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汉江下游鱼类早期资源及梯级联合生态调度对鱼类繁殖影响的初步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汉江是长江一级支流,鱼类资源较为丰富。目前汉江中下游建有4座水利枢纽工程,对鱼类洄游和繁殖产生较大影响。在鱼类繁殖季节,为促进汉江中下游鱼类繁殖,2018年6月汉江中下游首次实施梯级联合生态调度。该研究在汉江下游汉川段设置监测断面,采集鱼类早期资源,以分析汉江下游鱼类早期资源多样性,及生态调度对促进汉江下游鱼类繁殖的效果。监测结果表明汉江下游卵苗种类共有36种(属),其中22种为产漂流性卵鱼类。监测期间卵苗总径流量为118.78亿尾(粒),其中四大家鱼卵苗为0.87亿尾(粒),占0.73%,其中鱼卵0.69亿粒,推测汉江下游有4处四大家鱼产卵场。梯级联合生态调度期间,汉川江段出现一次鱼类产卵高峰,鱼卵径流量占总径流量的34.1%,其中四大家鱼鱼卵占家鱼卵总径流量的85.5%,表明梯级联合生态调度对汉江下游鱼类,特别是四大家鱼的繁殖具有积极的作用。建议今后继续开展生态调度,并加强监测和分析工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IT标记在水生动物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被动集成应答器(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PIT)标记是一种基于无线射频识别的标记,以标记的方式来识别目标生物体,主要应用于水生动物的行为、生存生长、分布、监测保护和渔业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等研究中。与其它标记技术相比,PIT标记具有信息储存量大、体积小、持久性强、识别度高、唯一性和性能稳定、频率足够低时易于识别及对生物体的生存、生长和游泳能力无显著影响等优点。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有些种类肌肉植入时保留率低;手术伤口溃烂导致生物体死亡;标记迁移影响天线的检测等。PIT标记技术对于水生动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主要综述了基于PIT标记在水生动物、尤其是鱼类的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渔业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研究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可以预期,PIT标记技术与物理、化学和分子标记等相结合将成为水生动物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鳖boule基因在生殖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动物学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boule基因为DAZ基因家族成员之一,是动物生殖细胞特异表达基因。在哺乳动物中,boule基因的缺失会引起精子生成障碍而导致雄性不育。在无脊椎动物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中,boule基因同源物的缺失会引起其卵子发生障碍而导致雌性不育。龟鳖动物是最古老的爬行类,是从无羊膜卵到羊膜卵动物飞跃的过渡物种。相比于哺乳类及一些无脊椎动物,目前关于龟鳖动物生殖细胞发育模式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因此,本文以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为研究对象,以期揭示boule基因对龟鳖动物生殖细胞发育分化的调控作用。首先,利用特异引物克隆获得中华鳖boule基因的cDNA序列,共1 005 bp,其中,3′端非编码区57 bp,开放阅读框948 bp,共编码315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分析显示,中华鳖与绿海龟(Chelonia mydas)同源性最高,达92%,与小鼠(Mus musculus)的同源性达83%,与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同源性达53%,与青鳉(Oryzias latipes)的同源性达42%。反转录实时定量PCR(RT-qPCR)分析结果显示,中华鳖boulem RNA主要在性腺组织精巢和卵巢中表达,而在其他体细胞组织中几乎检测不到表达。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中华鳖boule m RNA在两性生殖细胞中特异表达,且在不同分化时期的生殖细胞中呈动态表达。在精巢中,boule m RNA在初级精母细胞中表达最强,在精原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表达较弱,在精子细胞和精子中难以检测到表达信号;在卵巢中,boule mRNA在初级卵母细胞中表达信号最强且信号在初级卵母细胞胞质中均匀分布,生殖细胞发育进入卵母细胞生长期后,信号开始聚集在核周胞质,随着卵母细胞的成熟,信号逐渐变弱。本研究结果表明,boule基因可能在中华鳖两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白消安对星点东方鲀成鱼生殖细胞枯竭的影响
《河北渔业 》 2019
摘要:为了解高温和白消安注射对星点东方鲀(Takifugu niphobles)成鱼生殖细胞发生的影响,设置32℃高温组、32℃高温-白消安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3组的生长、存活率以及生殖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高温-白消安组的体重、肥满度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全长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的存活率均在90.9%以上。高温-白消安组对生殖细胞的凋亡作用比高温组更加明显,卵巢基本看不到正常的生殖细胞,且有大量的吞噬作用造成的黄褐色沉积,生殖细胞凋亡造成的空白面积比例要显著地高于高温组(P<0.05);精巢中生殖细胞凋亡的精小囊占总的精小囊的比例高达100.0%±0.0%,也显著高于高温组空泡精小囊占总的精小囊的比例(P<0.05)。得出结论:高温-白消安组较高温组更易诱导星点东方鲀内源生殖细胞凋亡,从而可制备出生殖细胞移植的适宜受体。
