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施钾水平对甘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钾效率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生产条件下,以紫色甘薯(宁紫1号)、食用甘薯(苏薯14)、兼用甘薯(苏渝303)、淀粉甘薯(苏薯11)4个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施钾(K0)、施钾150 kg/hm2,K2O(K1)、施钾300 kg/hm2,K2O(K2)3个施钾水平下,甘薯干物质积累、蔓薯比以及甘薯植株钾的累积量、利用效率、收获指数。与不施钾处理相比,K2处理下苏薯11的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宁紫1号和苏薯14的干物质积累显著降低。施钾处理显著提高了宁紫1号、苏薯14和苏渝303的蔓薯比。不施钾处理下宁紫1号和苏薯14的块根理论产量高于苏渝303和苏薯11,K2处理下苏薯11的块根理论产量高于宁紫1号和苏薯14。因此,为节约钾素资源,宜在土壤供钾水平较高的地区推广种植淀粉型甘薯苏薯11,在土壤供钾水平较低的地区推广种植紫色甘薯宁紫1号和食用型甘薯苏薯14。

关键词: 甘薯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钾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粪沼液施用对土壤氨挥发及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粪沼液含有大量的养分,如氮、磷、钾、氨基酸、腐植酸等,但如果不及时施用,也会带来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沼液替代化肥是目前最有效的利用方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春、夏两季玉米上,研究了猪粪沼液不同用量与不同运筹对土壤氨挥发损失以及玉米产量、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基施猪粪沼液氨挥发量大于春玉米,沼液的氨挥发量明显大于化肥,且沼液施用量越大,氨挥发量越大;由氨挥发导致的氮素损失量占施肥量的0.17%~2.16%,平均为0.88%。在春玉米中,单独施用化肥以及化肥与沼液各50%配施处理的产量分别为901.55 kg.667m?2和892.71 kg.667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纯化肥处理可溶性糖为103.69 g.kg?1,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纯化肥处理皮渣率为9.8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他品质指标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夏玉米中,总体产量不如春玉米,纯化肥处理产量为523.47 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化肥与沼液各50%配施处理的产量仅次于纯化肥处理,为513.41 kg。纯化肥处理的玉米品质总体上高于纯沼液处理,但沼液和化肥各50%处理玉米品质与纯化肥处理无明显差异。可见,对玉米植物而言,以50%沼液替代化学肥料,在技术上可行,可以获得与化肥处理相同的玉米产量与品质。

关键词: 猪粪沼液 玉米 氨挥发 品质和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肺炎支原体的分离方法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寻求分离猪肺炎支原体更好的方法,本试验采用剪碎法、研磨法、匀浆法和灌洗法对猪肺组织进行处理,并研究了不同肺脏组织处理方法对猪肺炎支原体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剪碎法与灌洗法获得的处理液对猪肺炎支原体的影响小于研磨法与匀浆法。采用剪碎法、灌洗法和研磨法对100份猪肺组织进行猪肺炎支原体野毒株分离的结果显示,经PCR鉴定,剪碎法分离到1株猪肺炎支原体,分离率为1%;研磨法分离到7株猪肺炎支原体,分离率为7%;灌洗法分离到2株猪肺炎支原体,分离率为2%。以上结果表明,研磨法获得的组织处理液对支原体活力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分离率好于剪碎法和灌洗法。因此,研磨法是一种较好的猪肺炎支原体分离方法。

关键词: 猪肺炎支原体 分离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混合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华北农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2009-2010年我国部分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混合感染的情况。采用PCR和RT-PCR方法对采集自我国安徽、江苏、山东、浙江等7省的227份组织和血清样品进行PCV2和PRRSV检测。PCV2a感染率为15.9%,PCV2b感染率为44.5%,PRRSV感染率为45.8%,其中17份样品表现为PCV2a和PRRSV的混合感染,50份样品表现为PCV2b和PRRSV的混合感染,10份样品表现为PCV2a,PCV2b和PRRSV的混合感染,分别占样品总数的7.5%,22.0%和4.4%。猪群中PCV2和PRRSV的感染比较普遍,混合感染率也较高,加重了疫病防控的难度。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猪圆环病毒2型 共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孢杆菌Bs-916草酸脱羧酶基因Bacisubin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酶活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株Bs-916的抑菌蛋白质Bacisubin的编码基因,并初步解析Bacisubin的抑菌机理,根据该蛋白质的部分序列设计简并引物,获得了编码基因的部分序列,参考基因组数据库克隆了Bacisubin基因全序列。将Bacisubin基因克隆至PET28a(+)中,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表达获得His标签融合蛋白质,并利用次甲基蓝-重铬酸钾法初步检测了该融合蛋白质的酶催化活性。克隆获得Bacisubin基因开放阅读框序列共1 161 bp,G+C含量为51.3%,可编码386个氨基酸,编码蛋白质与Bs-168菌株的草酸脱羧酶Yvrk蛋白质的氨基酸相似度为87%,与其他多种细菌和真菌的草酸脱羧酶的N端和C端Cupin活性中心区域和Mn2+结合区域高度保守。预测Bacisubin分子量为43 600,等电点为5.18,是较稳定的可溶性草酸脱羧酶,其催化最适pH为6.0左右,最适温度为30℃左右。说明枯草芽孢杆菌Bs-916的抑菌蛋白质Bacisubin为草酸脱羧酶,抑菌作用可能与其降解草酸的能力有关。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草酸脱羧酶 基因克隆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46年宿迁市冬小麦生长期的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江苏省宿迁市1960—2005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利用线性拟合、5年滑动及Mann-Kendall等方法,通过计算冬小麦生长期间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等气象指标,对该市小麦生长期间的气候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宿迁市冬小麦生长期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上升明显,气候倾向率达到0.34℃/10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但年代间波动较大;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且发生突变,突变现象从1987年开始;>0℃积温变化呈明显升高趋势,每10年增加54.04℃。

