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右玉县荞麦高产栽培技术
《内蒙古农业科技 》 2014
摘要:1土壤耕作1.1整地荞麦根系较弱,根群较小。播种之前需要深耕细耙,可以促进荞麦根系发育,出苗整齐,幼苗健壮。深耕既利于蓄水保墒,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可减轻病、虫、杂草对荞麦的危害。"深耕一寸,胜过上粪"。深耕能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使耕作层的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增加,同时改善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状况,提高土壤肥力,使荞麦根系活动范围扩大,吸收土壤中更多的水分和养分。1.2耙耱


不同碳源对白灵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农学学报 》 2014
摘要:以‘白灵6号’为供试菌株,通过对各处理的菌落直径、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生长指数进行比较,探讨7种碳源对白灵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白灵菇有较广的碳源谱,从生长速率来看蔗糖、麦芽糖和可溶性淀粉是最优的选择,从生长指数分析,果糖、葡糖糖和蔗糖菌丝生长效果较好,分别为16.43、12.34和12.02,结合市场价格,最佳碳源选择蔗糖。对菌落直径、长势评分、生长指数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无控制变量时,长势评分与菌落直径显著负相关,与菌丝生长指数显著正相关;在控制变量分别为菌落长势评分和菌落直径时,菌落直径与菌丝生长指数显著正相关,菌落长势评分与菌丝生长指数显著正相关。


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农产品加工 》 2014
摘要: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种植区域分布,以及种植方法特殊、有特殊用途的多种小杂粮总称。主要包括谷子、高粱、荞麦、糜子、莜麦、大麦、绿豆、小豆、豌豆等。1.基本概况山西省位于华北黄土高原区,总面积15.6万多km2,70%是丘陵和山地;430万hm2耕地中,76%是旱地,且多是中低产田。山西是全国严重缺水省份之一,有十年九旱之称。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20%,农耕地平均水资源量为全国水资源量的9.3%。特殊的省情,促使历届省委、省政府把


大豆小区产量及其相关性状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
《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晋豆23栽培大豆(Glycine max)为母本、灰布支黑豆(ZDD2315,半野生大豆)为父本衍生出447个RIL群体,通过构建SSR遗传图谱及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对2年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12个与小区产量、单株粒重、单株茎重、单株粒茎比、有效分枝、主茎节数、株高和结荚高度相关的QTL,分别位于A1、A2、H_1、I、J_2和M连锁群上。其中小区产量、株高、单株粒重、有效分枝和主茎节数均表现为遗传正效应,即增加其性状的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检测到11对影响小区产量、单株粒重、单株茎重、株高和结荚高度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发现22个QTL与环境存在互作。实验结果表明,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对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影响很大。进行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时,既要考虑效应起主要作用的QTL,又要注重上位性QTL,这样有利于性状的稳定表达和遗传。
关键词: 大豆 小区产量 植物学性状 QTL与环境互作效应 上位效应


中药添加剂对生长肥育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养猪 》 2014
摘要:选择体重约30 kg的杜长大三元杂种猪72头,按体重和性别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在生长猪(30~60 kg)每吨饲粮中添加金霉素50 g、肥育猪(60~110 kg)每吨饲粮添加牛至油15 g;中药Ⅰ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中药配方Ⅰ;中药Ⅱ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中药配方Ⅱ。饲养试验预试期10 d,正试期117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胆固醇含量,中药Ⅰ组降低3.33%(P<0.01),中药Ⅱ组降低4.44%(P<0.01);甘油三酯含量,中药Ⅰ组提高6.06%(P<0.01),中药Ⅱ组提高7.58%(P<0.01);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中药Ⅰ组提高10.75%(P<0.01),中药Ⅱ组提高13.98%(P<0.01);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中药Ⅰ组降低11.11%(P<0.01),中药Ⅱ组降低13.68%(P<0.01);血清尿素氮含量,中药Ⅰ组降低6.39%(P<0.01),中药Ⅱ组降低2.99%(P<0.01);碱性磷酸酶活性,中药Ⅰ组提高43.04%(P<0.01),中药Ⅱ组提高43.86%(P<0.01);谷丙转氨酶活性,中药Ⅰ组提高6.85%(P<0.01),中药Ⅱ组提高7.47%(P<0.01);谷草转氨酶活性,中药Ⅰ组提高15.94%(P<0.01),中药Ⅱ组提高16.75%(P<0.01)。且中药Ⅰ组和中药Ⅱ组的应用效果均好于抗生素组。说明在生长肥育猪饲粮中添加中药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标。


玉米栽培模式与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科学的栽培模式和施肥方式,提高土壤生物肥力和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本研究采用常规裸地栽培玉米和地膜覆盖栽培玉米2种模式下的不同的施肥方式,测定多个微生物指标,土壤的养分和理化特性指标。结果表明:1)栽培模式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两者的差异性不同;2)各种微生物指标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为:细菌、固氮菌,防线菌和真菌。土壤理化特性及养分指标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为:有机质、土壤pH、碱解N、全N、全P、速效K、速效P、土壤含水分量和土壤温度。不同模式下两指标变量组之间有极其显著的相关系数-0.932 1;3)不同栽培模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重要性影响不大。只要含N,是否含P、K对微生物的影响不明显。复合施肥对土壤理化特性及养分有重要影响.由此可以得出:不同的栽培模式仅在苗期前期和成熟后期,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并且不同栽培模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重要性及各指标无显著影响。各种微生物和各个土壤理化特性及养分指标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关键词: 玉米 栽培模式 施肥方式 土壤微生物 土壤肥力 相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