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电子鼻结合HS-SPME-GC-MS技术解析贵州主产区红酸汤香气成分
《中国酿造 》 2024
摘要:利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检测红酸汤样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通过测色仪测定红酸汤的颜色参数,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构建模型,研究贵州主产区红酸汤的香气成分构成及差异。基于气味活度值(OAV)和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筛选关键风味物质(OAV>1)和关键差异风味物质(OAV>1且VIP>1)。结果表明,4种红酸汤样品的L*值、a*值、b*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4种红酸汤样品具有相似的风味轮廓,但其挥发性风味物质有所差异,对硫化物、芳香类化合物电子鼻响应值最高,基于电子鼻响应值的主成分分析(PCA)及线性判别分析(LDA)能够有效区分不同产区红酸汤样品。通过HS-SPME-GC-MS从4种红酸汤样品中共检测出13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3个及以上红酸汤样品共有的香气物质26种。红酸汤样品中筛选出9种关键风味物质和2种关键差异风味物质。
关键词: 红酸汤 贵州主产区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香气成分


阿拉善盟肉苁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深入了解阿拉善盟肉苁蓉产业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推动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和梳理相关文献研究,总结阿拉善盟肉苁蓉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剖析阿拉善盟肉苁蓉产业现阶段发展存在的短板,提出阿拉善盟肉苁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选择,对实现农牧民增收和沙产业赋能增效、筑牢“三北”生态屏障,推进林下经济现代化发展和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研究表明,阿拉善盟自然环境适宜肉苁蓉种植,且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加工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和品牌宣传推介体系初步形成,产业政策日趋完善。阿拉善盟肉苁蓉产业发展过程中,自然条件恶劣,标准化种植程度不高,产业价值链短,产业集群效应和品牌效益不明显,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营销建设不足导致产品在大健康市场缺位。针对上述短板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走出具有阿拉善盟特色的肉苁蓉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把肉苁蓉产业打造成为阿拉善盟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样本产业。


茅粱糯2号轻简化栽培技术
《耕作与栽培 》 2024
摘要: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贵州省酒用高粱种植面临劳动力短缺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围绕酱香型酒用原料高粱茅粱糯2号开展了轻简化栽培技术的探究与示范推广。本文详细介绍了茅粱糯2号高粱的轻简化栽培流程、技术参数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并分析了轻简化栽培技术在提高种植效率、降低成本和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的效果。


蔬菜叶象甲为害苗期烟草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最近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烤烟育苗大棚里陆续发现为害烟苗的未知象甲,通过查询文献并测定该害虫的COⅠ基因片段序列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未知象甲鉴定为蔬菜叶象甲Listroderes difficilis Germain,国内首次报道为害烟草.描述了蔬菜叶象甲的形态特征、寄主植物与分布、习性与为害特点及防控措施等,对该虫害的识别与科学防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穗短柄草不同发育时期转录组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生长期二穗短柄草在光周期途径中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二穗短柄草种质资源保育、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二穗短柄草植株幼苗期(YMQ)、分蘖期(FNQ)、孕穗期(YSQ)和抽穗期(CSQ)叶片为材料,采用转录组学测序技术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功能富集分析,揭示植物二穗短柄草在长日照条件下的生理适应机制。【结果】检测获得12 542个响应长日照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对比组合YMQ vs FNQ、FNQ vs YSQ和YSQ vs CSQ依次有5085个、2744个和4713个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类囊体、核糖体亚基和细胞质核糖体等通路;KEGG富集发现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和核糖体等通路;编码单核苷酸多态性(coding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c SNP)分析发现变异碱基总数为25 880个,其中转换和颠换的碱基总数分别为18 148个和7732个;4个时期共发现56个光周期途径基因,光周期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质外体(RNase复合物)、光受体活性、核外体(RNase复合物)和昼夜节律-植物等通路;光周期途径关键基因GI、PRR1、PRR95、ELF4和COL3比FT、COL5、LHY、RUP1、HY5和COL9提前表达。【结论】在二穗短柄草不同发育时期中光周期关键基因表达差异显著,此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二穗短柄草开花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辣椒品质的综合评价方法及影响辣椒品质的关键气象因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辣椒品质的综合评价方法及影响辣椒品质的关键气象因子,以卓椒52、骄阳6号和辣研12号3个辣椒品种为供试材料,在贵州省麻江县、云南省砚山县、湖南省长沙市、重庆市石柱县4个辣椒主产区进行栽培试验,并进行辣椒品质指标测定,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明确影响辣椒品质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辣椒品质综合评价模型与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并对4个辣椒主产区的气候资源优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种植于4个种植点的3个辣椒品种品质指标存在较大的变异,其中辣椒二氢辣椒素含量、辣椒红素含量、辣椒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均在50%以上,而还原糖含量、氨基酸含量、粗脂肪含量、粗纤维含量变异系数均在20%以内。种植于云南省砚山县的卓椒52品质综合评价最优,而供试的3个辣椒品种种植于贵州省麻江县的辣椒品质总体优于其他3个种植区。根据主成分载荷值筛选出的辣椒品质指标为辣椒素含量、二氢辣椒素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影响辣椒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为辣椒定植至采收期的平均相对湿度和总降水量。4个种植点的气象因子主成分得分分属4个象限,而7个气象因子的主成分载荷值分属3个象限,其中,与辣椒品质相关的关键气象因子平均相对湿度和总降水量位于第2象限,与贵州省麻江县的气象因子主成分得分一致。说明贵州省麻江县的气象条件有利于提升辣椒的品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辣椒优质栽培、品质评价及种植区划提供了依据。


