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株粪肠球菌8-1所产抑菌物质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具有应用潜力的抑菌活性菌株,本实验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扩散法对内蒙古传统乳制品酸马奶中分离的一株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8-1进行研究。排除有机酸和过氧化氢的干扰后,其无细胞发酵上清液对指示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且经过胰蛋白酶、蛋白酶K、胃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几乎完全丧失,表明该抑菌物质是蛋白类物质。该抑菌物质在酸性条件下抑菌活性明显,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对有机溶剂、金属离子、紫外线不敏感,与SDS和EDTA共同作用抑菌效果增强。有较广的抑菌谱,能抑制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初步推断属于类细菌素。


贮藏时间对沙柳混合发酵饲料营养成分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贮藏时间对沙柳混合发酵饲料营养成分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为沙柳的利用开辟新途径。试验按不同沙柳比例(36.44%和67.08%)调制成2组混合发酵饲料,分别用FF1和FF2表示,在各组中添加等量的复合菌剂,考察发酵饲料在贮藏1、3、5、7、10、12、15、22、30、45和60 d时,沙柳混合发酵饲料营养成分和体外消化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沙柳混合发酵饲料的干物质、有机物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下降(P<0.05),并显著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粗蛋白质含量在贮藏过程中略有上升,但差异不显著(P>0.05)。2)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沙柳混合发酵饲料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体外消化率均显著升高(P<0.05)。2组发酵饲料之间的营养物质体外消化率均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按沙柳不同比例调制的2种发酵饲料配方,经发酵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沙柳混合发酵饲料的营养价值。综合各项指标,确定在贮藏30 d后沙柳混合发酵饲料营养成分趋于稳定,且FF1组的营养品质优于FF2组。
关键词: 沙柳 贮藏时间 混合发酵饲料 营养成分 体外消化率


放牧强度与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高度的对应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植物高度的影响,以植物种群及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与草地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高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短花针茅、冷蒿和无芒隐子草种群高度受不同放牧强度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而群落高度在不同放牧强度处理间差别不大。Q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高度的总体变化规律为:零放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R型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受各放牧强度综合影响,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高度的总体表现为植物群落>短花针茅种群>冷蒿种群>无芒隐子草种群。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增加会导致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高度下降,其中,短花针茅和群落高度变化对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响应敏感,冷蒿和无芒隐子草高度变化对零放牧和轻度放牧响应敏感。
关键词: 放牧强度 荒漠草原 种群及群落 植物高度 对应分析


