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广东蚕区蚕沙病原调查及蚕座感染试验

广东蚕业 2014

摘要:对广东部分蚕区收集的蚕沙中进行病原调查,并用携带病原蚕沙进行了蚕座感染试验,结果证明:蚕沙中普遍存在病原,且蚕沙中病原可导致健康感染发病,是蚕座二次感染的重要病原来源。提示养蚕生产中要充分重视对蚕沙的病原无害化处理,减少生产损失。

关键词: 蚕沙 病原 蚕座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压和热处理对龙眼干品质特性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2014

摘要:本研究对比分析超高压与热处理在达到延长保藏期的基础上对高水分龙眼干色泽、质构、多酚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未处理龙眼干,超高压处理对龙眼干果肉色泽的b*值没有影响,仅较小影响L*和a*值,但显著影响热处理样品的L*、a*和b*值(P<0.05);热处理则显著影响胶粘性、硬度和粘性(P<0.05),而超高压只显著影响果肉的硬度与粘性且影响远小于热处理(P<0.05),85℃处理60 min后果肉的硬度为118.87显著低于400 MPa处理10 min后的样品(232.86)和未处理样品(246.90)(P<0.05);超高压和热处理都能显著提高龙眼干的多酚含量(P<0.05),且热处理要显著高于超高压处理和未处理样品,但超高压处理样品的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热处理和未处理样品(P<0.05),其中500 MPa处理20 min时有最高的DPPH清除能力,400 MPa处理10 min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热处理样品的抗氧化能力最低。

关键词: 龙眼干 超高压 质构 多酚含量 色泽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强源活库优米栽培对华南广适型超级稻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对华南广适型超级稻产量的影响,即通过强化叶片"源"的功能和籽粒"库"的活性来提高华南广适型超级稻产量。【方法】以5个华南广适型超级稻品种"胜泰1号"、"玉香油占"、"桂农占"、"合美占"和"丰美占"为材料,设置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简称强源活库栽培)和常规高产栽培技术(简称常规高产栽培)2个处理,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栽培技术对华南广适型超级稻品种产量和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与常规高产栽培技术相比较,强源活库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胜泰1号"、"玉香油占"、"桂农占"、"合美占"和"丰美占"的实际产量,产量增幅为18.60%~26.23%,并且在强源活库栽培技术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生长发育后期的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及籽粒蔗糖合成酶(SS)活性均有提高,从而有利于高产形成。【结论】强源活库栽培技术可显著提高华南广适型超级稻的产量。

关键词: 超级稻 强源活库栽培技术 物质生产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高效提取普通小球藻叶绿体DNA的新方法

植物生理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尿素-月桂酰肌氨酸钠(urea-sarkosyl)法,用于分离带有坚硬细胞壁小球藻的高纯度叶绿体DNA(cpDNA)。将对数生长期的小球藻收集后置于冰上研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收集叶绿体层,显微观察表明叶绿体经梯度离心后形态完整。采用尿素-月桂酰肌氨酸钠法、蛋白酶K消化及酚/氯仿/异戊醇抽提,获得了高纯度的cpDNA。检测结果显示,cpDNA分子长度为22 kb,A260:A280值为1.87±0.01,产率达(2.52±0.01)μg·g-1(DW);cpDNA编码的16S rDNA扩增呈阳性,而由细胞核编码的18S rDNA扩增呈阴性。表明cpDNA纯度高,没有受到核基因组DNA的污染,符合小球藻cpDNA高通量测序的要求。同时,该方法也适合提取具有相似细胞壁成分的其他微藻的基因组DNA和cpDNA。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 叶绿体DNA 尿素 月桂酰肌氨酸钠 percoll分离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季中晚稻稻曲病化学防治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123种植模式"中一季中晚稻的生育时段主要在5~9月,抽穗扬花期常遇中温、高湿尤其雨天较多,稻曲病发生较严重。2013年以黄华占和金农丝苗为试验材料,在广州市花都区会兴菜场以药剂(三唑酮、爱苗、井冈霉素)为主处理、以喷施时期(破口前7 d、破口前7 d+破口期、破口期)为副处理进行一季中晚稻稻曲病的药效试验和防治适期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药剂三唑酮、爱苗、井冈霉素对稻曲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均具有极显著降低,但3种药剂间差异不显著,其中爱苗的防治效果较好;喷施时期对稻曲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没达显著水平,但破口前7 d+破口期喷施的防治效果较好;3种药剂三唑酮、爱苗、井冈霉素处理后增产显著,其中爱苗的增幅较大,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结实率显著提高从而显著增多每穗实粒数;喷施时期对产量虽有影响,但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一季中晚稻 稻曲病 化学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丝瓜新品种‘雅绿6号’

园艺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雅绿6号’丝瓜是由强雌性自交系‘45#’与抗病自交系‘博罗双青丝瓜–异–11-10-10’配制而成的早中熟优质有棱丝瓜一代杂种。春季第一雌花着生节位6~7节,秋季14~16节。瓜长棒形,长48.1~56.6 cm,横径4.69~4.91 cm。单瓜质量410.2~504.1 g,单株产量1.37~1.82 kg。瓜色深绿,外皮无花斑,棱沟浅,棱色墨绿。适宜华南地区春秋种植。