关键词: 宿迁 平均气温 降水 日照时数 >0℃积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嘧霉胺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生物富集性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半静态法测定嘧霉胺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生物富集系数。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助剂,配制不同浓度的嘧霉胺溶液,测得嘧霉胺对斑马鱼的LC50为24.9 mg/L,属于低等毒性。在生物富集性试验中,分别设嘧霉胺浓度为0.25、2.50 mg/L,持续暴露时间为8 d,测得生物富集系数(BCF8d)分别为10.49、7.93,属于低富集性农药。

关键词: 嘧霉胺 斑马鱼 急性毒性 生物富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重组自交系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分蘖角的QTL检测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株型差异显著的特大粒粳稻品系TD70和籼稻小粒品种Kasalath为亲本配制组合,以单粒传方法构建含240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选用838对SSR引物进行亲本多态性筛选,共检测到302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频率为36.04%。从中选择带型清晰且在基因组中均匀分布的141个SSR标记对RIL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群体中父母本基因频率分别为53%和47%,群体结构平衡性好。构建的水稻分子连锁图谱共包含141个标记座位,总图距约1 832.47 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12.7 cM,标记间图距范围为0.43~36.11 cM,符合QTL作图的基本要求。除第1、第8染色体个别标记位置外,其他染色体上标记顺序和位置与已公布的日本晴遗传图谱序列基本一致。以该群体为材料,对分蘖角度进行了QTL检测,共检测到控制分蘖角度的3个QTL位点,分别是qTA8、qTA9和qTA11,贡献率分别为4.10%、26.08%和4.35%,其中qTA9包含控制水稻分蘖角度基因TAC1。该图谱的构建为研究籼粳交后代各种性状的遗传规律及QTL定位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重组自交系 分子遗传图谱 分蘖角 QTL SS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白条纹新基因st9(t)的初步定位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水稻白条纹自发突变体6001的表型特征和遗传特性,对突变体6001与野生型6028不同时期叶片中色素含量进行检测,同时,利用6001/9311 F2分离群体,对目的基因进行了微卫星(SSR)标记的初步定位。结果表明,2叶期时突变体6001叶绿素a、叶绿素b及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野生型6028的12.4%、24.3%和14.7%,6叶期时分别为野生型6028的64.9%、65.3%和61.1%。对6001/6028、6001/9311 F2分离群体的调查分析表明,突变株与正常株分离比符合1∶3,突变性状呈隐性单基因遗传。以6001/9311 F2为定位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SSR标记RM136与RM19715之间,距离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8 cM和1.8 cM。由于该区段包含已报道的白条纹st1基因,因此以st1为目标片段设计特征引物,以突变体6001,野生型6028和9311的全基因组总DNA为模板扩增并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与st1不等位,为一个新基因,暂名为st9(t)。

关键词: 水稻 白条纹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杀菌剂对蚕豆赤斑病防治效果试验

南方农业学报 2012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杀菌剂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4~6月,于蚕豆结荚初期开始进行不同杀菌剂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试验,药后30d调查蚕豆赤斑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成熟前调查蚕豆的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收获期调查蚕豆百粒重及产量。【结果】不同杀菌剂处理后,蚕豆赤斑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及蚕豆农艺性状有一定差异,其中发病率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最低,其次为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裁菌、百泰处理;病情指数以裁菌处理最低,其次为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百泰、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处理;不同杀菌剂处理对单株荚数影响较小;每荚粒数以裁菌处理最多,其次为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百泰处理;百粒重以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处理最重,其次为裁菌、25%咪鲜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百泰处理;小区产量以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处理最高,其次是裁菌、25%咪鲜胺、百泰、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结论】裁菌、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百泰、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25%咪鲜胺的综合防治效果最好,可用于蚕豆赤斑病的防治。

关键词: 蚕豆 赤斑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