不同萃取温度对紫瓣石斛花朵挥发性成分及含量的影响
《农技服务 》 2024
摘要:探明紫瓣石斛花朵挥发性成分及含量,为紫瓣石斛形成麝香型芳香特征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以紫瓣石斛盛花期的花朵为试验材料,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合技术(SPME-GCMS)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分析不同萃取温度下其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差异.结果表明:30℃萃取条件下共检出 11类 8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酮类的相对含量最高(82.05%),杂环化合物类和其他类相对含量最低(0.02%);86种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为 0.01%~70.51%,2-十五烷酮相对含量最高,为 70.51%.80℃萃取条件下共检出 12类 92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最高和最低的分别为酮类(74.07%)和芳烃类(0.02%);92种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为 0.01%~53.67%,2-十五烷酮相对含量有所下降(53.67%).不同温度萃取紫瓣石斛花朵中共检测到挥发性成分 151种,其中 27种挥发性物质的检出不受萃取温度的影响,可视为紫瓣石斛花朵的核心挥发物,2-十五烷酮是紫瓣石斛花朵挥发性成分的主要物质,而环十五烷酮是其麝香型芳香特征形成的关键物质,且萃取温度的设置是环十五烷酮检出的关键.
关键词: 紫瓣石斛 花朵 挥发性成分 萃取温度 2-十五烷酮 SPME-GCMS


贵州不同生境半夏内生和根际菌群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福建农业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贵州不同生境半夏内生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物种组成、物种网络关系和功能菌群预测,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半夏菌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贵州野生半夏、规模化种植半夏和套种半夏的内生菌群、根际土壤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土壤理化因子和酶活性,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人工种植和野生半夏土壤环境因子差异性明显,且栽培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有显著影响,人工种植样地的有机质含量高且土壤酸性强,野生样地酶活性偏高;半夏内生细菌优势菌属包括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Rhizob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等,半夏内生真菌优势菌属包括弯孢菌属(Campylospora)、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丝核菌属(Rhizoctonia)、镰刀菌属(Fusarium)、 Dactylonectria、炭角菌目(Xylariales)未分类属等,半夏根际优势菌属种类更丰富,各优势菌属在不同样本以不同丰度聚集且具有规律性,受生长环境和种植方式影响;细菌优势菌群中有10属、真菌优势菌群中有13属,与土壤理化性质或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性,内生菌群对环境因子更为敏感,半夏内生菌群既互利又拮抗,根际土壤菌群网络关系相对稳定;半夏内生菌群优势菌属中除了未明确分类、未知菌属外,有益菌属丰度占比高。【结论】可通过人为调节土壤pH、施入菌肥等方式改良土壤微生态环境;半夏内生菌群包括根瘤菌、假单胞菌、芽孢杆菌、农研丝杆菌、木霉菌和绿僵菌等可开发利用,助力半夏栽培,促进半夏产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