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2927条记录
牛粪生物炭的制备与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化学试剂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粪生物炭具有高比表面积、孔隙度和极性/非极性表面位点等特性,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点,有利于吸附/固定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固持堆肥养分并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促进有利微生物群落生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和农业生产等领域.牛粪生物炭的制备工艺以及改性方法决定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而影响牛粪生物炭再废水处理、土壤修复及改善、有机堆肥中的应用.目前,牛粪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的修复研究已取得显著效果,牛粪生物炭在土壤改良、废水污染治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

关键词: 牛粪生物炭 理化性质 改性 水处理 土壤修复 堆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茅醇和柠檬醛对茶炭疽病菌丝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香茅醇和柠檬醛对茶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amelliae)的抑菌机理,为利用植物源挥发成分防控茶炭疽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香茅醇和柠檬醛对茶炭疽病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利用纤维素酶(CE)、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试剂盒检测分析香茅醇和柠檬醛处理后对茶炭疽病菌丝的结构、酶活性和MDA、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香茅醇和柠檬醛对茶炭疽病的MIC值分别为0.50 mg/mL和0.25 mg/mL,MBC值分别为1.0 mg/mL和0.5 mg/mL.香茅醇和柠檬醛最小杀菌浓度处理茶炭疽病菌丝7 d后,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菌丝皱缩并伴有不同程度折叠、扭曲交叉和细胞表面结构严重受损;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到菌体细胞膜结构完整性被破坏和内质溶解体现象.香茅醇和柠檬醛可增强CE活性而分解细胞壁上的纤维素,使细胞壁结构发生破坏;降低POD和SOD活性,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MDA含量,使细胞膜结构损伤;降低SDH和MDH活性而影响细胞线粒体的代谢,干扰三羧酸(TCA)循环,从而抑制菌体正常生长.[结论]香茅醇和柠檬醛能够有效抑制茶炭疽病的生长,其中,柠檬醛的抑制效果更好.

关键词: 香茅醇 柠檬醛 茶炭疽病 抑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家兔品种林下放养效果研究

中国养兔杂志 2024

摘要:为了解家兔林下养殖方式是否可行,筛选适宜的林下养殖家兔品种,并探索林下养殖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选择6个家兔品种:福建黄兔、比利时肉兔、天府黑兔、新西兰肉兔、川白獭兔和彩色獭兔,采用单因子随机设计,约50日龄的健康仔兔,随机分配到6个林下网围栏分割小区,每组15只,试验期60d,试验期间观察放养兔生物学习性,测定生产性能,记录健康状况,试验结束屠宰并测定肠道形态、养分消化、器官指数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福建黄兔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达到21.3 g/d,彩色獭兔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仅为9.0 g/d,其他品种日增重约18 g/d;福建黄兔小肠绒毛最长,显著高于彩色獭兔(P<0.05),回肠末端蛋白和淀粉的消化率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品种均具有高的健康风险,发病病死率30%左右,且全部由呼吸道疾病引起,但福建黄兔具有最高的免疫器官指数(P<0.05);行为学观察发现,各品种极少采食优势的茅草,投放30 d后可以恢复家兔的野性,补饲建立的条件反射可将家兔聚拢。综上,家兔可以在林下养殖,该试验筛选品种以福建黄兔最好,但需要采取呼吸道疾病防控、场地选择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才可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家兔 林下养殖 行为 生长性能 健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土壤生境和枝条病害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土壤环境及枝条病害的影响,设置“京都1号”火龙果园土壤黑色防草布覆盖、生草和生草刈割覆草,以清耕做为对照等4个处理,采集并分析不同覆盖方式的火龙果园表层土壤温度、含水量以及氮、磷、钾含量变化,同时调查火龙果枝条冷害与病害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生草,尤其是生草刈割覆草能够有效降低夏季高温时的表层土温,并提升冬季低温时的土温,从而调节夏冬季间土温变化,但对土温的影响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防草布则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明显延长夏季超过38℃不利于火龙果生长的时间段;生草刈割覆草和防草布均能提升表层土壤含水量,而在冬季生草栽培表现良好,但在夏季效果欠佳;相较于防草布覆盖,生草和对照(清耕)对土壤肥力有一定消耗,但生草刈割覆草却能提高土壤氮磷钾含量。因此,在喀斯特山地区火龙果园开展生草栽培,并将刈割植物残体覆盖于植株树盘上,可有效调节表层土壤小气候环境,改善火龙果生态条件,并减少枝条冷害与病害发生。

