因在不同荚果大小的2个花生品系中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个AhGA3ox基因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均由1个内含子和2个外显子组成。花生AhGA3ox蛋白中均包含1个DIOX_N结构域和1个2OG-FeII_Oxy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与大豆的亲缘关系较近,在根、茎、叶、花、果针5个组织中呈现出不同表达模式,不仅在花生果壳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不同,在2个荚果大小不同的花生品系果壳相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也不相同,但多数发育时期在大果品系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小果品系,推测该家族基因的表达可能对荚果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花生 GA3ox 表达分析 生物信息学 功能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实现生猪低碳养殖的营养调控研究进展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生猪养殖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产生的碳排放量巨大,对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生猪低碳养殖是实现我国养猪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探索生猪低碳养殖的技术措施迫在眉睫。饲料生产环节是生猪养殖系统碳排放的源头,也是最重要的碳排放环节。采用适当的营养调控技术不仅能从源头减少饲料生产环节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还能减少后续猪肠道发酵和粪便发酵产生的温室气体的产量,对于减少生猪养殖碳排放意义重大。全文从营养调控的角度出发,综述了饲料的科学配制、饲料的生物处理、添加剂的使用和应用非常规饲料原料等途径实现生猪低碳养殖的科学与可行性,并对生猪养殖碳减排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生猪养殖 温室气体 低碳 饲料 营养调控 源头减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种防治白粉病药剂对加州新小绥螨的安全系数和捕食功能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乙嘧酚、戊唑醇、腈菌唑和吡唑醚菌酯4种防治白粉病药剂对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 (McGregor)的安全系数和捕食功能影响,为协同使用杀菌剂和天敌益螨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叶盘残毒法测定4种药剂对加州新小绥螨的急性毒性和安全系数,以及评估4种药剂处理后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各螨态的直接捕食量、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影响。【结果】4种药剂对加州新小绥螨的急性毒性均为低风险,安全系数依次为戊唑醇(>3 333.333)>乙嘧酚(>631.578)>腈菌唑(563.943)>吡唑醚菌酯(19.464)。在田间最大推荐使用浓度下,4种药剂处理后加州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乙嘧酚处理后加州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直接捕食量、捕食功能和寻找效应无影响,戊唑醇在较大猎物密度下降低了加州新小绥螨捕食二斑叶螨卵和前若螨量,腈菌唑降低了其捕食卵、前若螨和成螨量,吡唑醚菌酯降低了其捕食各螨态量。戊唑醇、腈菌唑和吡唑醚菌酯对加州新小绥螨的捕食功能产生消极影响,随着处理猎物时间的增加,最大捕食量和捕食能力均表现降低。其中,戊唑醇降低对二斑叶螨卵(21.21%)和前若螨(26.80%)的捕食能力,腈菌唑处理降低对二斑叶螨卵(27.89%)、前若螨(40.06%)和成螨(42.60%)的捕食能力,吡唑醚菌酯处理降低对二斑叶螨卵(30.90%)、幼螨(64.63%)、前若螨(65.26%)、后若螨(40.67%)和成螨(48.91%)的捕食能力。吡唑醚菌酯的寻找效应降低程度最大,其次是腈菌唑和戊唑醇。【结论】利用加州新小绥螨控制害螨需注意选择性使用防治白粉病杀菌剂,优先建议使用乙嘧酚,少用或注意使用戊唑醇和腈菌唑,慎用吡唑醚菌酯。

关键词: 加州新小绥螨 病虫协同防治 设施农业 白粉病 捕食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