关键词: 星点东方鲀(Takifugu niphobles) 高温 白消安 生殖细胞 移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鳖GnRH 1基因cDNA克隆及表达特征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GnRH基因在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性腺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从中华鳖全脑中获得与生长生殖调控密切相关的GnRH 1基因全长cDNA,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GnRH 1在成鳖不同组织和胚胎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中华鳖GnRH 1基因cDNA全长546 bp,其中5′非编码区(5′UTR)99 bp,3′非编码区(3′UTR)168 bp,开放阅读框(ORF)279 bp,编码92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10.23 ku,理论等电点pI为5.65,具有N端信号肽(1~23 aa)、核心十肽区域(24~33 aa)、断裂位点GKR(34~36 aa)及相关肽区域(37~92 aa),符合GnRH蛋白典型结构特征。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中华鳖GnRH 1基因和绿海龟(Chelonia mydas)、墨西哥箱龟(Terrapene carolina mexicana)及西部锦龟(Chrysemys picta bellii)GnRH 1基因聚为一支。qRT-PCR结果表明,GnRH 1基因在中华鳖雌雄个体的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脑和性腺组织中高表达,且具有性别差异,雄性中华鳖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雌性(P<0.05);在10个胚胎发育时期均表达,且随发育时间的后移,表达量显著增加,在第16期达到峰值。GnRH 1基因可能在中华鳖生长及性腺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饵料、底质与养殖密度对紫黑翼蚌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寻找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合适的饵料、底质和养殖密度以提高紫黑翼蚌稚蚌成活率。【方法】本文分三部分研究了饵料与底质、不同处理方式饵料、养殖密度对早期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第一部分测试了饵料与底质对稚蚌的影响;第二部分测试了投喂2种不同处理的微拟球藻对稚蚌的影响;第三部分测试了养殖密度对稚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A1、A2组的稚蚌生长较快,壳长、壳高均显著高于A3组(P<0.05);而A1、A2组的壳长、壳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B1、B2组的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壳长、壳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C1、C2、C3组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1、C2组稚蚌生长率显著高于C3组(450只/箱)(P<0.05)。【结论】黄泥和塘泥底质对紫黑翼蚌稚蚌成活及生长无显著影响,而添加微拟球藻能显著提高稚蚌成活,促进稚蚌生长发育,投喂破壁和未破壁的微拟球藻对稚蚌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适宜的稚蚌养殖密度为300只/箱。本研究结果对我国紫黑翼蚌苗种的规模化培育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缅渔业合作潜力分析与发展策略
《热带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缅甸是世界海洋捕捞、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主产国之一.文章在收集国内外有关缅甸渔业相关政策、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缅甸农业、畜牧与灌溉部下属渔业局资料库、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资料库等,对缅甸渔业的结构组成、产量规模、出口贸易、管理部门和政策情况进行梳理、分析缅甸渔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探讨双方合作的可行性,在中缅合作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及"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和发展机遇,对未来双方开展渔业合作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沙海域鸢乌贼渔场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3年在南沙海域4个航次的声学走航调查数据,以鸢乌贼的资源生物量为渔场指标,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Chl.a)等海洋环境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建立渔场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关系模型.研究表明:南沙海域鸢乌贼渔场分布有明显季节差异,春季主要集中于南沙西南部和越南东部海域,夏季和秋季主要分布于南沙南部海域,冬季主要分布于南沙中南部海域;各环境因子中SSH与SSS对渔场有显著影响,SST和Chl.a影响不显著;影响渔场的主要因子有SSH、SSS、经度(LON)和纬度(LAT),并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建立渔场与影响因子的最优关系模型,模型的总偏差解释率为54.7%,进入最优模型的4个因子中,纬度对模型的影响最大;南海鸢乌贼渔场的形成除地理位置影响外,与海流洋流影响关系密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鲂性腺发育组织学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组织学方法,对珠江下游野生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性腺进行了显微观察和研究,描述了其卵巢、精巢的结构特征以及各类型生殖细胞形态。结果显示,广东鲂属于一次性产卵类型,卵巢发育类型为部分同步型。其卵巢为细线或条状,卵巢发育经历卵原细胞期、单层滤泡细胞期、卵黄泡期、卵黄充满期、成熟期和退化期。卵细胞发生经历3个阶段: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卵巢初级卵母细胞中核仁外排现象出现在第2时相末期至第3时相早期;精巢呈线状或直棒状,精巢为叶状型结构。精细胞发生经历5个阶段: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及精子;繁殖季节精子充满于精小叶内,精小囊消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