关键词: 生草栽培 火龙果 土温 土壤含水量 氮磷钾 枝条病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贮玉米品质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初步揭示玉米粗蛋白含量、淀粉含量、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含量、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等性状的遗传规律,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将183份自交系为材料种植于贵阳,测定玉米粗蛋白含量、淀粉含量、NDF含量、ADF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利用Maize SNP 50芯片对供试材料进行基因分型,采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分别鉴定出31、61、11、36、20和42个与粗蛋白、淀粉、NDF、ADF、可溶性糖及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P<0.001),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5.80%~11.40%、5.78%~11.38%、5.78%~7.85%、5.81%~10.37%、5.78%~7.35%和5.79%~11.33%。同时,发现SYN6712、PHM1190.3、SYN7541和PZE-104072386属于一因多效位点;其中,6号染色体上的SYN6712、PHM1190.3和SYN7541同时与淀粉、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显著关联,4号染色体上的PZE-104072386同时与ADF、可溶性糖显著关联,经过等位变异鉴定发现T/T基因型是SYN6712和PHM1190.3的优异等位变异,并挖掘到了Zm00001d037272、Zm00001d037386、Zm00001d037532和Zm00001d051166等候选基因。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品质性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优异等位变异 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苹果品种(系)挥发性物质成分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测定不同苹果品种(系)果实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及其含量,明确其挥发性物质组分特征,以期为培育香气浓郁的苹果优良亲本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20个品种(系)苹果果实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明确其挥发性物质组分特征,并对其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秦蜜、华硕和蜜脆等20个品种(系)果实检测出30种挥发性物质,依次为酯类(12种)>其他(8种)>醛类=烃类(3种)>酮类=醇类(2种),以酯类为苹果香气的基本组成成分。其中,北19-147的挥发性物质最多,为30种;其次是蜜脆,为29种;2-14和92最少,均为22种。20个品种(系)聚为3类,聚类1主要包括秦蜜、蜜脆、美味、北19-147和烟富8号;聚类2主要包括22-40、北50-15、8-31、南23-19、71-31和华硕;聚类3包括其余9个品种(系)。丁酸乙酯是蜜脆和北19-147特有的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123.67μg/kg和215.62μg/kg;4-烯丙基苯甲醚是美味、蜜脆和北19-147特有的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310.12μg/kg、56.22μg/kg和45.60μg/kg。【结论】不同苹果品种(系)果实的特征香气存在明显差异,蜜脆、北19-147和美味可作为选育果实香气浓郁品种的优良亲本。

