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013年广东水禽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年,广东水禽养殖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鸭46.2%、鹅51.5%,略低于2011年比例),但呈现出西迁的趋势,茂名鸭饲养量赶超广州跃居全省第1位。全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H7N9流感等事件,但仍未能改变水禽产品价格下降的趋势。为推动广东水禽业进一步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加大政府对水禽业的监控力度和扶持,建设水禽生产信息体系;(2)探索水禽业补贴机制,推广水禽生产保险、风险基金和收储制度;(3)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推动水禽养殖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升级;(4)改变活禽交易销售模式,加快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鼓励冰鲜禽肉消费;(5)加强水禽及其关联产业的经济学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乳酸菌对奥尼罗非鱼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体质量约3.49g的奥尼罗非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空白组)和添加相同水平的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戊糖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粪肠球菌的试验饲料。饲料中的乳酸菌数分别为1.30×103、5.10×108、2.97×108、3.03×108、2.30×108、3.47×108 cfu/g,养殖期为8周,试验结束后采集血液并留部分鱼进行72h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试验,计算72h内的存活率。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组、戊糖乳杆菌组、鼠李糖乳杆菌和粪肠球菌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戊糖乳杆菌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嗜酸乳杆菌组;鼠李糖乳杆菌和粪肠球菌组血清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鼠李糖乳杆菌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空白组。注射嗜水气单胞菌12h后,各添加组罗非鱼存活率均高于空白组,24~48h,鼠李糖乳杆菌组和粪肠球菌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白组,72h时鼠李糖乳杆菌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白组。饲料中添加乳酸菌能提高奥尼罗非鱼免疫、抗氧化能力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其中鼠李糖乳杆菌和粪肠球菌效果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白痢沙门杆菌外膜蛋白C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杆菌所引起的沙门杆菌病。鸡白痢沙门杆菌具有高度的宿主适应特性,除鸡与火鸡外,很少引起其他宿主明显的临床症状、发病与死亡。鸡白痢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世界各地均有,各种年龄、不同品种的鸡都可感染,是危害养鸡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病死率很高,病鸡群不易净化[1]。如何研究一种有效的疫苗控制该病,已成为国内科研人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黄瓜、甜瓜和西瓜SSR开发葫芦科作物穿梭标记
《分子植物育种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卫星标记(SSR)是分子育种中常用的遗传标记,葫芦科中仅有黄瓜、甜瓜、西瓜进行了大规模的SSR标记开发,其他作物均不同程度地面临SSR标记缺乏的情况。利用近源物种间分子标记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本研究合成源于黄瓜、甜瓜和西瓜的60对SSR标记,从中筛选出42对可用标记,对甜瓜、西瓜、黄瓜、南瓜、苦瓜、冬瓜、节瓜和丝瓜8种葫芦科作物进行验证,分析这三种瓜类SSR标记在葫芦科中的穿梭性。结果表明,42对标记中有29对(69%)能在8种常见葫芦科作物中都得到有效扩增,在5种及5种以上物种中有扩增的引物达到38对,占90.5%,表明这三种瓜类SSR标记在葫芦科作物中有良好的穿梭性,这为葫芦科中数目庞大的未测序作物提供一种切实可行、高效低成本的分子标记开发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紫芽茶叶花青素提取分离及pH稳定性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茶叶中花青素综合提取方法及其提取液稳定性等问题,采用超声辅助、酸性乙醇提取法,综合提取分离茶叶中的花青素物质;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分析法确定最佳的提取条件,以获得花青素粗提液。研究结果表明,乙醇浓度为80%、酸浓度为0.6%、料液比1/25、提取3次,可以获得含量较高的花青素,提取率为378.25 mg/100 g。pH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花青素保留率较高;碱性条件下花青素保留率降低。该研究将为拓展花青素的生产来源、组成鉴定、开发特色茶叶保健产品等奠定前瞻性的研究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克隆及育种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水稻病害,抗病品种的培育和种植是控制该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而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则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和核心。本研究就稻瘟病抗病基因的遗传、定位、克隆及育种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稻瘟病广谱抗原和抗病基因、隐性抗病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近一半的抗病基因是通过F2分离群体鉴定的,目前已定位的稻瘟病主效抗病基因超过86个,微效基因约350个,应用图位克隆等方法,20个稻瘟病主效抗病基因和2个微效基因已从不同的水稻品种中被克隆。这些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是有效开展稻瘟病抗性分子育种的基础。最后,结合笔者从事水稻稻瘟病抗性遗传的工作实践对稻瘟病抗病基因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各类型抗性基因的生产应用,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最终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