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余甘子斑点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余甘子果实斑点病的病原菌种类,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的防治药剂,为余甘子果实斑点病的科学诊断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余甘子产业园种植基地采集发生斑点病的余甘子果实,采用组织分离法对余甘子斑点病病果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基于多基因(ITS、TUB和EF1-α)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针刺接种法测定病原菌菌株的致病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培养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室内毒力测定评估12种常见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余甘子病果中分离出1株病原真菌菌株PE3,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余甘子斑点病致病菌,其形态特征与间座壳菌Diaporthe phoenicicola相似,且其ITS、TUB和EF1-α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与D.phoenicicola聚在同一分支。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PE3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 H为7,最适生长碳源为甘油和蔗糖,最适生长氮源为酵母提取物。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450 g/L咪鲜胺乳油对菌株PE3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中浓度(EC50)为0.019 mg/L;其次是8%氟硅唑微乳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EC50分别为0.023、0.124和0.194 mg/L;而2%春雷霉素水剂对菌株PE3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差,EC50为402.336 mg/L。【结论】间座壳菌D.phoenicicola是引起余甘子果实斑点病的病原菌,450 g/L咪鲜胺乳油、8%氟硅唑微乳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能有效防治余甘子果实斑点病,可在余甘子种植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余甘子 果实斑点病 间座壳菌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佛手凉果加工过程中功能性成分与抗氧化活性分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探究佛手凉果加工中功能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以佛手凉果为研究对象,探究新鲜佛手柑经过盐渍、晒盐胚、糖渍、干燥等工艺成为佛手凉果(成品)的加工过程中功能性成分含量活性变化,监测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mmonium salt,ABTS]阳离子自由基抑制率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在加工中的变化,研究各功能成分与体外抗氧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加工提高了佛手柑的总酸、多糖、黄酮、膳食纤维含量与抗氧化活性;DPPH、ABTS、FRAP分别比新鲜佛手柑增加 1.35 倍、1.57 倍和 2.16 倍.糖渍和干燥可提高抗氧化活性.黄酮的含量影响了佛手凉果的抗氧化性,黄酮与 FRAP 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 DPPH、ABTS 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糖与 FRAP、黄酮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佛手柑加工可以提高多糖、黄酮、膳食纤维等功能成分以及抗氧化活性,糖渍和干燥是关键加工步骤.
关键词: 佛手 功能活性成分 多糖 黄酮 膳食纤维 抗氧化活性 加工工艺


饵剂投放站对田间红火蚁的饵剂搬运量及防控效果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饵剂诱杀是防控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最广泛和最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利用一种新型饵剂投放站(简称饵剂站)对比分析红火蚁工蚁对0.08%茚虫威杀蚁饵剂及其载体的搬运量,并使用5 g/巢、10 g/巢、20 g/巢3种剂量的饵剂对田间红火蚁蚁巢进行单蚁巢处理,评价饵剂站对田间红火蚁的饵剂搬运量及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红火蚁工蚁对饵剂站内0.08%茚虫威饵剂及其载体的搬运量少于直接撒施处理方式的搬运量。施药24 h后,红火蚁工蚁对饵剂站内和直接撒施的0.08%茚虫威饵剂搬运量分别为14.84±3.18 g和17.71±5.88 g,差异不显著。使用饵剂站施用10 g、20 g饵剂处理28 d后,工蚁减退率、蚁巢减退率、蚁群级别降低率和综合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0%以上,与直接撒施处理方式均无显著差异。虽然饵剂站会一定程度上降低红火蚁工蚁对饵剂的搬运量,但却不影响对红火蚁的防控效果,基于其防雨、防潮的优点,饵剂站可显著延长红火蚁防控的窗口期。


畜禽呼吸测热装置的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随着呼吸测热装置的不断发展,不仅可应用于畜禽能量代谢,也在反刍动物温室气体测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呼吸测热装置的研究概况、呼吸面罩及呼吸室等的设计原理、装置构造和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进展及其应用情况,以期为畜禽能量代谢测定研究提供参考.


SFTSV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及其通过抑制宿主蛋白泛素化修饰实现免疫逃逸的调控机制
《病毒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感染可造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SFTS重症患者大多与SFTSV引起非正常的固有固有免疫反应所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有关。这些早期固有固有免疫反应包括多种炎症和抗病毒基因的表达,并激活随后的固有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感染细胞的早期固有固有免疫反应是由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接头蛋白、激酶和转录因子组成的细胞内信号通路所介导的。这些途径受复杂的翻译后修饰网络的严格调节,其中大量的泛素化酶和去泛素化酶使这些修饰可逆且高度动态。这些酶的调控作用可以增强固有免疫反应以抵抗病原体的入侵,也可以抑制其过度活化以避免病理性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SFTSV引起的早期固有免疫信号通路及其复杂调控机制,为后续针对SFTSV的药物开发和免疫病理学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病毒 固有免疫 IFN-Ⅰ型信号通路 泛素化 去泛素化