短日照诱导对小豆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的影响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生育期不同的2个品种作为试验材料,设置自然光照(CK)、处理Ⅰ(出苗-分枝)、处理Ⅱ(分枝-开花)、处理Ⅲ(出苗-开花)4种日照处理,在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采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测定小豆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研究短日照诱导对小豆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GA1+3和IAA含量在3个生育阶段都降低,且处理Ⅲ降低最多,处理Ⅱ降低最少;处理Ⅰ和处理Ⅲ的ABA含量都升高且后者升高较多,处理Ⅱ降低;ZR含量在3个生育阶段都升高,且处理Ⅲ升高较多,处理Ⅱ升高最少。此外,短日照诱导也影响了小豆叶片GA_(1+3)/ABA,ZR/ABA,IAA/ABA和(ZR+GA_(1+3))/ABA的动态平衡,短日照诱导使2个品种ZR/ABA呈升高趋势,但白红2号在开花期低于对照,GA1+3/ABA,IAA/ABA和(ZR+GA1+3)/ABA呈降低趋势,但处理Ⅱ在某些时期会升高。短日照诱导使小豆的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是由于叶片内的ABA和ZR含量升高、GA1+3和IAA含量降低所导致的,且激素之间的动态平衡也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奶牛胃肠道甲烷排放模型估算精度的评估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和比较8个常用奶牛胃肠道甲烷排放模型的估算精度,分析影响模型估算精度的原因。在湖南望城白箬铺奶牛场选用28头体况良好的荷斯坦奶牛,测定奶牛胃肠道甲烷排放量、体重、产奶量、采食量和营养日采食量(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总能)等。利用预测误差均方(Mean squared prediction error,MSPE)和一致性相关系数(Concordanc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C)两种分析方法衡量奶牛胃肠道甲烷排放量估算值与实测值间的差异,进而评估和比较8个模型的估算精度,分析影响8个模型估算精度的原因。结果表明:模型8的估算精度最高,其次模型1、2、3和6的估算精度处中等水平,模型4、5和7的估算精度较差;模型1和2的估算误差主要来自回归斜率偏离,模型3、6和7的估算误差主要来自整体偏差,模型4和5的估算误差来自回归偏离和整体偏差。结果解释:模型1和2的回归斜率偏离主要是由于试验测得的Ym值与模型推荐的默认值相差较多;模型3的整体偏差主要是由于在相同干物质采食量的条件下,模型建立时的奶牛胃肠道甲烷排放水平远高于本试验;模型4和5的回归斜率偏离和整体偏差以及模型6的整体偏差主要是由于模型本身没有考虑到日粮碳水化合物的瘤胃降解率、日粮成分瘤胃的流通速率等因子的影响;模型7的整体偏差主要是由于稻草采食量不能等于实际日粮粗饲料采食量。以产奶量(kg·d-1)和体重(kg)为变量的模型8是本试验估算精度最高的模型。有必要继续开展试验扩充奶牛胃肠道甲烷排放数据,建立更加准确、可靠的甲烷排放模型估算方法。


饲喂黄曲霉毒素B_1对奶山羊乳中黄曲霉毒素M_1分泌规律与转化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饲粮中添加单一剂量黄曲霉毒素B1(AFB1)后奶山羊乳中黄曲霉毒素M1(AFM1)的分泌规律及AFB1转化为AFM1的转化率,选择3只健康、体重接近的泌乳中期关中奶山羊,每只羊饲喂1 mg AFB1。饲喂后0、4、8、24、32、48、56、72、80、96、104及120 h采集羊乳,测定AFM1含量。结果表明:1)饲喂AFB1前(0 h),羊乳中未检出AFM1,但是饲喂AFB1后4 h,在收集的羊乳中均检出了AFM1;2)3只试验在羊乳中AFM1含量存在差异,但是其分泌规律非常相似,均呈先升高后急剧下降再缓慢下降的趋势;3)羊乳中AFM1的峰值出现在饲喂AFB1后4~8 h;4)羊乳中AFM1平均含量在56 h时为0.39μg/kg,低于我国限量值(0.5μg/kg),到120 h平均含量为0.02μg/kg,低于欧盟限量值(0.05μg/kg);5)各时间点AFB1转化为AFM1的最大平均转化率为0.19%,出现在4 h;6)饲喂AFB1后24 h内的AFM1平均转化率之和占AFM1总转化率的81%。结果提示,AFM1在奶山羊乳中的排出时间主要集中在采食AFB1后的24 h内。
关键词: 奶山羊 黄曲霉毒素B1 羊乳 黄曲霉毒素M1分泌规律 转化率


供氮水平对内蒙古土默川灌区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内蒙古土默川灌区春玉米施用氮肥的肥效,确定节约型施氮量,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0、180、240、300、360和480 kg hm-2)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利用率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产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当供氮量高于240 kg hm-2后产量不再增加。供氮量为180 kg hm-2时氮素偏生产力最高,2年平均为63.7 kg kg-1,随着供氮量增加显著降低;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在供氮用量为180~240 kg hm-2时最高,2年平均,最大值分别为39.5%和24.1 kg kg-1。供氮量大于240 kg hm-2后土壤氮素的表观平衡出现盈余。所以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供氮量为180~240 kg hm-2为较适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