关键词: 苹果 挥发性物质 特征香气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野生葛枣猕猴桃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贵州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贵州野生葛枣猕猴桃组培快繁体系,为优异猕猴桃野生资源繁殖推广和保存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葛枣猕猴桃单芽茎段为外植体,对比分析不同激素浓度组合下葛枣猕猴桃单芽茎段离体后诱导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和植株移栽情况,建立组培快繁技术。【结果】葛枣猕猴桃单芽茎段诱导和增殖培养均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激素组合后腋芽生长情况不同,诱导率、增殖率和增殖系数呈先升后降趋势或下降趋势;生根培养以1/2 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随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浓度不同其生根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性,在相同浓度(0.25 mg/L)不同种类植物生长素的生根培养基上,猕猴桃单芽茎段在添加IBA的培养基上生根情况最好。野生葛枣猕猴桃最佳单芽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2 mg/L IBA,诱导率达87.33%;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2 mg/L NAA,增殖系数达4.37;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0.25 mg/L IBA,生根率可达74.00%,主根数8.57条/株,根长3.93 cm;将生根≥3且带有3~5片叶的组培苗进行移栽,移栽成活率达88.60%。【结论】以贵州野生葛枣猕猴桃的带芽茎段为外植体,成功构建葛枣猕猴桃茎段组培快繁体系:诱导培养(MS+1.0 mg/L 6-BA+0.2mg/L IBA)、增殖培养(MS+6-BA 1.0 mg/L+NAA 0.2 mg/L)、生根培养(1/2 MS+0.25 mg/L IBA)和移栽培养(生根≥3且带有3~5片叶的组培苗进行移栽),为葛枣猕猴桃组培苗工厂化快速繁育种苗、苗圃资源保存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葛枣猕猴桃 组织培养 组培苗 移栽 野生资源 快繁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桃早结丰产栽培技术

农技服务 2024

摘要:为促进桃幼树早开花结果,增加桃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指导贵州桃园生产,总结贵州当地高效合理的桃早结丰产栽培模式,从种苗选择与定植、整形修剪、养分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灾害性天气应对等方面对桃早结丰产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关键词: 早结 丰产 栽培 贵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120K液相芯片对310份小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贵州小麦农家种与其他地方育成品种间基因组中被选择的区域,对来自中国黄淮麦区和西南麦区的310份小麦材料进行了120K液相芯片检测。结果表明,该群体可以分为中国北方、中国南方和贵州农家种3个相对独立的类群,其中四川的小麦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贵州农家种遗传多样性较低。其原因可能是四川小麦含有一定的阿勃血统和人工合成小麦的血缘,对小麦的增产增收具有突出作用,而贵州农家种在现代育种中使用频率很低。陕西的小麦品种在第一、第三和第五亚群中,可能是陕西当地的材料引进了其他地方的小麦种质资源,通过杂交或者回交产生了新的品种(系),血缘上更加丰富,遗传多样性更高。通过对贵州农家种/其他地方育成品种(系)之间选择性消除分析,利用π、Fst、XP-CLR等方法鉴定到与春化、株高、芒长、抗病、抗逆等相关的37个基因,包括了诸如TaVRN2-5A、TaDIR-A1、Rht12和ALI-1/B1/Tipped1/AWNS1等的重要位点。由此可见,中国部分育成小麦品种存在遗传多样性差异,建议通过开发新的育种策略,聚合优异等位基因,促进对地方农家种合理利用。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遗传多样性 液相芯片 群体结构 选择清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dCDF1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和亚细胞定位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光周期是植物开花调控中的主要途径之一,CDF1则是光周期调节植物开花的关键基因。为了研究二穗短柄草BdCDF1基因在不同光照下的表达模式和CDF1的亚细胞定位,本研究采用二穗短柄草为材料,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BdCDF1在植物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表达情况;通过GFP融合蛋白表达法观察BdCDF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BdCDF1在不同光照长度下和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下表达情况不同,在长日照处理和短日照处理下,BdCDF1的表达高峰都出现在ZT24这个时间点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昼夜节律;在转入连续光照后,BdCDF1的表达高峰又都转移至ZT20这个时间点,且黑暗处理下BdCDF1的表达水平整体上要小于光照处理下的表达水平,这体现了BdCDF1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光周期的影响;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dCDF1蛋白位于细胞核中。本研究结果表明BdCDF1基因表达受到昼夜节律和光周期的共同调控,暗示BdCDF1在二穗短柄草的光周期途径调控开花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后续BdCDF1基因的功能验证打下基础。

关键词: CDF1 光周期途径 二穗短柄草 亚细胞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