关键词: 有棱丝瓜 早中熟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再力花单、间作系统中作物对镉胁迫的叶绿素荧光响应及镉积累特征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水稻Oryza sativa和再力花Thalia dealbata在单、间作模式下叶片光系统Ⅱ(PSⅡ)对镉(Cd)胁迫的响应以及2种植物的镉吸收积累特征.【方法】使用PAM-2500便携式荧光仪测定不同处理下植物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采用HNO3-HClO4湿法消解处理样品,并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不同处理下植物组织Cd的含量.【结果和结论】随Cd浓度增加,水稻Fv/Fm、YII、qP和rETR显著下降,qN和NPQ显著升高,表明PSⅡ光合活性受到Cd胁迫抑制,接受光强过高的情况下叶片通过增加热耗散来消耗过剩的光能以减弱PSⅡ的光抑制.YNO显著升高,表明高浓度Cd处理对水稻的PSⅡ造成损害,导致光反应中心吸收的光量子以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份额增加.而相同浓度处理下再力花的Fv/Fm、YII、qP、rETR降幅明显低于水稻,同时叶片YNPQ升高,但YNO稳定在较低水平,表明其调节性能量耗散机制发挥主要作用,PSⅡ光合活性受抑制程度相对较低.间作下水稻的根、茎、叶Cd含量低于单作.同一Cd浓度的间作模式下,再力花Cd积累总量显著高于水稻.以上结果表明,再力花对高浓度Cd胁迫有较强的耐受性,与水稻间作能降低水稻植株Cd含量.

关键词: 再力花 水稻 间作 叶绿素荧光 Cd胁迫 植物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灵芝化学成分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技术对橡胶灵芝Ganoderma philippii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到1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2,5-二羟基苯乙酮(1),甲龙胆酸(2),(S)-苹果酸二甲酯(3),muurola-4,10(14)-dien-11β-ol(4),dihydroepicubenol(5),5-羟甲基呋喃甲醛(6),麦角甾-7,22E-二烯-3β-醇(7),麦角甾-7,22E-二烯-3-酮(8),麦角甾-7,22E-二烯-2β,3α,9α-三醇(9),6β-甲氧基麦角甾-7,22E-二烯-3β,5α-二醇(10),麦角甾-4,6,8(14),22E-四烯-3-酮(11),麦角甾-4,6,8(14),22E-四烯-3β-醇(12),5α,8α-过氧桥麦角甾-6,22E-二烯-3β-醇(13),7α-甲氧基-5α,6α-epoxy麦角甾-8(14),22E-二烯-3β-醇(14),麦角甾-8,22E-二烯-3β,5α,6β,7α-四醇(15),麦角甾-5,23E-二烯-3β-醇,醋酸盐(16)。化合物1~16均首次从橡胶灵芝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5首次从灵芝属分离得到。

关键词: 橡胶灵芝 灵芝科 化学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压和热处理对荔枝汁品质的影响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摘要:[目的]系统分析比较新鲜荔枝汁经热处理和超高压处理后主要理化性质及品质的变化情况。[方法]对比分析了荔枝汁经超高压与热处理后,在达到商业无菌的基础上,对其感官品质、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超高压处理对荔枝汁色泽无显著影响,但热处理后色泽明显加深。PPO经热处理和超高压处理后均未检测到活性,热处理和超高压处理对可溶性固形物、pH、总酸度和电导率影响不明显。还原糖在3个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总多酚、维生素C和氨基酸组成含量经热处理后明显降低,但超高压处理对其没有影响。超高压处理可以很好地保留荔枝的香气物质,热处理对荔枝的香气物质损失较严重。因此,超高压处理对于荔枝果汁有很好的杀菌效果,能一定程度地钝化酶的活性,同时能较好地保持荔枝果汁中的天然营养成分。[结论]超高压处理是一种很有前景的荔枝非热加工技术,该研究可为超高压技术在荔枝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杀菌 质量控制 超高压 荔枝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乳酸菌对罗非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乳酸菌对罗非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初始体重为(3.49±0.01)g的奥尼罗非鱼48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其中,对照组(G0组)饲喂基础饲料;另外5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嗜酸乳杆菌(G1组)、植物乳杆菌(G2组)、戊糖乳杆菌(G3组)、鼠李糖乳杆菌(G4组)、粪肠球菌(G5组)的试验饲料。制粒后测得G0~G5组饲料中乳酸菌数量分别为1.30×103、5.10×108、2.97×108、3.03×108、2.30×108和3.47×108CFU/g。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与G0组相比,G2、G3和G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G3和G5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G3和G4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G3组鱼体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G1、G2、G4和G5组血清胆固醇含量及G4和G5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G2组血清尿素氮含量、G4组血清葡萄糖含量、G4和G5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此外,G1、G2和G5组肠道乳酸菌数量、G1组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G0组(P<0.05)。综合分析认为,本试验条件下,粪肠球菌在罗非鱼中的应用效果最好。在饲料中添加粪肠球菌能够促进罗非鱼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活性,同时增加肠道乳酸菌数量,改善肠道微环境。

关键词: 罗非鱼 乳酸菌 生长性能 体成分 血清生化指标 肠道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