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防治稻瘟病芽胞杆菌的筛选及效果评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232株细菌中筛选获得2株对稻瘟病菌具有明显抑菌活性的菌株S09和S170,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P131菌丝的抑制率分别为90.44%和92.38%;离体叶片法测定表明,菌株S09和S170抑菌效果分别为74.62%和75.52%,与绿地康1号无显著差异。16S rDNA序列分析比对,菌株S09与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最高;gyr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菌株S170与解淀粉芽胞杆菌B.amyloliquefaciens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最高。结合形态观察,确定菌株S09为短小芽胞杆菌,菌株S170为解淀粉芽胞杆菌。菌株S09和S170对稻瘟病的温室防治效果分别是76.56%和80.57%。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09和S170对水稻有明显的促生和增产作用,分别提高水稻种子发芽17.37%和12.34%、促进根长18.68%和33.85%、增加株高12.44%和28.49%、降低空秕率25.17%和35.59%,还可以有效改善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短小芽胞杆菌S09和解淀粉芽胞杆菌S170对叶瘟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是70.59%和73.19%,对穗颈瘟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是71.55%和74.82%,菌株S170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与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绿地康1号处理无显著差异。


灌水对宁春50籽粒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春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春小麦品种宁春50为材料,通过田间灌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W1:灌二棱水;W2:灌二棱水和拔节水;W3:灌二棱水、拔节水和开花水)对春小麦花后旗叶衰老进程、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水分利用效率(WUE)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小麦花后各阶段,旗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着灌水次数增加而提高,W2处理花后中后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最高,增加灌水显著降低旗叶丙二醛(MDA)含量。增加灌水次数明显延缓灌浆后期SPAD值的快速降低,W1处理的叶面积系数(LAI)显著低于W2和W3处理,开花期、灌浆中期旗叶光合特性(C_i、T_s、G_s、P_n)表现为W3>W2>W1,灌水次数增加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提高了花后光合产物的积累,促进春小麦灌浆后期千粒重的持续快速增加。增加灌水次数明显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收获指数,但使灌水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度的灌水可实现春小麦节水高产并举。


甘草胭珠蚧卵有效积温及若虫化学防治研究
《植物保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草胭珠蚧Porphyrophora sophorae(Arch.)是人工甘草毁灭性害虫。通过有效积温法研究了甘草胭珠蚧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甘草胭珠蚧若虫的化学防治技术。结果表明,甘草胭珠蚧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27±2.00)℃,有效积温(574.98±21.40)日·度。2%阿维菌素乳油对甘草胭珠蚧若虫的毒性最高,LC50为2.322 1mg/L。卵孵化初期,用5%阿维菌素缓释颗粒剂60kg/hm2撒施,耙地混土并打散若虫聚集再灌溉,对甘草胭珠蚧若虫的防治效果可达到90%以上。研究结果为甘草胭珠蚧防治提供了新方法。


转化转录因子HaNAC1基因提高马铃薯的抗逆性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马铃薯抗逆性,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携带目的基因HaNAC1质粒分别导入马铃薯栽培种‘大西洋’、‘费乌瑞它’和‘青薯168’中。对卡那霉素(Kan)抗性转化株系经PCR扩增检测,共得到63个阳性株系。利用Southern blot对随机选取的7个转基因阳性株系进行检测,结果表明HaNAC1均已整合到各转基因株系中。对63个阳性株系进行RT-PCR检测,共有55个株系中出现目的基因条带,说明HaNAC1在转录水平有表达。以90 mmol/L NaCl和15%PEG分别添加至培养基中模拟盐和旱胁迫处理,从相对株高、相对根长等形态指标对32个‘大西洋’转基因株系进行筛选获得了4个优系,丙二醛、脯氨酸等生理指标也进一步证实HaNAC1基因转化可有效提高转基因马铃薯的抗逆性。


二氯吡啶酸防除胡麻田刺儿菜的药效及安全性评价
《植物保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胡麻田恶性杂草刺儿菜,选用75%二氯吡啶酸钾盐SP加以防除,并对其药效及对胡麻的安全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75%二氯吡啶酸钾盐SP对刺儿菜具有很好的防除效果,它使刺儿菜的根部生长受到抑制,最终导致其腐烂。当药剂有效剂量为236.3、270.0g/hm2时,药后45d株防效可达到96.97%和96.53%,药后60d烂根率可达到94.20%和94.90%。选择在刺儿菜全部出苗后施药可显著提高防除效果。药剂对胡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没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胡麻主要经济性状也未产生显著影响。