间歇式红外辅助热泵干燥对龙眼品质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同干燥温度结合间歇式红外辅助热泵干燥龙眼,研究干燥条件对龙眼干燥特性、色泽、复水性、抗氧化活性以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式红外辅助热泵干燥能显著缩短干燥时间,提升干燥龙眼品质.与单一热泵干燥相比,间歇红外辅助干燥的时间可缩短25%~28.6%,复水比增加2.65%~8.21%;间歇红外辅助干燥龙眼总色差值较单一热泵干燥明显降低,色泽均匀性提升,FRAP铁离子还原力显著提高4.42%~17.95%;干燥使龙眼挥发性成分中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物质种类或含量增加,香叶基丙酮、正辛醇、癸酸乙酯等特有挥发性物质仅在间歇式红外辅助干燥龙眼中测得,表明间歇式红外辅助能有效丰富龙眼干的香气种类.结论:60℃热泵条件下每5 min辅助红外2 min是间歇式红外辅助热泵干燥的最优处理条件,有利于龙眼干的品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形成.


植物染色体重排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染色体重排是一种可能导致DNA片段丢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的机制,从而改变基因组结构,为创造新的变异性状提供可能。植物染色体重排事件的准确鉴定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它们在植物演化和作物育种中的作用。该文深入探讨了植物染色体重排的基本概念,介绍了植物染色体重排的自然发生和人工诱导的技术方法,阐述了植物染色体重排的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高通量测序鉴定方法。同时,系统总结了植物染色体重排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结合具体实践,着重强调了染色体重排技术在提高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改良农作物的重要性状、增强农作物的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极具优越性。然而,目前染色体重排的发生概率较低,技术上仍存在挑战,需要更多精准的工具和策略来实现染色体片段的精准定位和重排。通过全面了解染色体重排及其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和育种家可以更好地利用植物基因组,为全球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相关研究不仅为深入认识植物基因组提供新途径,也为未来创新作物育种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挖掘植物基因组的多样性和可塑性,染色体重排技术有望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提供更多可能性,对解决全球日益严峻的粮食安全和气候适应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染色体重排 作物 育种 基因编辑 遗传多样性 遗传改良


广州市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
《环境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研究广州市土壤多环芳烃(PAHs)污染特征,采集广州市222个表层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利用效应区间低/中值法(ERL/ERM)和(BaP)毒性当量法评价土壤PAHs污染生态风险状况,终生癌症风险增量模型评价土壤PAHs污染健康风险状况,特征化合物比值法和PMF模型对PAHs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广州市表层土壤ω(∑16PAHs)为38~11 115μg·kg-1,平均值为526μg·kg-1,16种多环芳烃单体均为强变异;广州存在潜在生态风险,个别采样点的PAHs污染已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整体处于轻度污染的状态;基于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成年和儿童的总致癌风险的贡献率都呈现为:皮肤接触>误食土壤>呼吸摄入,儿童的健康风险大于成年,健康风险总体处于可接受范围;源解析表明广州市土壤PAHs的主要来源为:煤炭源(37.1%)>柴油源(32%)>炼焦源(17.3%)>交通排放、生物质燃烧和石化产品挥发的混合源(13.6%),整体土壤PAHs来源属于混合源.研究结果丰富了对广州市表层土壤PAHs污染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推动土壤污染防治行动的开展.
关键词: 广州市 土壤 多环芳烃(PAHs) 污染 风险评估


肉品保鲜包装材料与新技术研究进展
《包装工程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对现阶段肉品保鲜包装材料及相应的包装新技术进行研究总结,以期为肉类食品保鲜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当前肉类食品使用的包装材料及包装技术,综述真空包装、气调包装、智能包装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结论 包装可对肉品起到直接的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肉品的货架期.新型包装材料及配套包装技术的应用对提升肉品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未来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新型肉类食品包装材料及不同包装技术间的结合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主销区县域粮食生产托管发展调研与思考——以广东省东源县为例
《中国稻米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广东临近港澳,经济发达,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也是传统的双季稻产区。托管是当下广东县域粮食生产的热词,它通过引领农户与托管服务组织对接,破解“无人种稻”难题,使“小农户”接轨“大生产”。农业生产托管没有捷径可走,需要从省内基层实践中提炼经验,总结做法,用工匠精神去打磨产品和服务。东源县作为广东农业生产托管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其模式、做法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专题调研,发现其依然存在成本高、风险高、门槛高、突破难“三高一难”等发展瓶颈,这也是广东农业生产托管的共性问题。为推动农业生产托管进一步发展,建议从创新组织方式、优化补助门槛、创新金融保险服务、培育服务联合体、强化资源要素配置等方面进行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