宁夏马铃薯主栽品种对黑痣病的抗性鉴定
《植物保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宁夏马铃薯主栽品种对黑痣病的抗性水平,利用田间和室内接种相结合的方法对供试马铃薯品种的抗病性进行评价。室内接种试验表明,供试的20份马铃薯材料中没有免疫及高抗品种,接种量与抗性水平呈负相关,其中‘陇薯7号’,‘黑美人’,‘青薯9号’在接种量为5~15g水平上表现为中抗。通过聚类分析,接种量为5g和10g时,以欧式距离13作为最佳聚类分割点,供试品种可分为3个类群。田间接种综合评价分析表明,不同品种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以欧式距离13作为最佳聚类分割点,试验品种可分为4个高感品种、11个中感品种和5个中抗品种。


利用SSR标记构建枸杞品种分子身份证
《生物技术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6个枸杞品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构建枸杞分子身份证,为枸杞品种鉴定和保护提供参考。从6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高、稳定性好、均匀分布在枸杞12条染色体上的24对引物,对16个枸杞品种进行扩增,共检测到等位基因155个,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数在3-10,平均为6.5个;共检测到基因型208个,每对引物检测到基因型在3-14个,平均为8.7个;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幅在0.461-0.848,平均为0.682;Shannon’s信息指数变幅在0.939-2.055,平均为1.487。基于最少引物鉴定最多种质的原则,筛选出等位基因数、基因型数和PIC值均大于平均值,且Shannon’s信息指数> 1.7引物,最终确定出引物LBSSR0052和LBSSR0423组合可区分全部供试品种。根据这两对引物对所有品种扩增获得等位基因按照由小到大排序,然后将每个品种在这两个SSR位点的赋值依次组合,构建16个枸杞品种的分子身份证。结果表明SSR标记技术可以作为枸杞品种鉴定和分子身份证构建的有效技术手段。


产地差异对宁夏枸杞果实形态及糖分含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调查分析了内蒙、青海、宁夏、新疆、甘肃五省的7个不同枸杞产地的宁夏枸杞的果实外观形态以及枸杞多糖、总糖含量的差异;结合当地气象数据,分析了气象因子与枸杞果实外观形态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7个产地枸杞果实外观形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产地枸杞果实大小进行了排名。结果表明:青海诺木洪农场、甘肃白银市靖远县和新疆精河县的枸杞果实较大,而宁夏银川和中宁产枸杞较小;海拔和平均温度是影响枸杞果实形态的主导因子,海拔越高,平均温度越低则果实越大、越长;宁夏中宁县所产枸杞的枸杞多糖的含量最高,达到了7.525 g·100g-1,显著高于其它产地(P<0.05),但总糖含量最低;内蒙杭锦后旗、青海诺木洪农场和内蒙乌拉特前旗3个产地枸杞果实的总糖含量较高。该研究结果,将为药用枸杞栽培和种植区域的定位提供理论依据,为综合评价不同枸杞产区枸杞的品质提供数据基础。


大丽轮枝菌VdSCH9基因的功能研究
《菌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丽轮枝菌是一种土传性植物病原真菌,可侵染多种植物并引发黄萎病。目前,人们关于大丽轮枝菌的侵染和致病机制的了解还很不深入。本文通过敲除大丽轮枝菌编码丝氨酸/苏氨酸的蛋白激酶基因VdSCH9,阐明了其在大丽轮枝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SCH9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与c AMP-PKA途径和TOR信号通路相关,对酵母的生长、压力响应和寿命等有重要作用。大丽轮枝菌VdSCH9敲除突变体的生长速率显著下降,菌落边缘菌丝更为稀疏,菌丝分枝减少,对棉花植株为害的平均病情指数为56.6,显著低于野生型和互补突变体的平均病情指数90.5和82.8,对茄子植株为害的平均病情指数为65.9,也显著低于野生型和互补突变体的平均病情指数91.1和89.8。另外,敲除突变体对于高渗透压、氧化还原压力、细胞膜和细胞壁完整性等压力条件的敏感性增强。因此,VdSCH9对于大丽轮枝菌的生长、压力响应及致病力均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TOR途径 致病力


沙质草地植物群落及土壤质地对补播和翻耕措施的响应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3个翻耕模式(深翻、浅翻及免耕),以未补播的原生沙质草地为对照(CK),分析不同模式下禾-豆混播草地土壤颗粒组成、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数量特征,研究退化沙质草地土壤质地及植物群落对翻耕和补播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深翻、浅翻、免耕及CK对应的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别为9、9、5种和8种,机械扰动和补播牧草降低了游击型克隆植物的繁殖与扩展能力,提高了补播牧草在群落中的优势度,深翻处理下多年生禾本科及豆科牧草优势度最为明显,翻耕及补播后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增大,生态优势度与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其中浅翻处理下补播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游击型克隆植物提高了原生草地生态优势度;补播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大小表现为:深翻(348.39 g·m~(-2))>浅翻(285.77 g·m~(-2))>免耕(242.08 g·m~(-2))>CK(141.83 g·m~(-2)),且与原生草地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补播草地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以50~250μm的细沙粒为主,深翻、浅翻及补播牧草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黏粉粒含量和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P<0.01),土壤质地改善效果明显,土壤整体稳定性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